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班额高效课堂建设中小组评价初探
常言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期盼得到别人的认可是每个成年人的正常心理,何况是成长中的孩子呢?农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知识的渠道比较单一,多渠道发展上与城市孩子无法相比,在单一的学习渠道中,加上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比较缺失,所以农村孩子要想全面发论文网展,除了依靠学校均衡发展资源的配置,更需要教师在有限的学校学习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有效的小组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何改变农村孩子学习的现状,调动学习积极性呢?
一。科学设置学习小组,调动学生小组的最大潜能
高效课堂建设实施以来,最大限度地使每个孩子自觉主动地学习,在有限的40分钟内,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主动探索知识,这是我们每节课要实现的目标。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到位的小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孩子的兴趣,首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不是学习个体,而是学习小组的一员,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到小组的利益,人人都有为小组增光的意识,这样才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农村孩子的学习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接受知识的渠道比较单一,课堂上一部分孩子一动不动,一言不发,这是我们老师最怕看到的结果。要想改变农村孩子学习的现状,引入小组竞争,形成小组之间的竞赛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起好组名,让竞争从此开始。首先,引导孩子们起好组名,制定好小组的组规。组训,是小组评价实施的先决条件。一开始让学生自由组合,之后教师要进行适当地调整,注意组内成员的优势互补。孩子们的智慧是无穷的,比如他们起的必胜小组“快乐永生小组“勇往直前“等小组名称,这些组名无不体现着他们的决心和对快乐学习的追求。接着小组成员通过共同商议,制定好小组的组规,教师针对他们所制定的组规进行引导补充,和班规一致,以后落实再逐渐内化为学生自觉遵守的行为习惯。
二。落实小组积分评比,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
我们实行小组积分评价方式,使评价更加公正。科学。采用小组积分评价方式,积分榜成了孩子们关注的热点,它直观显示了每个小组每节课每天的课堂表现情况。对学生实行课堂积分评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孩子们每节课都能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小组成员之间互相鼓励。互相促进,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表现和参与能为小组积分“做出贡献。这种把个人得失与团队利益紧密挂钩的课堂评价方式,无疑对促进学习团队的建设是有好处的。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种合作“体验到了成功和努力的价值,也学会了与人交往和相互理解支持。特别是小组长看到自己小组积分低时着急了,就利用课余时间为自己组的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辅导,或者更加努力地进行课前准备,以便课堂上有更出色的表现。小组的四个成员融为一体,积极努力想办法超越其他小组。而积分较高的小组更是学习主动,讨论交流热烈,出现了组与组的竞争。拼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小组积分时一定要注意分值,要体现层次。比如对简单问题,我指定每组2。3号同学回答,在语文课中一般将生字的听写固定为2号。3号必须展示的项目,同桌之间相互批阅,并进行评价,根据表现给各个小组加分。这样既给弱势群体展示的机会,又锻炼了小组长的能力。对于那些需要小组讨论探究的问题,各小组自己决定选派交流人员,2号。3号回答加10分,若组长回答则只加8分,以此激励后进生的学习,同时也有意识地激发了小组成员内兵教兵“的潜力。
三。奖罚分明,公平评价,使学生永葆竞争的热情
激励与批评相结合,做好周小结。月总结。学期总评。小组积分是每个小组努力的结果。做好一周的小结,我们请每个小组的成员总结一周的表现,互相发现成员的进步,同时给积分高的小组发表扬信祝贺,得到表扬信最多的小组可以参加优秀小组“的角逐,每月末选优秀小组,每一学期结束时对表现突出的小组颁发奖状和奖品。只要长期坚持使用,并不断完善讲评制度,相信每节课的小组积分榜必定成为孩子课堂表现的助推剂。
做到奖罚分明,就是该赏的赏,该罚的罚,绝不含糊。如果你对一件事情没有秉公办理,就会引来很多学生的非议;如果我们奖罚不明,就会使一大批学生对我们失去信心,班级没有战斗力,结果我们的班级是要学习没学习,要纪律没纪律,最终也会成为一盘散沙。所以小组评价必须日日坚持,使其成为一种常规和习惯,在具体实施中必须把握以奖励为主,坚持赏识教育。
坚持小组积分评价,调动学生管理学生,不仅关注了学生的课堂表现,更能关注学生课后及家庭的表现情况。把管理的权利真正交给学生,落实好小组积分评价,逐渐形成学生的自主管理模式,使农村高效课堂建设取得更大的实效。
农村小班额高效课堂建设中小组评价初探
农村小班额高效課堂建设中小组评价初探【2216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2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