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8352字】

时间:2023-07-12 21:18来源:毕业论文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8352字】

一。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的研究急待加强

(一)农业产业化“概念的提出

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


一。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的研究急待加强

(一)农业产业化“概念的提出

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而首先提出来的。进入90年代,山东实施按产业化组织农业生产的新思路,组织引导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论文网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潍坊市于1993年初率先提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农业发展战略。同年4月,山东省农委组成专门调查组赴潍坊及其所辖县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按产业化组织发展农业的初步设想与建议的报告。1993年7月18日和8月19日,农民日报两次刊登了时任山东省农委主任的王渭田同志的文章产业化是发展市场农业的重大战略。这篇文章是已知全国性报刊上有关农业产业化的第一篇文章(姜奇平,1997)。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更是在全国掀起了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热潮,并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以超常规的篇幅和版面介绍了潍坊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并配发了题为论农业产业化的社论。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改革“,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发展联结农户的中介组织,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二)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理论界围绕农业产业化作了广泛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实质和基本特征;②农业产业化产生和发展的条(原因)和客观必然性;③农业产业化与农村改革。农业发展的关系;④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建议;⑤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在上述几个方面中,大家对第二方面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在其它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见分歧。据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的综述(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1997)理论界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实质的认识至少有11种观点。本文认为,意见分歧是由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造成的。总的说来,目前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从分析角度看有人侧重从宏观进行研究,也有人侧重从微观进行研究,而从产业“这一中观层次,将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加以全面研究的却较为少见。

有很多同志侧重从宏观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角度来研究农业产业化。他们大都认为。农业产业化,与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衣业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等是个问层次的概念,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表现形式。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大都只提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而一般不深入讨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内部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问题。由于研究问题的立足点不同,他们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也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①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认识农业产业比c即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咆括种植业和养殖业)与其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关联产业的协作与联合,而不是质“的归一。对于这种观点来说农村经济产业化“比农业产业化“的提法更恰当(秦少伟,1997)。②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来认识农业产业化。即由于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农业还不太像

产业,要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改造传统农业,农业产业化即农业的工厂化生产“。总之,要把农业化“到工业方面去,或者化“成工业那样(陈吉元,1996)。③从农业产业的分化和综合来认识农业产业化。即农业不仅包括农林牧渔业,而且包括与农业相关联的工业和服务业,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内容的总和“(张慎,1996)。农业产业化已不仅是农业与其关联产业的协作和联合,而且是它们质“的归一。这种观点与第二种观点正好相反,它不是把农业化“到工业方面去,而是要把农业关联产业化“回农业。

也有不少同志侧重从微观的产业组织角度来研究农业产业化。他们大都认为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一体化“等是同一层次的概念,或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简称(牛若峰.1997)c他们均强调农民的创造性和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为获取某种利益而自发进行的诱致性制度(组织)创新;如果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仅通过市场建立商品交换关系就不能称之为农业产业化。牛若峰则进一步提出了判断某一经营实体是不是产业化经营的三个标准(牛若峰1997)。但在农业产业化产生的诱因方面却又存在一定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的经济学内涵是外部规模经济“(甘舒宁。钟甫宁,豆998),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连接“,是农户为解决家庭经营的外部环境(增强掌握信息的能力,提高谈判地位等)而进行的组织创新(丁力,1997)。另一种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化。社会化和集约化为特征的农业纵向合作化的过程“,集约化就是要求农业应以适度的资金。土地和技术。管理。劳动的投入,实现高效率的经营“(杨旭,1997)。因此,农户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追求的不仅是外部规模经济,还有内部规模经济。总的说来,从微观角度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研究,还缺乏深度,有待进一步探讨。胡定寰的博士论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来研究农业产业化,并提出了微观农业产业化“的概念(胡定寰1997),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尽管大多数同志在给农业产业化下定义时,能兼顾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但真正将两者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地进行深入研究的并不多见。实际上,目前在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意见分歧正是因此而产生的。如侧重从宏观角度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同志大都强调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而较少考虑农民的意愿和创造性,以及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农户之间利益机制的建立,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解也较为宽泛(张开华,1997)。侧重从微观角度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同志大都强调要尊重农民意愿,重视农民的创造性;要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出要对龙头企业与农民间的契约行为进行规范;要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王西玉,1997)。但他们对政府通过制定农业产业化规划和战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政府的作用只限于培育市场。提供服务和当好裁判“(丁力,1997)。

(三)研究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的必要性

农业产业化“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已在全国各地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以上的分析可知,目前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人们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尚未取得一致意见,甚至有不少同志陷入概念的纷争而不能自拔①。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还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的指导。

由于对农业产业化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在一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实践中也存一定的问题。如一些地区不顾农民利益,采用计划经济的做法,强行收购农产品,以实现加工增值“;有些地区不顾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状况,盲目确定产业化项目和主导产业,结果给地区经济造成损失;还有些地区对农业产业化认识模糊,不扎扎实实地做工作,却做起表面文章。因此,总结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加强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的研究,有利于科学揭示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实质,有利于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并增强理论研究对农业产业化实践的指导作用。

本文认为,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应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部,即中观“层次上加以理解,它属于产业经济学(又称中观经济学)的理论范畴。

二。产业经济学: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一)产业经济学及其理论架构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的特殊矛盾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经济学科(郭义钧。邱钧,1997)。这里,产业发展的特殊矛盾关系“简称产业关系“,它是指构成国民经济的各产业间的关联关系和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产业间关联关系的实质是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具体表现为直接关联和间接关联。直接关联是指产业间在生产和技术上存在的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如粮食种植业一食品加工业“;间接关联是指产业间通过其它产业存在的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如钢铁工业一(农机工业)一农业“。产业间的全部关联总体上就表现为产业间在资源分配和产出上的比例关系。显然,如果产业间在生产技术上不存在直接和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这种比例关系便失去存在的依据和理论研究的价值。

以产业间的比例关系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以经济发展的动态眼光,寻求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并为国家或地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它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控机制。主导产业的选择。产业的区域分布和空间结构等内容。以实证分析为基础总结产业发展的规律是这一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特色。产业结构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准宏观部分“。

对产业间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直接和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产业关联理论(也称产业联系理论“。产业关联分析“。投入产出经济学“)。产业关联理论与其说是一种理论,不如说是产业经济分析的定量化的工具。它利用投入产出表来揭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及其特征,从而为制定经济计划和进行经济预测服务。投入产出表最大的长处是能够反映产业(或企业内部)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即中间产品的运动,这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所做不到的。产业关联理论可以说是产业经济学的中观部分“。

以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即产业组织)对产业的经济效益有重要影响:首先,某一产业的组织状况,是否保持了该产业内的企业有足够的改善经营。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成本的竞争压力;其次,是否充分利用了规模经济,使该产业的产品单位成本处于最低水平。产业组织理论为产业组织趋向合理提出了方向和途径。它运用价格理论(特别是垄断价格理论)来研究产业的合理组织,因此,属于产业经济学的准微观部分“。

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构成了产业经济学的主体。一般认为,现代经济学是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组成的。以价格理论为核心的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单个的抽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企业和家计)的行为。在其理论体系中产业(企业的集合)以及产业之间的关系的具体形态都不出现,因此,微观经济学在理论逻辑上并不需要产业这一概念。以国民收入理

论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并不研究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而只研究其中的国民收入的运动,也就是只讨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最终产品的总量的运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它把中间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关系(即产业之间的关系)抽象掉了,从而,产业这一概念在宏观经济学中也失去了踪影。

但是,越接近现实的经济活动,要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越使人感到产业“这一概念的必要性。现实中产业间和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如果没有一套产业经济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就很难具体解决市场的有效均衡问题;也无法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业间中间产品的复杂的交换与消费关系,从而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全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产业经济学正是在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出于对现实经济情况的分析和研究的需要,向产业“这一中间层次的延伸和拓展而形成的应用经济理论。它的理论架构及其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可用图1加以说明。

(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

众所周知,传统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农业所使用的简陋工具及其它生产资料基本上靠农业自身解决.农产品除少量进入市场同其它部门交换外,主要供农民自己消费。产业GM以来,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农业产业的分化加速,与其它经济部门的分工越来越细,经济交往日益增加。特别是二次大战以后t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和农业关联产业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很多发达国家,动力机械和电力逐渐取代人力和畜力成为主要动力,机引农具逐渐取代手工工具成为主要工具,化学肥料取代有机肥料成为主要肥源。同时,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原来属于传统农业的许多生产职能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于是围绕农业产业,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便形成了一系列独立的。与农业存在密切联系的产业部门。从产业属性来看,它们有的分属于第二次。第三次产业,有的则仍属于第一次产业(农业),我们统称为农业关联产业“(这种关联“表现为生产技术上的投入产出关系)。例如,农业生产资料(包括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的生产已成为现代工业体系中重要的产业门类。又如,农机具的修理和保养。农田水利建设。土壤改良。良种繁育。配合饲料的生产以及农用生产资料的运输和销售都逐步实现了专业化。再如,随着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各种农产品的运输。加工。储存。保鲜和销售业务都相继发展为庞大的独立的经济部门。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部门也同农业分离,独立化为许多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部门。

其次,从准宏观的产业结构层次来看,在农业产业分化的同时,农业与农业关联产业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一方面,农业已从独立的生产部门变成了一个离开现代工业。服务业便不能独立存在的经济部门。现代农业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资料,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和饲料等,不是由工业提供的或不经工业加工的越来越少;工业。服务业提供的各种产品。技术和劳务越来越渗透到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农业关联产业部门对农业的依赖性也大大加强。农业既是农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销售市场,又是农产品加工部门的原料供应者。在这种条件下,食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制成的其它消费品,已成为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共同产物。农业和农业关联产业之间,不仅在人力。资金。资源方面存在一般意义上的经济联系,而且还在生产技术上存在较为密切的投入产出关系。这客观上要求农业和农业关联产业必须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协调发展。

最后,在农业与其关联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同时,它们之间实现经济联系的准微观的组织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起初,农户(农业企业)同有关的工商企业。服务组织之间主要是以市场为媒介发生一般的商品买卖关系;随后,它们之间开始签订短期的。不固定的经济合同,建立起比较松散的经营联系;进而,为了节约交易费用。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它们之间开始订立长期的。固定的经济合同,建立起牢固的。稳定的经营联系,逐步在经济上结为利益共同体;最后,它们之间还产生了一定的组织联系,以至逐渐在组织上实现一体化。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农业机械以及高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最近几年在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的工业化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更加了解生物的生长规律,对生物生长过程的控制能力也越来越强。在农业的一些领域,生产过程越来越广泛地采用工业的工艺和管理方法,实行工厂化生产。这不仅昭示了农业产业发展的广阔远景,而且从较为现实的意义上说,农业的工厂化生产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划分为相对独立的流程和工艺,为农业和农业关联产业在产业属性上的融合和微观组织上的一体化创造了条件。

我们把上述建立在科技进步和产业分化基础上的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称为农业产业化“。因此,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可从准宏观和准微观(一般并称为中观)两个经济层次上加以认识和理解。从准宏观的结构层次上分析,农业产业化是指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不断分化和综合,农业与其关联产业日益紧密结合并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从准微观的组织层次上分析,农业产业化是指随着农业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户(农业企业)与有关利益各方为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自愿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联合从而实现一体化经营的过程。

现代农业产业的分化和综合,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农业“这一古老的概念。美国农业部其对农业的供应。生产。加工。销售和消费等功能的极大相互依存性的认识,将农业及其相关的产业统一称为食物纤维体系(FoodandFiberSystem)“,并将其划分为供产销三个环节。农用生产资料的供应,包括农机。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种子。饲料等投入物资的供应,称为农业产前环节;种植业从种到收,畜牧业从育肥到出栏,林业从种植到砍伐,渔业从放养到捕捞等称为农业产中环节;农畜产品以及林渔产品从离开农畜场。林渔场到销售,包括收集。运输。加工。储存和销售,称为农业产后环节。而日本农林水产省则把农林渔业。关联制造业(食品产业。资材供应产业)。关联投资。饮食店和关联流通产业(商业。运输业)统称为农业·食物关联产业“。

在本文的论述中,则使用了产业化农业“这一概念。即把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和农业产前环节的生产资料制造和供应业,产中环节的代耕。代播。代收。防疫。土壤改良和技术指导等服务业以及产后环节的农产品加工。保鲜。储存和运销业等,统称为产业化农业“。

(三)农业产业化:产业经济学重要的理论范畴

从上述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农业产业化的研究的实质是揭示农业与其关联产业间的关系以及产业化农业内部的企业间关系。农业与其关联产业间在生产技术上的直接和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在总体上表现为产业化农业内部各部门在资源分配和产出上的比例关系,即产业化农业的内部结构关系。因此,产业结构理论为研究产业化农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主导产业的选择。产业的区域分布和空间结构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农业与其关联产业间关系的实质是投入产出关系。产业关联理论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表来揭示产业间的关联关系,从而为产业经济分析。也为产业化农业内部的经济分析提供定量化的分析工具。利用投入产出表不仅可以揭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农业和农业关联产业各部门间客观存在的技术经济联系及其特征,从而为其确定主导产业。促进结构升级提供依据;而且还可以分析一个大的经济区域内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以及一个具体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内部各部门(或利益主体)间的资源配置。生产规模等方面的比例关系,从而为宏观的经济决策和微观的经济管理服务。

产业化农业内企业间的关系是指产业化农业内部的有关利益各方(包括农户。工商企业。服务组织等)实现经济联系的准微观的组织形式。产业化农业的合理组织应能保持产业内的企业有足够的改善经营。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成本的竞争压力,又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使该产业的产品单位成本处于最低水平。产业组织理论为分析产业化农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产业化农业的合理组织指出了方向和途径。

综上所述,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来看,农业产业化本身应该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纵观目前中外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对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研究都不够深入。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均先后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则首先形成于50年代的日本。西方产业经济学所研究的产业“主要指工业,如产业结构理论着重研究的是工业结构,产业组织理论着重研究的是工业组织。而在,产业经济学尚处于引进。消化。吸收阶段。尽管如此,产业经济学现有的内容体系为农业产业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农业无论是作为国民经济的母亲产业“部门,还是仅作为一个具体产业部门,都具备产业的一般(共同)属性,农业的发展也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运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农业产业化无疑也是可行的。从的国情出发,则更有必要将农业产业化纳入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改革开放以来,有许多学者积极地运用西方产业经济学的一些理论来研究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这无疑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和建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经济学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在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农业产业化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农业的自然再生产的特点,导致农业在产业属性上与工业存在很大的差别,如技术进步缓慢。自然风险大。生产相对分散。产品差别化程度低等等(顾焕章,1997)。在我们看来美国的农业已经实现现代化了,但是在美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农业仍然是需要保护的幼小“产业。受工农业分离发展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影响,农业的基础仍相当薄弱,二元结构的矛盾相对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工业代表着先进,而农业则意味着落后。因此,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不能完全照搬现成的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本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必须借鉴产业经济学建立在实证分析基础上的一套研究方法。

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8352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461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