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企业动态能力到产业动态能力
一。动态能力理论来源
战略管理相关研究的核心在于打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早期的理论发展中,大多学者都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例如,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创新精神是企业成长的原动力,而创新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实质;彭罗斯则将企业看作是论文网一系列资源的集合,以此构建了企业的内生增长理论。这些早期的理论研究都是向企业内部看齐,探寻经济发展的微观源泉,也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打下了基础。
随后,波特为代表的学者以产业组织SCP范式为基础提出了竞争力模型,指出影响企业绩效的主要原因在于外部的市场结构以及企业在产业中的定位。此,学者对竞争优势的探讨开始向企业外部延伸。
随后,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战略管理的研究又开始逐渐从波特五力模型中强调的外部行业因素开始转向对企业内部特质的剖析。彭罗斯的企业内生增长理论,从企业异质性假设出发,Wernerfelt(1984)提出了资源基础观。该理论强调企业拥有的异质性资源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但是,资源毕竟是被动的“。静态的“,资源本身并不具有价值,资源只有在使用中才能释放价值。此,普拉哈拉的和哈默尔提出了核心能力的概念,他们将核心能力看作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并强调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更多的来源于整合企业已有资源和技术的能力。由此,核心能力是RBV的进一步延伸。
随后,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技术发展的喷张,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得越发动荡。复杂,因此,能力的实效性也变短,能力的可塑性变成了研究的热点。鉴于此,Teece等(1997)提出了企业的动态能力,强调企业需要根据变化的环境来调整和更新自己的资源组合。自从Teece等(1997)提出动态能力以后,动态能力就引起了管理研究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因为从工业GM以来,企业面临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超竞争(HypercompetitiveEnvironments)以及高倍速环境(High-velocityEnvironments)的出现,迫使企业必须进行更高效的管理来应对竞争领域。技术领域。社交领域以及规制领域等出现的重大的。不连续的环境变革。最近的研究也表明,企业的某一竞争优势能够发挥竞争作用的平均时限存在逐年降低的趋势(Wiggins Ruefli,2005),因此,在这种以瞬息“著称的环境中,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应该重视自己对于即时竞争优势的获取(Eisenhardt Martin,2000)。由此,动态的商业环境使得资源基础观受到了挑战,很多学者开始批判资源基础观的静态性以及其对市场动态性影响力的低估和忽视(Eisenhardt Martin,2000)。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动态能力反映了资源和能力的动态演化特征,一经提出,便受到了学术界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成为了资源基础观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二。产业的动态变化
自波特对SCP范式进一步深化发展后,企业的战略管理研究便主要聚焦于对企业内部异质资源和能力的剖析,因此,产业的整体变迁也就逐渐沦为企业战略行动的背景因素。然而,对于产业中的企业来说,产业构架不仅仅是其行为的背景,更是生存的前提。产业的生存以及演化,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如果整个产业失败了,那么产业中的企业也难以存活。因此,在对产业中的活动进行研究之前,必须先了解该产业的整体构架以及环境,其次才是细致的考察微观企业行为。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具有替代性产业中的竞争,直接决定了某个产业中大量企业的生存发展。
另一方面,从工业GM以来,不仅是企业,大多产业也面临着超竞争。高倍速环境的压力。技术发展。颠覆式创新此起彼伏,如果产业发展无法适应宏观环境要求或是无法快速利用新技术进行升级,整个产业就可能面临消亡。正如那些“夕阳产业“,由于无法打造产业竞争力,无法柔性适应环境的发展,因而整个产业缺乏发展后劲,而产业中的企业也奄奄一息。因此,在强调打造企业动态能力的同时,也不应该忽略对于产业竞争力的探讨,而在动态的环境中,产业整体也必须具有应对变化的能力,能够根据变化对产业整体结构进行调整。重构。
三。产业动态能力
产业动态能力应该和企业动态能力具有不一样的内涵,企业动态能力注重微观企业的能力构建,而产业动态能力则应该是产业中所有企业表现出来的一种合力,是产业中所有企业共同意志的一种表现。虽然这种意志可能由单一企业引发,但是如果该种意志无法为产业整体所接受并引导企业行为,该种意志也无法对产业的整体发展产生影响。此,本文认为产业动态能力的定义是:产业中的企业能形成某种合力自发对产业中的资源和能力进行重组。整合以及重构或是主动调整整个产业的结构以适应变化的环境,并在适应中对于环境的力量产生影响。借鉴Lambert和Cooper(2000)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他们认为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供应链管理流程。组元和网络结构。由此,我们将产业的动态能力依照结构。流程以及要素三部分进行解构,将其解构为产业内部资源整合能力。整体结构更新能力。创新?U散能力这三个维度。产业内部资源整合能力代表了产业整体的流程运作能力部件,强调整个产业在面对变化时,内部各个企业有意识的进行整个产业的资源整合;产业整体结构更新能力代表了整个产业结构的柔性部件,强调在面对变化或是危机时产业表现出的包容“能力,例如石油产业将新能源或是环保组织纳入自己的产业中,并给予他们重要的地位,以此来增强自己的合法性并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产业创新扩散能力代表了整个产业应对变化的要素部件,因为产业是一个虚拟的系统,因此创新行为一般源于系统中的各个实体的微观企业,因此,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就在于产业具备知识扩散机制,即微观企业应对外界环境要求进行的知识。技术以及商业模式等创新能够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很快在在整个产业产生连锁效应,进而使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得到增强,进而增强产业的竞争力。1。产业内部资源整合能力。早期产业组织的SCP分析范式指出企业在进行战略规划时,首先要对企业所在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运用五力模型对各种潜在竞争力量进行细化,同时明确自身在产业中的定位。另外,钱德勒的研究也强调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服从企业的战略设计。由此,对于特定产业的企业进行的整体产业分析时,具体的分析路径就可以总结为S(IndustryStructure)-S(Strategy)-S(OrganizationStructure)-C(Conduct)-P(Performance)“(SSSCP)。如果将产业看作一个整体,而里面生存依附的各个企业看作整个产业系统的次级子系统,那么产业的整体发展也可以依照上面的分析范式。第一个S“是产业外部环境分析,而产业整体宏观外部环境可以看作外部各个影响力量博弈较量后的结果。宏观环境分析可以采用PEST分析方法,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这四者之间的互动和博弈共同构成了产业外部力量的主导结构。与传统对PEST的分析观念不同,本文认为上述的四种因素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例如,政治与经济的较量可以简单的称作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博弈。在整体宏观环境上,有时候政治利益强于经济利益,因此政治的规制力量更胜一筹,由此行业所面临的压力更多的表现为管制以及政治牵引;有时经济利益更胜于政治压力,从而给?a业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由此行业所面临的压力更多的表现为对于高效率的追求。当然,政治和经济也会存在和谐的交互作用,具体表现为政府对某个产业发展给予支持以期在国家层面获取更多的国家竞争优势,例如,政府出台的行业扶持政策,甚至于带领该行业的大型企业的高管随行进行国事访问。进行国际营销等。总的来看,上述的四种力量不断在进行博弈交互,由此,产业面临的宏观环境便具有动态性。面对宏观环境的压力,整个产业需要仔细进行权衡,明确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进行整体产业的战略安排。
当然,产业在进行战略规划时,不能忽视自己内部的资源。能力结构。整个产业需要对自身的优势。劣势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进行资源规划和配置,这主要体现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内部资源的聚合或是分拆。在某些时候,环境的要求导致产业必须更加重视其整体的创新适应性能力,因此,产业内部的资源会产生分割倾向,以资源小型化来获取运作的灵活性,从而能够更好。更快的进行创新活动。这一点就具体表现在行业内部大型企业的分拆活动,或是多元化经营企业进行归核“的发展倾向,主要的目的都是为了聚焦于企业的核心能力或是核心资源,进而最大化资源或能力的价值。然而,在另一些时候,产业的发展或是生存强调资源的规模效应,即环境更加强调效率。效益。这时,产业内部就呈现出资源聚集的发展趋势,以获取最大的规模效应。另一方面,这种行为方式还这有利于加快决策速度,降低整体的交易成本。这一趋势具体就表现为行业内部的大规模整合活动,小型企业逐渐被淘汰或是被大型企业并购。产业通过对内部资源和能力的整合配置或是重构来适应环境的变化所表现出的产业能力即为产业内部资源整合能力,这种能力反应了对于产业运营的整体的效率或是整体的成本的具体要求。而产业对于环境的适应性调整,也决定了产业的内部结构。
2。产业整体结构更新能力。在超竞争以及超倍数环境下,产业的生存发展仅仅依赖于自身内部的资源能力不足以支撑产业的持续发展,产业必须能够根据环境和竞争的要求进行整体结构的调整。例如,如果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潜在竞争产业的出现迫使整个产业必须改变原来的粗放式运营模式而进行精细化运作,并同时聚焦于自身的核心优势,这也就意味着整个产业需要缩小自己的运营规模,这具体就表现在行业中的企业数目的缩减。行业中某些低价值的附加业务的脱离等;另一方面,有时整个行业的发展依赖于从产业外部进行资源引进,这也就意味着一些原本不属于自己行业的成员可能会被纳入产业发展的管理要素,由此一来,从外表来看,整个行业的规模便得到了扩展;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也即产业原来的主要业务已经不再具备生命力,但是原本支撑行业发展的某些技术和资源等可以发挥新的作用,使产业能够比较容易的转变自己的核心业务,由此一来,该产业不仅面临边界的变化,整个产业的业务结构也会产生改变,甚至产业新业务的客户与原来业务的客户没有任何重叠。
上述的三种变化对产业的作用力量可能并不是单一的,有时外部环境不仅要求产业关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新的法律或是社会规则等又对产业的合法性提出了挑战,因此,产业必须从外部借鉴资源。再比如,产业原来的结构在瓦解的同时,其也必然会引入新的元素并且淘汰产业中的一些无法适应发展的元素。不管怎样,上述的这些适应性行为都要求产业具备整体结构更新能力,使产业能够像阿米巴“一样,根据外界的刺激不断变化自己的结构形态,以获得生存和发展。
3。产业创新扩散能力。依据SSSCP的分析范式,上面的两种能力能够应对前面三个S“的要求,即满足宏观博弈结构PEST的分析。制定产业的发展战略以及根据战略进行产业整体结构的安排。而创业创新能力是产业企业整体行为的表现,也即对C“的诠释。创新不仅是企业的发展动力,同样,也是产业发展的要求。但对于整个产业来说,产业整体的创新是不常见的,通常是产业中的某个或少数几个企业首先预见了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或是研发出了某种新技术,并此提高了企业的绩效。但是,单个企业的创新并不能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如果单个企业的创新在产业内部得不到认可甚至遭到联合抵制,即使该创新能够加速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但是由于得不到合作企业的认可或是缺乏合法性,该项创新也很难获得成功。由此,对于整个产业来说,相比于单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产业具备创新扩散能力,即表现在整个产业对于新技术。新思想。新的商业模式等的接受度以及对于相关创新的容忍度。如果产业具备较高的创新扩散能力,那么创新不仅能很快得到产业企业的认可,并且创新也能够快速在整个产业范围内进行扩散,由此才能提高整个产业的能力,进而提升产业的整体绩效水平。4。产业动态能力与环境的交互。上文从产业管理的结构。流程以及要素三个方面对产业动态能力进行了解构,提出产业动态能力具体包括产业内部资源整合能力,产业整体结构更新能力以及产业创新扩散能力,由此,本文依据SSSCP范式对于各个能力的作用进行了分析。虽然本文强调产业动态能力主要表现为产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但是,另一方面,资源整合能力。结构更新能力以及创新扩散能力又不仅仅是产业被动适应环境变化要求的产物,产业在运用自己的动态能力获取竞争优势。寻求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动态能力下的产业行为与环境是交互式的双边作用,而不仅仅是单边的被动反应。简单来看,产业在面对PEST结构变化的压力时,进行的适应性行为会改变产业之间的竞争格局,这也就又反过来影响了产业外部的宏观环境;再比如,产业的整体创新等也可能会导致社会生活的改变,正如通讯产业的变化导致整个社会的沟通交流方式发生改变,进而又为通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调。由此可以看出,产业的动态能力是与整体环境交互而表现出的能力,其既具有消极应对变化的成分,也具有积极参与改变从而引领环境发展的成分。
四。总结
本文对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并由企业的动态能力理论引出了产业动态能力这一概念。本文强调,产业并不应该仅仅作为企业战略管理分析的背景进行研究分析,相反,产业竞争力水平决定了系统中微观企业的生产和发展。企业是镶嵌在某一产业结构中的,因此产业的消亡也就意味着产业中企业的失败。与以往波特对于产业结构分析所持的视角不同,本文主要强调了产业对于整体环境的适应性能力,并根据整个产业的结构管理。流程管理以及要素要求,提出了三维度的产业动态能力的概念模型,认为产业动态能力主要包括产业内部资源整合能力。产业结构更新能力以及产业创新扩散能力。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指出产业对于环境的动态适应性的重要意义,但是本文提出的理论框架并没有进行实证验证。以后的研究者可以进一步将产业动态能力纳入企业战略的分析框架中,并进行假设验证,以进一步证明产业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产生的重要作用。
从企业动态能力到产业动态能力
从企业动态能力到产业动态能力【5479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86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