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其中,但总体而言,男性劳动力依然占较大比重。农村男性劳动力转移,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在户籍地,农村出现了386199“现象。其中,留守妇女承论文网担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维系家庭等责任和义务,因而压力和责任最大。本文以陕西C村为例,结合农村发展,对留守妇女产生的原因。类型以及面临的问题作了进一步探索。
一。陕西C村留守妇女
(一)概念界定
留守妇女的概念界定,学界早已达成共识。对不同学者的概念综合后,本文将留守妇女界定为:农村地区丈夫长期(通常是半年以上)在城市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1],自己留居家乡年龄介于20-50周岁之间的已婚农村妇女。
(二)C村概况介绍
C村位于陕西扶风,地属关中平原的渭河流域,主要种植玉米和小麦。近年来,C村农业生产方式逐渐从传统粮食作物种植转变为经济作物种植。该村附近还有棉纺厂两个,食品加工厂。林场以及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各一个。
C村共150户居民,共700余人,留守妇女约80余人。C村是中国现当代农村社会的代表,贺雪峰对中国一般农业地区的农户进行了四种划分:进城户。半工半耕户。中农。老弱病残户[2]。家庭是社会的原子“,从家庭模式可以看出农村社会结构。C村家庭发展模式可分为三种:夫妻双方均外出务工,即进城户“;夫妻双方均在村中,即半工半耕户“与中农“;夫妻一方外出务工,一般为男性外出,女性留守家庭。本文主要研究丈夫外出务工,妻子留守在家的情况。
(三)C村留守妇女类型
笔者结合实地观察及对C村留守妇女情况的了解,将留守妇女的生活现状分为三类:(1)不需外出者。此类留守妇女,家中男性外出务工的收入可以满足家庭的经济需要,物质生活较为富足,女性不需外出务工,可以全身心投入家庭照顾。她们平时主要负责子女的监护和教育。家庭老人的赡养和照顾,维护亲戚和邻里关系,其他时间可自行支配。较之以前,有更多私人空间和生活。(2)不愿外出者。这类留守妇女,家庭观念较重,主观上以家庭为重,在家中担任顶梁柱“角色。平日不仅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还需处理家中其他事物,是家中主要劳动力。她们农闲时在乡镇企业务工或在附近做临时工。照顾家庭的同时,通过自身劳动补贴家用。这类留守妇女相对而言,缺少个人生活空间和休闲时间,为家庭付出较多,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较大。(3)无法外出者。迫于家庭现实情况或个人自身因素无法外出务工,如需照顾家中生病或年事已高的老人。教育和监护子女。其中,有部分人本身有进城务工意愿,但因自身缺乏资本“而被迫留守迫,如因自身能力不足而无法在城市立足。
二。留守妇女产生原因
留守妇女群体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中国社会特殊经济发展模式的产物。
(一)宏观角度
从宏观层面讲,留守妇女的产生与新中国独特的现代化模式相关。在不具备工业化物质基础的社会条件下,中国选择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道路,由此人为造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制度[3]。走工业化道路,需要大量劳动力,城市劳动力不足,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在城市拉力“与农村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下,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然而,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资源和利益,如就业。就学。城市基础设施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等,成为阻隔农民进城的最大障碍,这些障碍提高了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成本。在难以承受高成本的情况下,大部分家庭只能选择一个人外出。
(二)中观角度
从中观层面出发,农村留守妇女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城乡二元分割结构。改革开放后,随着新思潮的涌入,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变思想,投身城市建设,因而形成民工潮“。同时,城市建设以男性为主,导致大部分男性外出务工。二是受传统分工模式与性别观念的影响。传统分工模式主张男主外,女主内“[4]。三是女性自身在劳动力转移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首先,从生理结构来讲,男性比女性占优势。其次,女性具有与生俱来的持家优势,是劳动中的多面手[5]。此外,受重男轻女“思想影响,农村女性文化水平和素质总体低于男性。种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女性在劳动力转移中缺乏竞争优势。
(三)微观角度
从微观角度出发,着眼较小分析单位――家庭。农村男性外出务工是实现家庭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决策,留守妇女的形成是农民家庭追求生存理性与追求经济。社会理性的表现。C村妇女留守原因:一是经济原因。家中经济状况较好,女性不需外出务工,男性负责家庭经济支出;二是女性主观意识。女性重视家庭,不愿轻易离开家乡,选择在家乡的乡镇企业工作,既能赚钱又能顾家,一举两得;三是家庭现状限制。家中子女的监护和教育。老人的赡养等现实因素,导致女性不能外出务工。
三。留守妇女问题
留守妇女在丈夫长期外出打工的情况下,独自一人挑起了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孝敬老人。抚养小孩。务农等生活生产重担,家中所有事务几乎全都压在她们的肩上。农村留守妇女已经由传统家庭中的半边天“变成为现在家庭中的顶梁柱“[6]。现代农村与传统农村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留守妇女的生活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较之传统农村社会,C村留守妇女从事农业劳动的工作量大大减少。但是,又面临着新的问题。
(一)需求层次发生变化传统留守妇女的需求停留在物质层面,主要是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这与当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有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人的需求分为5个阶段,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随着社会发展及农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留守妇女的需求层次也逐步提升。经过打拼。勤俭节约的留守妇女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以精神需求为导向留守妇女更高层次的需求初露端倪,即追求自我发展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但是,农村现阶段的发展现状与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之间出现对接错位,农村的文化发展程度无法满足留守妇女更高层次的需求。
(二)生活压力大,心理负担重
留守妇女不仅要处理家中纷繁复杂的生活事务,还要从事生产劳动,这使得她们生活压力增大,精力不足则会对精神和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沉重的负担和压力让其难以坦然面对生活,主要表现为:一是担心自己及其家人身体状况。留守妇女作为家庭的主干,如果身体出状况,家中事务便不能得到很好的处理。二是担心子女教育。留守妇女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无法满足孩子的教育辅导需求。三是担心自身安全。近年来,农村的性侵犯。性骚扰和盗窃案件中,留守妇女最容易成为受害对象[7]。因此留守妇女的身体及心理安全系数都随之降低。
(三)婚姻质量降低,业余生活单调
常年分居,导致夫妻关系疏远,留守妇女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都难得到满足。长此的生理压抑,使其脾气暴躁,生活缺乏激情。[8]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没人陪在身边,缺少情感倾诉的对象,长久的心理压抑会导致心情抑郁。除此之外,枯燥的业余生活,贫乏的文化活动,一点点消磨掉留守妇女的生活热情。一般情况下,留守妇女的业余时间很少,在这很少的业余时间里,大多数留守妇女的消遣活动单调。最近兴起的广场舞没有调动起她们的积极性,大部分留守妇女的业余生活还是处于单调。枯燥之中。
四。对策讨论与反思
从留守妇女面临的问题中可以看到,目前的乡村建设面临着严重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村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基层落后的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差距在逐年扩大。随着新农村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政府对农村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路灯。公交车。垃圾回收。运动场。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各种基础设施都迅速得到了完善。但与此相对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严重滞后,乡村文化站等机构难以发挥有效功能,农村文娱活动单调。精神文化活动匮乏不仅是留守妇女面临的问题,更是整个乡村建设中的老大难问题。面对留守妇女群体的问题,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实现留守妇女的跨越式发展。
(一)成立留守妇女互助小组
留守妇女的需求动向发生了新变化,在迎合新动向的基础上我们应借助乡邻亲密关系,发展创建农民协会组织,借助市场契约制度的规范,为留守妇女提供广泛参与市场。发展自身平台。农业生产活动的减少,使留守妇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自由从事其他活动,她们有自我发展的冲动,想要靠自己的能力开发出新的领域。一些地方,在妇联组织的号召下,由地方精英发起,组成留守妇女互助小组,主要从事女红活动,将其作为一种事业。这不仅提升了留守妇女的工作技能,也增加了她们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为留守妇女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平台,也是农村妇女发展的新契机。
(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缓解生活压力
C村留守妇女文化活动单调,精神压力难以得到有效缓解。可以发挥基层村委的作用,村委会和妇联等在征求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开展一些能吸引村民参加的文化娱乐活动,如广场舞比赛。庙会。农业技能比拼。农业知识有奖竞答等活动,调动留守妇女的热情和希望。现阶段C村成立的舞蹈队逐渐吸引了一部分留守妇女的加入,丰富了留守妇女的业余生活,激发她们对生活的积极向往。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不仅可以陶冶留守妇女在内的广大村民的情操,引导她们在良好的文化娱乐活动排解精神和心理压力,而且也是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三)推动城乡企业发展,吸引农民工返乡
农民工离乡外出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以改善家庭生活,是无奈之举。政府应在农村发展方面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出台招商引资政策,吸引外来资金及当地精英,吸引农民工回乡务工或者创办乡镇企业,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此外,政府还可以组织农民工参加各种劳动技能和技术培训,鼓励留守妇女积极参加相关的技能技术培训,提高人力资本。这样不仅增加了家庭的收入来源,而且也减轻了丈夫外出务工的压力,使外出务工的推力逐渐减小。在增加家庭收入的同时,夫妻双方得到团聚,家中事务得到分担,不管是对于农民工还是留守妇女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都是有利的。
(四)反思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产生既有社会历史因素作用,也有现实的政策和经济利益因素的影响,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农村中的特殊群体,留守妇女为子女的教育。老人的赡养以及家庭的发展牺牲了自己,繁重复杂的各种生产生活事物也给其身体和精神造成了双重压力。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解决同样也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推力转化为本地就业的拉力,改变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这才是农村留守妇女问题解决的重要渠道。从现实情况看,这仍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农村经济的改善,外出务工人口的增速放缓,已然表明了解决农村的留守妇女问题是有着光明的前景和希望的。(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
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研究
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现状研究【4298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1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