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一。生态农业的内涵及特征
1。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EcologicalAgricultural)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学者W。Albreche于1970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国际学界的热烈讨论。随后,许多与之比较相论文网似的概念也开始广泛出现,如自然农业。有机农业。综合农业。生物生态农业等。目前对于生态农业的定义已基本达成统一。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农业生态的前提下,以生态学理论和现代管理学等作为理论指导,运用系统的工程方法,以高效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因地制宜的设计和发展当地农业生产的一种模式。
生态农业注重多种方式的混合经营,科学组合。通过把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相结合,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实现各种资源之间的统筹协调,从而实现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同步共进。通过各种资源的调动,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达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生态农业的特征
(1)生态农业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第一要义。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的农业生产方式,它要求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不得破坏生态环境,将农业生产纳入生态系统,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发展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中严格限制农药。化肥等化工产品的使用,侧重于有机肥的使用和生物链的培植。
(2)生态农业是高度集约化的产业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以现代科技发展作为支撑,综合运用了多种先进科学技术,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自然界的食物链等,以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多种效益的共赢。生态农业是各个不同的生产要素的高度集约化,包括生产资本的集约化。生产技术的集约化和劳动力的集约化。生态农业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需要现代科学技术和学术理论的支持,更离不开劳动力的全身心经营与管理。
(3)生态农业追求高效可持续的发展。生态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的一大特点在于它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强调协调与可持续,拒绝竭泽而渔式的农业发展。生态农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是一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强调发展过程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在生态农业的构建上也主要是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统筹协调各项资源,充分利用土地。信息。技术等资源,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等各个类别,搭建多层次的农业生产系统。
生态农业的相关理论最早由国外学者提出。在生态农业的发展方面,英美等国起步较早。生态农业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之后在英国。瑞士。日本等国家得到了推广和发展。到1960年已经开始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和认可,并开始广泛传播和推广,从欧洲大陆开始向亚洲大陆扩展。到了20世纪末,生态农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菲律宾的玛雅农场。瑞典的生态农业循环。德国的生态农产品以及以色列的节水生态农业模式都是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典型代表。随着全球绿色意识和环保理念的扩展,生态农业更是受到极大的关注和重视。
在生态农业方面的探索实践贯穿于数千年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吕氏春秋中就曾明确指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殖者天也“。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在农业生产(农作物的种植)中,人是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土地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天气和气候条件是农作物生长的保证。这段话就深刻的阐明了农业生产中各项要素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业以粗放的传统生产方式为主。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为了追求产量的提升,大量的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造成了农业环境的严重污染。水资源开采过度。过度垦荒。滥?滥伐以及超载放牧等也使得土壤沙化现象十分严重。面对这些问题,开始积极探索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思路,并且开始进行相关农业生产实践,生态农业随之在兴起。1992年,提出要增加生态农业投入,推广生态农业,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之一。1993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会议,将生态农业建设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对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的扶持政策,为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给予了制度保障。
三。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
20世纪人们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业等,导致农产品残留超量的农药。化肥等,严重的影响了食品安全。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副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保证人们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着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更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稳定。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也越来越重视。人们开始从原来的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向如何吃的健康,吃得安全转变。人工繁育的农牧产品不再受到人们的欢迎,天然的。绿色的食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生态农产品销量的增加源于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现状的担忧,群众的购买偏好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最大市场动力。生态农业的发展能够为群众提供更好更优质的农产品,保证人们舌尖上的安全“。
2。有助于应对全球环境变化
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过程中,忽视了对于全球环境的保护。环境问题已从地方性的。局部性的问题扩展为全球性的难题。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温室效应。厄尔尼诺。拉尼娜。酸雨。土地沙漠化。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危机不断加剧。这些环境危机的出现与人们的农业生产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同时也影响着农业生产的产量和农业产品的质量。20世纪30年代,随着石油化工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被研究出来,并应用于农业生产。这些农药。化肥在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造成了全球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又直接作用于农业生产,土地沙化。土地肥力下降。地下水位越来越低,这一切都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严重,陷入恶性循环。生态农业侧重于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利用生态环境中食物链条来增加产量,有助于改善全球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有助于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国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七。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发展中必须重视的一大难题。只有做好三农的发展安排,使广大农村地区脱贫致富,才能保证尽早实现小康社会。不能解决好农业生产的问题,就不能在农村实现小康,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在农村实现小康的主要途径就是不断的提高农业生产力,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科学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生态农业立足于综合开发,生产效率较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高,经济收益好,可以帮助农民实现增收,同时实现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使农民钱袋子鼓起来,生活环境好起来,建设农民安居乐业,村庄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发展生态农业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
四。乡村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选择
乡村生态农业的发展应该坚持一切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根据各个地区的气候状况。人文环境。历史发展。民俗特色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模式:
1。推广特色农产品规模化产区模式
特色农产品规模化产区的建设主要依托于传统的农业主产区。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自然调剂的影响,一些地区的某种农产品明显在质量上优于其他地方。在这些农业主产区,要积极传承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通过兴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过程管理。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督等方式,来实现特色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路径。依托当地的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一批高品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如蔬菜基地。水果基地。粮油基地。渔业基地。畜肉基地。禽蛋基地。茶叶基地等。
特色农产品规模化产区的建设需要政府部门主动进行牵头协调。前期做好当地农产品生产状况的调研,摸清当地农业发展的产品优势。可以借助第三方科研机构对当地气候。土壤。水源等进行专业的测验分析,给出发展方向的建议。在做好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相关的优惠政策,申请专项扶持资金,开始项目的发展规划,力争做到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达到优化。
第一,加强对于特色产品的扶持和技术指导。在特色产品的定位上,要综合考虑农业生产基础。地区交通区位。周边地区农业发展情况,合理确定特色产品,避免盲目上马,草率决策和产品的同质化。制定特色农产品生产过程监督和质量标准分级体系,保证农产品质量。
第二,指导产销组织机构建设。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现状,采取合理的产销组织形式。对于过去农业发展较发达的可以采取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对于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可以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培育区域农业产销龙头企业。
第三,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地方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建立特色农产品的仓储和物流基地。通过设立大型专业化的集贸市场,形成产品聚集效应,打造地区农产品的知名度。积极拓展销售渠道,联系大型超市。企事业单位食堂,形成定向供销协议,实现超商对接,降低物流成本和销售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2。发展城郊农业园观光旅游区模式
对位于城市附近的交通距离在10-30千米以内的农村主要以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模式为主。农业园观光旅游区模式主要面向城市居民,以传统农业中的生产劳动。民俗文化。物质生活等为依托,承接城市居民的休闲体验需求。在农业园建设过程中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休闲观光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从当地实际出发,优化整合当地特色资源,打造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精美乡村生态,是城市居民和当地村民共同感受到优美环境的熏陶。可以发展农业生产体验和民俗文化体验等具体类型。
农业生产体验型观光主要是依托当地的农业生产特色,种植特色农产品,多以时令水果。无公害蔬菜。特色花卉为主。组织方式上可以一家庭为单位,利用自家集体土地上的果园。菜地苗圃等开展,亦可以建设大型生态农业园,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做出品牌,提升服务水平。让市民参与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在体验中发挥生态农业的价值。
民俗文化体验型观光主要适合于一些地方文化积淀较深的地区。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和积累下来的关于民间饮食。婚嫁习俗。名人奇士。特色建筑等各个方面。这一类型的生态农业要注重挖掘当地民俗文化资源,整理当地的历史演进资料,固定当地特色土特产品和传统食物。在建设的过程中避免大拆大建,应以农业生产和农耕文化作为主要体验内容,打造地域土特产品品牌。
乡村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讨
乡村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讨【4188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4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