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生产经营观念的变迁【7081字】

时间:2023-07-12 21:11来源:毕业论文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生产经营观念的变迁【7081字】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生产经营观念的变迁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6)04-003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生产经营观念的变迁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6)04-0030-06

引言

农民思想观念变化是当代中国农民一系列变化中最显著的,它对农村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而农民生产经营观念尤论文网为重要,它不仅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前提和基础[2],同时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甘肃[3]。陕西[4]等多省区地方政府已经着眼于通过改变农民观念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同时学者对此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如刘平洋认为农民市场化是农民现代化的核心和实质,因此应该着力培养农民观念的市场化转向[5]。李凤海研究认为目前农村仍然存在着因循守旧。对科学种田的思想意识淡薄。对农业新技术难以接受等现实问题[6]。赵洁茹通过对河南地区农业生产情况调查发现,由于信息通信。文化普及在农村发展缓慢是导致部分村庄生产观念落后的原因[7]。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学界普遍认为应该加强农业科技。农业发展理念教育[8],以及农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现代性教育[9],同时通过健全人力资本成长的教育机制等方式促进农民生产经营观念转变[10]。但关于目前农村农民生产经营观念如何变化,为何转变,以及如何引导农民生产经营观念转变等相关研究仍然缺乏。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关中4个村庄的调查,对目前农民生产经营观念进行相应地了解,对其变化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样本村介绍

本次调查对陕西关中的斜上。新集。蒋家寨。夏家沟4个村庄的土地。人口以及现代农业的改造情况作了初步了解,基本情况见表1。4个村庄目前基本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同时4个村庄村民的年龄性别结构。文化教育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接近。

现代农业在这4个村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业现代化呈现出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逼民致富“的特征。第二阶段,政府强制力的放松,农民各种方式的抵抗,使农业现代化发展停滞。第三阶段,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农民自发种植经济作物,现代农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农业现代化在村庄的发展经历体现了农民生产经营观念的变迁,农民思想观念在前期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而在后期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二。农民生产经营观的变迁

(一)农民生产观的变化

1。由低投低产“到高投高产“的投资观。通过表2可以发现,传统粮食作物生产所需要的投入及产出远低于经济作物。农民在面临低投入低产出“与高投入高产出“的投资选择时,更倾向于选择减少农业投资以降低生产风险。这种选择是由于长期以来粮食作物为主的生产方式,形成了农民对农业进行少量投资的投资观念。同时,农业改造初期,农民家庭经济条件差,农民无力进行大量的农业投资。农民将土地视为生活的保障,因此农民不愿冒着粮食短缺的风险而种植现代经济作物。以上原因,传统农业改造之初,经济作物种植仍然是低投入低产出的生产模式,虽然种植作物已经改变,但农民生产观念仍未改变,因此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的投入都处于较低水平。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投资观念逐渐改变。具体表现在农民对农业生产投资的数量及态度上。首先,在果园建设上,农民敢于以每亩地近万元的价格对果园建设投资,并以每年每亩地投入4000元用于农业生产。其次,在态度上,农民认识到农业投资的重要性,投资的数量与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密切相关,因此注重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投入。此外,部分农民自费到山东寿光等地方进行考察学习。现代农业生产前期的基础设施投资。生产过程中农业资料的大量投入都反映了农民经由传统低产低投的生产观向高产高投生产观的转变。

2。由粗放经营“到精细耕作“的管理观。现代农业发展初期,农民仍然按照传统的耕作方式进行现代农业生产,农业管理水平较低。农民轻视农业管理的主要原因有:(1)在以粮食生产为本的村庄内,种树是不务正业“思想观念广泛存在;(2)农民对陌生的现代作物存在着天然的不信任,因而将其作为强制摊派任务“而敷衍;(3)受客观技术水平和农民认知能力的影响,农民缺乏相关的管理能力。因此农民仍然以粮食种植为主,轻视经济作物种植,由此也导致了果树产量低。质量差。病虫害多等问题,并形成了农民排斥现代农业的恶性循环。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对农业管理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近年来农民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有了明显的转变。具体表现为:(1)农民田地里劳动时间大量增加,农忙季节的雇工也明显增多。(2)部分村民由长期在大城市打工向就近打工兼顾农业转变。(3)依靠经验向依靠科技转变,农民通过村委会培训。大学老师指导,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在生产过程中农民通过比较发现,精耕细作的收益远高于粗放管理。因此在思想上接受现代科技管理,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已成为了农民的共识。调查中,新集村。斜上村等多位村民讲到:现在没有不好的土地,只有不好的管理“。

3。由封闭保守“到积极进取“的开放观。传统农村的封闭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观念,造成了农民思想上的保守。这种保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生的创新动力不足,二是对外来事物的排斥。这种保守观念在农业生产中则表现为,农民农业生产以经验为主,习惯于过去沿袭的生产方式,采用传统的种植品种,农民没有变更其现有行为的动机。对于新品种。新作物。新生产方式首先抱有怀疑的态度,并存在着排斥的心态而拒绝接受。现代农业发展之初,农民这种保守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农民的这种心态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具体表现在:第一,从农业生产方面看,在种植作物方面,农民不再按照传统习惯,拘泥于种植粮食作物;第二,在品种选择方面,不再只种植传统品种,而敢于接受新品种;第三,在方法方面,主要采用专家。技术员所教授的新技术。在新技术引进后,有29百分号的农民能领先使用新技术,60百分号农民在2年内能够使用到最新技术,77百分号的农民能够在4年内使用新技术(见图1)。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时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接受新事物的态度。

(二)农民经营观的变化

1。由注重产量“到注重品质“的商品观。粮食作物有着耐储存。质量差异小的特点。由于产品差异小,改善粮食的品质对于农民最终收益影响较小,相比较而言,粮食作物产量的增加对于农民的收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相对于提高质量,农民更关注产品的产量。由于粮食易于储存,农民能够囤积粮食,因此与经济作物相比,农民并不急于出售。即使质量差,最终仍可自己使用,通过减少出售量,降低商品率来消除影响。

由于经济作物销售的目的性较强,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作物急于在果实成熟后进行销售,因此需要根据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可持续发展观。产品的品质观念逐渐为农民所接受。如新集村村民在葡萄生产中通过使用催熟药物虽能使水果提前上市,但容易导致销售时水果脱落,不利于村庄水果产业的长期发展;夏家沟农民呼吁政府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控制化肥。农药使用,提高产品质量。

2。由规避风险“到利益优先“的市场观。虽然现代经济作物效益远高于粮食作物,但在农业推广时却遭到了农民的拒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不愿承担市场所带来的风险。农民规避风险的观念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1)以各种形式拒绝改变作物种植;(2)在不得已时则选择少量种植,农民将质量差。面积小的地块用于经济作物,其他仍以粮食种植为主;(3)农民减少经济作物的投入,将经济作物当做任务“来应付。农民以各种形式抵抗都反映出了有粮可吃“减少风险“的小农思想。

随着粮食供给日渐稳定,农民无粮可吃的忧虑逐渐消除。对挣钱的渴望消除了对风险的忧虑,农民开始逐步接受现代农业,并逐渐扩大生产规模,在短时间内便实现了种植作物的转变。现代农业也由原来无人种植变为了全员参与,种植比例由最初的少量种植变为了全部种植,农业生产的投资也明显上升。通过图2可以看出,在调查的农民当中,除日常生活费用外,生产投资成为农民主要投入。农民的参与数量。种植比例以及投入资金都反映出了现阶段农民愿意参与市场竞争,承担市场的风险并从市场获得利益。

3。由土地情感“到经济计算“的土地观。乡土社会中,农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不仅因为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生存保障,同时对土地的情感已融入到农民的精神当中。土地对于农民不仅有着生活工具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也赋予了其强大的文化意义。随着现代文化对乡土社会的冲击,农民对土地的情感在快速下降,从情感角度讲,对土地的保有意愿必然随着农民土地情感的下降而降低。

然而在对土地流转意愿进行调查时却发现,64。7百分号的农民表示不愿流转土地,农民对于耕地的流转意愿仍然偏低。总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经济效益好。由于种植经济作物后经济效益好,农业收入已成为家庭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家庭劳动力足够。老年男性在无法外出打工后,仍然可以在家务农;由于妇女工价较低,妇女可以通过务农增加家庭收入。(3)土地可以作为农民最后的保障。在无其他收入时,土地可以保证农民最基本的生活。部分农民表示愿意流转土地,由于土地面积小,农业收入不仅对家庭收入没有太大贡献,反而制约着家庭成员外出打工,影响了家庭收入。无论是保有土地还是放弃土地,农民都是从经济利益出发,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来决定土地的去留。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土地由原来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部分变了农民获得收益的盈利工具,农民土地观实现了由价值理性“向工具理性“的转变。

(三)农民学习观的变化

1。由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调查发现,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民的学习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有着低学历。高年龄的特点。4个村庄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中78。9百分号的学历为初中及以下,91。1百分号的农民为40岁以上。由于年龄高。学历低,因此更依赖经验而非技术,使得农业技术的推广在农村中难以进行,农忙时间与培训时间的冲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参与。因此,在早期技术培训中,村委会采取发放洗衣粉的方式吸引农民前来听课。

经济作物在农村逐渐推广后,农民的经验已不足以应对新的农业生产,在无传统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农民不得不通过参加科技培训学习。通过学习比较,农民认识到现代科技的重要性,学习态度也由原来的被动变为主动。农民也不再以没时间“为理由拒绝培训。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到,农民每年参与科技培训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3。5百分号,人均参与培训约2次。

2。由生产技术“到经营管理“的学习需求。

科学技术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在现代农业推广初期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此,在现代农业发展早期,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技术需求较高,目前主要集中于农民技术的培养。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推广,以及农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加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逐渐形成,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周期不断缩短,农业科技的制约性已逐渐下降。因此农业技术培训与学习的边际效率逐渐递减。

与此同时,农业经营因素的重要性在逐渐提升。农业经营因素的重要性既体现在农业具体生产中,又体现在现代农业宏观发展历程中,即每年农业生产中,农业信息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导向,市场价格直接决定了农民的最终收益。在宏观发展中,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经历由种。肥。机械等物质水平转变,到生产技术向经营技术的转变。从表4可以看到,除了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实用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外,农民对与市场信息。收购与销售等与农业经营相关的知识有着较强的需求。然而目前针对农民的培训仍然以技术性培训为主,与农业经营相关的培训却相当缺乏。三。对农民生产经营观念变化的反思

(一)由生存理性向经济理性转变

斯科特认为,小农的行为选择是一种生存的理性:处于生存边缘的小农,安全问题是其首要考虑因素,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宁可减少可能的收益。这条安全第一“原则,体现在前资本主义的农民秩序的许多技术的。社会的和道德的安排中[11]。受这种生存理性的影响,农民在日常实践中采取种植粮食作物。减少市场参与等方式,降低市场变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在农民这种生存理性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要求农民改变作物选择极其困难,这也是现代农业前期发展缓慢甚至中断的重要原因。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与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粮食供应的日渐充足,农民物质条件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生存问题已经不再是农民考虑的首要问题。而此时,农民开始考虑如何盈利。无论是农业作物选择。生产投资选择。市场参与选择,以及土地保留与否技术学习等,实现收益最大化已成为重要考虑因素。在对农民改变种植的原因调查时,68。8百分号的农民表示出于经济动机而改变作物生产。由此可见,以经济理性为基础的农民,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生存工具变为了盈利工具,从土地里掏出钱“成为了无其他资本又急于致富的农民唯一的渠道。因此,转变生产经营观念,通过土地获取收益,成为农民的必然选择。

(二)新要素的投入与村庄变化

经过长期发展,农业生产呈现出了一种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产要素配置已经达到最优。此时,改造传统农业便需要寻找一些新的生产要素[12]。4个村庄农民生产经营观均在新要素投入的情况下发生了变化:

1。政府的扶持政策。本地政府通过修建水利道路等公共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农机直补的方式提高机械化水平,以及通过无息贷款等方式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2。社会多方加大教育要素投入。本地区通过园区办对村庄负责的方式,定期安排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培训,同时通过村庄与大学对接,运用高校的先进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

3。经济利益的诱导。现代农业自身有着良好经济效益,当市场需求较大价格稳定时,农民将根据市场的引导而做相应的改变。

通过外生性的要素投入最终促使农民内在的生产经营观的变化:通过政府的财政补贴,促进了农业设施建设与农资购买,规避市场投资风险的观念得到转变;通过利益刺激,轻视经济作物生产的管理观念得到了转变。在比较了专家教授的耕作方式带来的差异后,农民对科技知识的态度也有了重大转变。此外经由农业推广机构及新闻媒体的长期宣传,以粮食生产为基础的保守的生产经营观念逐渐被农民抛弃。在多个新的要素的影响下,农民生产经营观念最终发生了质的变化。

(三)社会环境的压力与动力

农民生产经营观念的转变与社会的总体变化密不可分,具体表现为外部社会环境即产生了迫使农民观念转变的压力,同时也创造了相应的社会条件[13]。

1。社会压力方面。首先,随着老龄化程度加剧,第一代农民工呈现出大龄趋势。由于农民工在50岁之后已经难以在城市找到工作,因此不得不返乡从事农业生产。其次,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背景下,普通农民工城市就业难度加大,农民工需要在返乡后通过农业生产来增加家庭收入。同时,由于粮食生产投入与产出不对等,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差,农民生产积极性低。因此,在社会的压力下,农民不得不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理念,通过加强学习,接受新的生产经营观念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

2。社会动力方面。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农业结构的转型。传统的粮食。蔬菜。肉食消费结构由8∶1∶1向4∶3∶3转型[14]。蔬菜水果在农业消费中所占比重加大,花卉苗木等农产品的需求也在大幅提高,不断稳定发展的消费需求为现代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此外,现代农业生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资料的供应网络。技术支持网络与销售网络逐渐形成和稳定,为农民思想转变创造了社会基础。因此社会环境从压力与动力两个方面促使了农民观念的转变。

四。强化农民生产经营观培育的建议

(一)完善农村教育服务网络

农业发展已经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科技。知识对于提高农业发展。促进农民观念转变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应该推动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持续性强的知识密集型农业发展。在具体工作中,首先需要加强高校。科研机构在现代农业研究方面的力量。加快对农作物品种研发,生产方式的更新与完善,农业生产工具发明与升级。其次,需要完善技术推广网络,通过改变农业推广人员的工作方式,激活农业推广部门的获利;充分发挥村委会作用,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创新技术培育方式,根据农业生产需要,采取定期长效与不定期灵活的培训方式,针对性地解决农民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此外,在健全农业生产服务网络的同时,加强金融。保险。卫生等方面的知识服务体系,通过服务网络的建立,促进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实现国家的现代化重点在于人的现代化[15],实现农业现代化重点在于农民现代化,对于农民现代化而言,则应体现在农民生产经营观念的现代化[16]。根据农业发展的现实情况进行调整,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首先,应该培养农民在网络化时代下的现代市场观念。通过新型市场教育,使农民能够运用现代网络了解市场行情。调整种植结构。拓阔销售渠道。其次,应加强农民政策解读能力学习。通过学习国家的政策方针,准确把握农业发展方向,降低生产风险。第三,进一步改变农民的投资与金融理念。通过了解金融市场,运用已经建立的社会金融网络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此外,关于农民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也需要纳入农民培养的范畴。

(三)发挥行政力量的引导作用

农民生产经营观念的转变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即农民的生产经营观念转变都是在外部环境的刺激下做出的反应,而政府在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发挥政府作用。首先,政府应发挥其监督职能,通过完善相应法规建设,制定相应标准,对农民生产的过程进行监督,对农民生产经营方式与观念起到外在约束作用。其次,通过财政手段,引导农民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通过加大补贴力度,使农民能够按照标准生产时有利可图,从而减少投机心理,树立起通过学习来提高收益的正确观念。同时应健全意见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农民的观念变化,根据其变化来进行引导与服务,及时解决农民问题。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生产经营观念的变迁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生产经营观念的变迁【7081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445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