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体视角看农业科技成果的新闻报道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35-0009-02
当前,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显著。面对这一新形势,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力度,不断满足现论文网代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是科技新闻与宣传工作者的责任所在。笔者根据新闻媒体对中国农科院相关科技成果的报道,分析了有效传播科技成果的多种视角。
1回答好三个问题
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创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等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科技的一个突出特征表现为跨产业。多领域的科技集成与融合[1],其复杂性。专业性与深奥性远超传统农业技术,也超出一般受众的知识范畴和理解能力。因此,对于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报道不像传统农业技术那样容易说清楚,仅介绍研究成果本身还不够,至少要回答清楚三个问题――为什么立项研究?取得什么突出成果?将会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第一个问题就是要交代研究的背景或来龙去脉,帮助受众理解和消化有关内容;第二个问题就是要点明具体的研究成果,并且是最重要的成果,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将所有成果堆砌在一起;第三个问题就是阐述该成果的重大意义与应用价值以及对今后研究的影响。
以农民日报对麻育秧膜“的报道[2]为例,开篇先声夺人,吸引读者注意,这可不是一种简单的地膜,它叫麻育秧膜。只要把它垫在我们水稻育秧盘里,不但能保护秧苗,还能保证机插不散秧,特别方便“。然后围绕回答上述三个问题展开。为什么立项研究?在传统的育秧环节中,一直存在着秧苗根系不牢。容易散秧。取秧运秧不便。漏插率高等问题。有时,农民们已经准备好了插秧机,可由于育秧盘不给力,散秧多,只能临时又改用人工插秧。这也成为了制约水稻机插技术应用的瓶颈问题“。取得什么突出成果?利用麻等植物纤维研制出环保型麻地膜,同时进一步改变配方和工艺,研制出适宜育秧育草的麻纤维育苗基布“,属于国内外首创“,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将会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麻育秧膜的使用,不但能有效固定秧苗,利于机插秧早插早发高产;同时,育成的秧苗根系发达。白根多。整齐健壮,即使是下雨天也可机插,易取秧。运输和装秧,省工节本。更为重要的是,麻育秧膜的使用,保证了插秧机在插秧时易分秧,对秧苗的伤害更轻,漏插的秧苗更少,插秧后返青快,能显著提高水稻机插效率和质量“。看完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对麻育秧膜“是何物就大致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了。
2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和大众关心的话题
将科技成果与当前社会热点或大众关心的话题联系起来进行报道,可提升成果传播的效果。这也是新闻宣传工作所要求的三贴近“原则的体现。很多农业科技成果表面上与社会热点或大众关心的话题并无关联,但实际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键是慧眼识珠“,找出这种关联性,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成果进行报道。
以农民日报对酵母源葡萄糖耐量因子(GTF)“的报道[3]为例,原题为加工所‘GTF的结构解析与功能评价项目’荣获201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般受众从题中看不懂GTF“为何物,也看不出GTF“与自己有何关系。但文中提到‘GTF’可作为糖尿病的辅助治疗制剂和糖尿病人的保健食品“。因此,农民日报在报道时将获奖成果与大众普遍关注的糖尿病联系起来,取题为中国农科院科研成果造福糖尿病患者“,并紧紧围绕该话题展开报道,引起了糖尿病患者的关注。
3注重从学术论文和会议中挖掘
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或进展发布的一种常见形式,尤其是发表在国际知名刊物上的高水平论文往往就是重大科研进展的展示。因此,学术论文本身就具有新闻性,其中包含着为什么立项研究?取得什么突出成果?将会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等三个问题的答案,只要稍作通俗转换,就可编写出高质量的科技新闻稿。目前,国内对发表在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及子刊等国际顶尖杂志上的论文进行新闻报道较为重视,对其他高影响因子SCI论文的新闻报道相对弱化。这里需要提及注意的是,由于国内与国外存在时差,对在国外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要搞清楚对应国内的时间,提前准备好新闻稿,并与杂志出版时间同步发稿,保证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以科技日报对在科学杂志发表有关H7N9流感病毒传播机制“论文的报道[4]为例,由于当年内地多地出现人感染H7N9病例,引起高度关注,其中该病毒能否在人际间传播是焦点问题之一,围绕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自然也会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相关科研人员与科技日报等国内重要媒体记者密切沟通,在论文发表前一天精心准备新闻稿件,几乎与论文发表同时见报,并且刊登在头版报眼等重要版面位置,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学术会议是相关领域科技专家汇聚一起,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研讨的一个学术平台,不仅有科研进展的报告,而且有科技发展的建议,蕴藏着很多科技新闻,但报道时不可能面面俱到,需要捕捉受众关注的问题,提炼核心内容,突出其中具有重要新闻价值的亮点。以光明日报对第五届全国蔬菜规模化高效育苗技术经验交流会“的报道[5]为例,会议内容很丰富,既有技术交流与成果展示,又有产业分析与发展建议,光明日报报道时聚焦蔬菜育苗产业的制约因素,阐述了这一产业面临的三大问题,并提出蔬菜育苗技术亟待创新的重点,为行业受众尤其是科技人员提供了重要信息。
4把握农业科技新闻报道的节点农业科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与不确定性,但作为农业科研项目又有明确的阶段性任务,因此要全过程跟踪科研项目的研究进程,并利用阶段性项目推进会。进展汇报会。国内外相关领域研讨会等机会不失时机地报道科研项目的重大进展。同时,在报道时要有所选择,可能细数成果不少,但不必一一点到,应突出其中一项重要进展,并说深说透,否则会给人零零散散“和平平淡淡“的感觉,印象不深。以中国科学报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实施一年来进展的报道[6]为例,该项目在2012年启动,2013年召开项目推进会,会上6个课题研究团队分别汇报了项目实施一年来的进展,合计大大小小的成果多达数十个。但中国科学报仅选择了其中一项相对成熟和重要的成果――全国突发灾害数据库初步建成“作为主题展开报道,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
此外,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的报道,结合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季节更有针对性,传播效果也会更好。以新华社对水稻钵苗机插新技术“的报道[7]为例,该技术据称是水稻生产技术的一次更新换代,已在水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该科研团队利用5月份东北水稻育秧季节,在黑龙江垦区组织召开水稻钵苗机插技术现场观摩会,邀请新华社等媒体观摩报道,介绍该技术的优势及应用前景,让人感到很接地气。
5融科学性。通俗性与艺术性于一体
农业科技新闻首先姓科“,科学性是第一位的,客观。准确是其最基本的要求。但现代农业科技日益复杂与深奥,若仅从专业的角度去报道,恐因专业术语与专业词汇的晦涩难懂而限制一般受众的理解,使得其报道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对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报道,在尊重科学性的基础上,应力求通俗易懂,变专业化“为科普化“,同时为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可适当应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赋予报道的艺术性,从而使科技新闻的报道更具影响力和传播力。
以光明日报对水稻株高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研究进展的报道[8]为例,该研究中涉及表观遗传“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非编码RNA“等一系列专业词汇,莫非此专业人士,根本看不明白。但光明日报在报道时下了一番功夫,将通俗性与艺术性融于其中,达到了化专为俗“和生动形象“的效果。首先,标题上去专业化,将水稻株高表观遗传调控“简化为水稻株高调控“;其次,在导语开头运用拟人化手法激发受众兴趣,如果稻农撒下一片种子,最后发现水稻光长个“。不抽穗,那一季的辛苦就要白费。所以,弄清楚水稻株高的发育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对粮食生产特别重要。“再次,在新闻主体中尽量少用专业术语与专业词汇,并且不同层次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尽可能简单化,避免因复杂的机理而造成云里雾中“,给人理不清头绪,影响传播效果。
总之,通过以上5种不同的视角,可以对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及时。充分。有效地报道。当然,形式决定于内容,具体到某项成果,究竟采用哪几种视角进行报道,可根据成果内容的复杂性而定。
从媒体视角看农业科技成果的新闻报道
从媒体视角看农业科技成果的新闻报道【3346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3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