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双困生到城市择校的弊端
双困生,也称为双差生,是指学习成绩和思想行为都较差的学生。在学校,他们不学习。不守纪。在家里,欺上瞒下,不爱劳动,与父母对抗。这是老师和家长面临的一大难题。
择校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文化知识的追求,择校现象愈加盛论文网行,已成为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有女成凤“的必经之路。当下,择校成为一些农村学困生家长解决大难题的方法。这在许多农村学困生家长中盛行,他们不惜重金找关系。找门路,让孩子到城市就读,把孩子的教育全权托付给老师,以此让孩子脱胎换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家长们这样做真的能解决问题吗?本文重点分析了农村学困生到城市择校的问题。
一。农村双困生的形成
双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一些学者的论述和自己的教学工作,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家庭。家庭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首要因素,这一点已经得到心理学家[1]和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可[2][3]。面对农村留守儿童和离异家庭数量呈上升趋势,家长的文化知识层面较低,教育孩子的方法不能与时俱进,更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榜样作用,导致家庭功能缺失,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长行为。思想不检点。这些都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当孩子感情上或行为上出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时,久而久之,容易让孩子失去精神支柱,情绪低落。放任自流[4]。
2。学校。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从广义上讲,凡是增强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使受教育者向着一定方法发展。近些年,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已经从广义的教育慢慢狭隘化。例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慰问老人,去大山里面秋游。摘松果以备冬天取暖,帮助村委会给树木刷白浆“,帮助农民进行田间劳作,等等。这些活动表面上看是无偿的,但实际上学生的收益很大。从这些活动中,学生体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才能知孝。尽孝;体会到同学之间的团结友谊,增进大家的感情;体会到劳动的辛苦,更能珍惜果实“。现在,许多家长和教育部门未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在这些活动中出现的正常现象,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出现了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任何校外活动的潜规则,使得学校教育仅以课本为基础。以分数为目标,学习生活单一化,忽视了品德教育[4],减少了老师发掘学生闪光点的机会,一旦学生的成绩不好很容易就认为自己什么也做不好,长此以往,这些成绩差的学生就形成了做不好,就不去做“的惯性思维。
3。朋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之间在行为和感情上都有不少共同之处。当家庭出现问题,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关爱;或者认为自己在学校一无是处,得不到表扬时,他们感情需求的对象便发生了变化,由家长。老师转变成了周围与自己品行相近。有相同情感需求的同学。这些学生聚在一起,以对方为参照群体[1],不知不觉中陷入双困生的泥潭。
4。社会。社会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指大众传媒,包括影视。广播。报纸。杂志和互联网。随着经济发展,大众传媒在农村的影响越来越大。若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不闻不问,则孩子很容易受到大众传媒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导致思想。品德下滑[5]。
5。政府相关机构。这里主要指教育部门和公安部门。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义务教育法颁布之日起,对犯错误的学生只能进行批评教育,不得体罚。留级或开除学生。但对于某些双困生而言,批评教育正面作用不大,反而会促使他们行为恶化[6]。
二。农村双困生城市择校的弊端
随着经济发展,农民收入越来越高,一些双困生的家长认为自己忙于生计对孩子无计可施“,但是碍于情面,又不得不让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看到了城市学校师资方面的优势,便将解决问题的方向指向了城市学校。难道城市择校的这种办法真能解决双困生的问题吗?笔者认为不能,反而会给双困生带来负面影响。下面从以下四个角度分析农村双困生到城市择校的弊端。
1。家庭。在对双困生的挽救工作中,起首要作用的也是家庭[2][3]。在城市择校就意味着农村双困生要与家长分离,家长只能通过电话跟孩子联系,双困生不想听父母的唠叨时便将电话挂掉。这样,在对双困生的转化工作中,家长的作用不大。有时班主任想约家长一谈,许多家长以路途不便为由拒绝。使得双困生得到了更多的自由空间“。
2。学校。客观上讲,城市学校的师资一般比农村要好,能在一线工作的老师大都是重点大学毕业的年轻老师,能吃苦。肯吃苦,具备长远眼光。料想到眼下双困生以后的人生和他们对社会的影响,老师们肯尽心尽力地做好双困生的转化工作,充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树立榜样,实施批评与表扬相结合的方式,约家长座谈,等等。其中,向家长灌输新的教育理念,望家长配合老师做好双困生的转化工作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现实很残酷,只有极少数双困生的家长愿意配合老师做好工作,绝大多数家长以工作忙。路途远为由持不合作态度。没有了家长的配合,老师在学校做的工作再多,一出校门就会化做泡影。另外,能接受农村双困生的城市中学,往往招生标准不高,接受双困生的数量不在少数。这样双困生所在班级的学习氛围会受到影响,反过来会影响自身和其他同学。
3。朋友。在城市择校之后,双困生可以在新的环境中生活。脱离狐朋狗友“的影响,同时失去感情上的支柱。在新环境中,双困生便会寻找一些与自己情况类似的同学,组成新群体,玩出新花样。一段时间后,他们便发现:犯错误不必承担任何后果――家长不来(或不了解实情),老师只是口头批评。双困生的交际范围越来越大,从学校发展到社会,为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埋下了重大安全隐患。
4。社会。处于叛逆期的双困生约束力较差,对社会上的诱惑抵制力较差。远离父母的双困生不能经常回家,家长担心孩子在外面会受委屈“,会一次性给予多一些生活费。实际上,双困生并不会合理安排生活支出,甚至会省吃俭用将钱用在网吧。烟酒。不良刊物。KTV等方面。另外,社会不良人员利用未成年受保护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引诱学困生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将他们推向犯罪的深渊[4]。
综上所述,农村双困生到城市择校的方法解决双困生问题的实用性非常低,望广大家长。老师和政府相关部门能正确对待这个问题,从双困生形成的根本原因入手,才能做好去困“工作。
农村双困生到城市择校的弊端
农村双困生到城市择校的弊端【2520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2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