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界定
(一)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相对于正式组织而言,最早由美国的著名管理学家梅奥通过“霍桑试验”提出,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
非正式组织相对比较松散,没有正式的组织形式,对内部成员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其发生作用是靠着大家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一些行为规范,群体成员存在某种默契。
(二)群体性劳资冲突
劳资冲突是指劳资双方从各自立场出发,为文护自身利益而与对方发生利益冲突,使劳资利益对立关系的显现化与公开化,又称为劳动纠纷。劳资冲突起因于劳资双方力量与利益对比的失衡,是劳动关系的存在形态之一。
劳资冲突通常又划分为个体劳资冲突和群体劳资冲突,“个体”和“群体”是针对涉及的劳动者人数相对而言。个体劳资冲突是指劳动者一方的人数仅为为1人,群体劳资冲突指劳动者一方达到3人及3人以上、以共同理由引起的劳动冲突事件。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又称劳动纠纷。劳动争议的当事人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即职工和用人单位,与劳资冲突中的劳动方和资本方形成对应。在查阅的相关参考文献中,大部分学者也并未特别区分两者,并且在相关统计数据中也没有作出详细的区分,因此本文暂不考虑劳动争议和劳动冲突两者之间的区别有一定的可行性。
(三)关系嵌入性
“嵌入性”是Polanyi在《The Great Transformation》首先提出的概念,认为并非像古典经济理论中阐述的经济是自足的,而是从属于政治、宗教和社会关系的。 Granovetter进一步发展了嵌入性思想,1985年他发表论文《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认为“所谓嵌入性,是指社会网络中的行动者在进行与工作相关的交易活动时,交往和联系的路径往往与行动者的社会网络关系模式相互重叠,即经济活动和业务关系是嵌入在社会网络之中的。”
Granovetter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将嵌入性分为结构嵌入性和关系嵌入性。关系嵌入指关系网络的特征,描述了联系中交互作用的密集度。如果将社会网络成员看成一个社群,关系嵌入性涉及这些组织之间高质量的、高凝聚性的社会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可以为网络成员带来优势。
关系嵌入的起源最早可见于Granovetter于1973年的研究,他在论文《The Strength of Wake Ties》一文中提出了非常著名的弱关系理论假设,Granovetter首次提出“关系力量”的概念,并且根据互动频率、情感力量、亲密程度、互惠交换等四个文度将关系力量区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 互动的次数比较多的为强关系,相反则为弱关系;感情较强、较深的为强关系,相反则为弱关系;亲密程度比较高的为强关系,相反则为弱关系;互惠交换多而广的为强关系,相反则为弱关系。
二、非正式组织的关系嵌入性
(一)非正式组织的分类
非正式组织有各种各样的类型,比较典型的是利益型和友谊型。
利益型非正式组织中的成员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走到一块去的。例如,公司里的一些员工为了反对老板拒付加班费的行为,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而走到一起形成一个非正式组织。
友谊型非正式组织则不是利益驱使的,而是由于内部成员有着共同的爱好,或者兴趣相投,或者具有其他共同的特点而结合在一起的。例如,几个喜欢骑行的年轻人形成的组织,原来在同一所大学读书的校友组成的组织等。 非正式组织在群体性劳资冲突中的作用分析(2):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29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