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农“视角下的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探究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调查报告:2013年末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2‰[1],以此类推,预计到2050年人口将达到16亿。与人口的不断增长相对应,的耕地面积却没有与时俱进“,相关研究结果显示,2005-2020年论文网耕地面积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并且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在加速[2],即假使在耕地面积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仍旧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业推广是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3],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核心在于农业人才,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农业科教“。高等农业院校因其在农业领域专业性和针对性的科研及人才优势,既是实施农业教育。培养农业人才和农业科研的重要阵地,也是农业科技转化。推广,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导力量。作为科教兴农“的实施主体,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状况是最关键的环节和影响因素,直接关乎的兴农“大计。
一。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问题
根据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高等农业院校招生272334人,在校生958124人,预计毕业生数达254566人。与此同时高等农业院校服务三农“的能力也大幅提升。以江西某农业大学为例,仅在十一五“期间立项与结题的省级以上农科类科研项目达138项,先后推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多个优良品种及大批现代农业技术,直接创益70多亿元,通过间接或直接的知识。技术支持。扶持,为江西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研支撑。然而科教兴农“是一个系统的长期性工程,虽然与社会。政府。企业。家庭。文化环境等因素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主要影响因子是高等农业院校人才本身。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是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在科教兴农“的具体行动中仍存在着以下几大问题。
(一)高等农业院校的生源状况
1。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模偏低。如表1所示,数据显示,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模大致占到总数的4百分号左右,对于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来说比例偏低,而这之中涉农专业学生规模一般在30百分号以内。
表1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规模情况(单位,人)
数据来源:2012年教育部统计数据。
2。高等农业院校生源不够理想。综合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考生报考高等农业院校的积极性不高。受传统文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影响,多数考生在院校选择上更倾向于非农业院校。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居民倾向于报考高等农业院校的只有1。6百分号,农村居民把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子女首选学校的不到13百分号[4]。二是高等农业院校在优质生源获取中处于长期性的劣势地位。以江西某农业高校为例,尽管学校的办学底蕴较深,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凸显,但由于考生和家长对农业高校的认识问题,2010年到2013年连续四年中的文理科录取最高分数均低于同时期的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和南昌大学。老牌农业高等院校由于农“的校名所限难以摆脱吸引优质生源方面存在的困难。
(二)高等农业院校实践育人状况
高等农业院校因其专业特性,在人才培养环节极为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从1902年最早一所高等农业院校河北农业大学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到生产与劳动相结合,再到后来的实践育人,高等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问题上不断的尝试。探索。改革。提升,到目前为止基本上已经形成具有特色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但与当前社会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相比,高等农业院校在实践育人上仍旧存在以下问题:
1。学校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对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师素质和相关硬件设备有特殊的要求。而高等院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大多是博士刚毕业,缺乏在实践中工作的经验,这严重影响了应用型农业人才的培养。
2。学校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还急需完善。据调查某农业高校的基地情况,42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中,有22个基地只能开展观摩性和认识性的学习,且平均每个基地面积仅为50平方米。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由于多种原因也存在运行不顺畅且利用率低的问题,远远不能够满足涉农人才培养的需求。另一方面,校外多数实践教学基地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与企业间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实习效果不佳,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教学开展的深度和持续性。
(三)高等农业院校人才服务社会状况
随着高等农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农业院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但相比而言,高等农业院校在科教兴农“的具体行动中仍存在一定差距:
1。从事农业及相关专业人员比率低且稳定性差。以某农业高校为例,2006年到2010年期间本专科毕业生总数达19341人,其中在涉农单位工作的为1260人,到农村就业的人数1147人,两项综合也只占毕业总人数的12。45百分号[5]。就人员稳定性来讲,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2010届本科各专业门类中,农学的毕业半年内离职率最高,达到31百分号[6]。
2。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有关调查显示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其转化率仅为30百分号-40百分号,十一五“期末52百分号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比欧美发达国家低30百分号[7]。不管是服务农业的人口基数来讲,还是总体的贡献率,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在满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需求中都存在很大的提升和改进空间。
二。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问题归因分析综合分析高等农业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存在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思想观念的滞碍
1。传统的官本位。台湾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说到中国的读书人,无有不乐意从政的,做官就是他们的宗教[8]“,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不少家庭。学生对农业院校存在着近乎偏执的认识,甚至不少农村家庭学生从小的教育价值观就飞上枝头做凤凰“,脱离农村的一穷二白,缺乏对农业院校的全面和准确的定位。不管在院校选择还是专业发展中,都以农业为最后的选择“。
2。观念错位。不言而喻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农业高校是以农业类专门人才培养为出发点。由于农业高校与企业在利益点的区别,直接影响了校企合作育人实施。此外由于校外实践中客观存在的时间。管理。费用等成本,多数企业在以企业发展力求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为目标及行为导向的情况下,很难摆脱其固有的发展轨迹,外加高等农业院校的特色限制,多数企业缺乏与高等农业院校达成一致的长效合作意愿。
(二)教育经费的制约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国民经济的发展又是教育实施的基础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少了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的资金及相关物质支持与扶持,的高等农业教育也是举步维艰。尽管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关注和支持力度,然而对高等农业教育来讲,目前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相关教育经费的缺失。
1。对教育投入总体基数少。2012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18942。11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28百分号,比上年的3。93百分号增加了0。35个百分点[1]。从这个数据来看成功实现教育经费投入占国民GDP的4百分号,但从世界发达国家在1985年就已经达到5。2百分号[9]的情况看,教育投入的总体额度不仅相对较低还比较滞后。
2。经费分配的公平性相对性缺失。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中存在着马太效应,即越是发达地区,越是好的学校在教育经费的分配中越占有主动权,教育经费在校际之间的拨款存在集聚现象。如2007年32所985高校的经费额度占据了当年76所教育部属高校的67。49百分号,仅排名前十的985高校就站33。12百分号[10],而985高校中农业院校只有中国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大学两所,整体上高等农业高校在教育经费的划拨中地位被动。
3。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且使用中财权分离。尽管国家多方倡导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但就目前来讲,国家的专项财政拨款和专项补助仍旧是高等农业院校经费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农业高校的办学成本相对较高,缺失相应的专业。专向财政支撑和经费来源的单一,外加具体的经费使用中管理与使用权的分离,导致经费的科学规划和使用并不那么顺利。
(三)相关法律政策的缺失
是法制化国家,依法治国是的一项基本国策。同样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也需要国家政策法规的引导和规范。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推进,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也受到了党和国家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自1982年到2014年的32年期间,中央连续16年以三农“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对高等农业院校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及科技成果转化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与扶持。但必须面对的一个现状是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中仍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是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缺失。
1。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健全的法律体系是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有法可依有序运行的前提,然而在目前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中,高等农业院校投资。办学。招生。专向科研经费分配和使用尤其是高校知识产权的归属及认定等方面法律仍有所欠缺,体系性的法律建设有待完善。
2。政策导向的滞后与缺失。国家的政策导向作为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不可缺失的因素。但目前高等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国家的政策性引导和宏观调控明显不足,尤其是院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方向等指导和规范缺失。
3。保障性措施不到位。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与科教兴农有效对接需要国家及政府给予支持和提供外部保障。但就目前来讲,尽管国家一再大力倡导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兴农。鼓励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农村工作,但由于相应的激励。保障和引导措施的不到位,尤其是在高等农业院校的招生。就业。科研经费分配问题上,严重滞碍了科教兴农作用的发挥。
(四)办学理念相对陈旧
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对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有着积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直接关系着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取向和办学成效。当下高等农业院校办学理念趋向腐化“,是高等农业院校在科教兴农实施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1。在高校内涵建设上表现为:办校中追求高大全“,过分注重外在硬件设施建设和向综合型大学发展,追求规模化建设,误把大学等同于大楼。高等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相应的硬件设施建设,但是这种建设是建立在农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的,更加注重的是硬件设施的实用性。相比较而言,农业院校占地面积广,学校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才能避免庸俗化“,是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2。人才培养过程中表现为:受传统学校教学方式的影响,课堂教学仍旧是高等农业院校教学的主要实施手段。外加实践环节在物力。人力。时间等方面的成本大,不少高等农业院校在实践环节仍旧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与缺陷,没有正视与专注专业教学的特色化发展,教学中的脱离基层实践,也是阻碍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专业继续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人文农业教育的缺失
良好的人文农业素质是一种良好的价值观念,也表现为一种良好的行为方式。高等农业院校人文农业教育既是以人为本追求幸福人生的教育,也是农业类大学生热爱农业,增强自身责任感。使命感,进而自觉主动投身到三农“事业中去的教育,更是激发高等农业院校学生专业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内在动力。高等农业院校人文农业教育的缺失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高等农业院校。自身专业及三农“的科学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空间并牵制了农业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六)人才培养工作的滞后性
亲农。爱农。扶农人才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高等农业院校,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是培养优质农业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力量。兼备农业知识。创新能力。高技能的高素质农业人才离不开高等农业院校的良好发展和优越师资等条件的辅助。自从1978年高考恢复以来,尽管高等农业教育在办学规模与质量上都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尤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高等农业院校也把握机遇,在为农业振兴。三农问题解决中做了历史性的贡献。但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仍旧存在着相对的滞后性,即高等农业院校发展规模低于全国的同期增长水平,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满足农业科技需求相对滞后。
三。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既存问题的相关对策
人类活动归根揭底是需求驱动-观念导向“下的一种行为指向。就当下来讲提升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农业院校服务三农“的能力,实现科教兴农,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求,而如何实现科教兴农“,更好实现高等农业院校的职能发挥,也必须从观念。行为及相应的外部保障三个角度入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不但是高等农业院校单因素的培养,需要高校。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推进,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科“教“发展为纽带,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企业和政府在培养兴农“人才中的作用。
图1高等院校。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高等农业院校要理清思路。准确定位。特色发展
实施科教兴农“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振兴农业发展,实现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战略。对于高等农业院校在科教兴农中的战略地位。作用及人才培养方向和兴农的必要性,高等农业院校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思路。第一,要认清高等农业院校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高等农业院校主要是为农业发展培养农业知识与技能兼备的专门人才,培养的是服务三农,科技兴农的主力军。这就要求高等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学生对农业专业。农村。农业的认识,培养学生树立强力的责任和使命感,从观念上做到亲农。爱农。扶农。第二,院校历史和特色是院校发展的根源和存在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高等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首先要了解和深刻认识院校的历史传统及特色,明确自己的发展轨迹和自身的优势所在。以院校特色为中心,明确办学理念,以强化学科发展为中心,走特色化发展道路。以时代发展要求为导向,以强化学科特色发展为中心,以自身优势求发展。第三,要清楚的认识到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不单是高等农业院校自身的事情,要树立协同发展的理念。在与院校的合作中要摆脱传统的高校本位主义,关注企业及学生自身的发展诉求,把院校的发展与企业及学生个人的成长相结合,不断的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企业要高瞻远瞩。深入合作。协同发展
盈利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大背景下,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必须积极寻求和高校的合作。第一,要能够认识到高等农业院校在农业科研。科技转化。专业特色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也不能因为农业院校特色而忽略农业院校其他优势学科和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在寻求校企合作中,要客观评价院校实力,给予高等农业院校有全面地认识和综合评价。第二,农业科研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投入大。周期长。这就要求企业要转变旧观念的狭隘,摆脱短时期经济。时间。管理费用成本牵绊,在与高等农业院校合作中摆脱急功近利观,注重企业及社会的长久发展,树立长期合作的愿望,并积极寻求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第三,在合作深度上,企业要跳出校企实习合作浅层次合作的痼疾,加强与高校的深层次合作。一方面要注重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实践技能及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和训练,关注学生的综合成长与发展诉求,并以此为企业的长久发展寻求最合的潜力人才,建立企业的人才储备及培养体系。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高校在科技及课程成果转化方面的优势,注重科技研发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实际应用。在发展中要高瞻远瞩,积极寻求合作契合点,以充分利用各方的优势协同发展。
(三)政府要深化认识。完善法制。促进发展
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作为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和制度保障,直接关系到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成效。这就要求政府要转变和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不仅要支持还要积极扶持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第一,科教兴农“是的一项基本国策,科教“和农业“作为科教兴农“的两面,这就要求政府在加大对农业发展投入力度的同时也加大对高等农业教育的侧重和投入,不可偏废一侧。政府要深入了解高等农业院校在科教兴农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积极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公共平台,加大提升对农业科教的宣传,在整个社会层面深化对高等农业院校发展必要性的认识,为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及舆论环境。第二,要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制法规建设。就农业院校的招生。经费分配及就业问题,政府要给予更多地优惠及政策扶持,保证政府对高等农业院校的经费投入,加大对农业院校招生及就业问题的引导,如通过学费优惠。降低继续深造成本。提供就业补贴。岗位最低工资限定等手段,引导并提升学生报考高等农业院校。从事涉农行业的积极性及信心。第三,政府要积极鼓励并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大落实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积极促进高等农业院校科研与企业科技研发的对接及合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通过人事。资金。奖惩。考核等方面给予企业与高校更多地优惠积极引导与鼓励企业与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合作。
科教兴农“视角下的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探究
科教兴农”视角下的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探究【6674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3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