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区家庭养老变迁研究,刘军奎 运用社会学调查研究和人类学田野工作相结合的方法,以改革开放至今为时限,以西北欠发达地区一个村落社区为个案,对家庭养老变迁的原因、过程以及结果做系统分析和研究。
第三、转型时期的中国家庭的代际倾斜与代际交换,转型时期的中国家庭随之发生了裂变,刘桂莉 认为家庭结构趋向于小型化,核心化;血缘关系的凝聚力减弱,人们对亲属关系网的依赖程度极大地降低,这些变化使得传统的家庭代际关系被打破,出现了代际关系重心下移的倾斜现象。家庭规模与结构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变化。美国家庭问题专家沙波特 指出,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复杂程度取决于家庭成员的数目,他引用“(X2-X)/2”的公式计算家庭关系的次数。家庭成员的相对减少,使家庭人际关系由复杂走向单纯,传统大家庭中那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如连襟、妯娌)逐渐消失。
家庭的产生于一个个体,,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某种程度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在个体。家庭作为原动力鼓励家庭成员开发他们的独特的潜力。别人经历过的压力按照家庭将他们做,是这样家庭比个体更加决定了方向和意义对一个人的生活。
(二) 家庭养老的定义与传统地位
1、 家庭养老的定义
费孝通教授早年在谈到家庭的概念和实体的时候,显然强调了夫妇关系(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血缘关系)的双合。而家庭养老,概括地说,是“在家养老”和“子女养老”的相结合。在中国,家庭养老通常被解读为由子女供养,并且更多的是指来自儿子的赡养。中国宪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这是对东方反哺模式的法律解说。归根究底,养老的实质是由谁来提供养老资源,这是我们区分养老方式最重要的标准,同时也可以看出,家庭养老是相对应于社会养老来说的。因此,从实质上来说,家庭养老是指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
2、 家庭养老的传统地位
中国一直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长期以来形成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赡养老年人已成为国人责无旁贷的责任,“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百行孝为先”等都是孝道伦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反映。父母养育了子女,子女就必须赡养老年的父母,否则,将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这就是费孝通教授1983年提出的中国养老的“反馈模式”。这种以孝文化为传统的赡养方式,两千多年来一直由家庭单位直接承担,早已根深蒂固于国人的思文之中。
三、安徽省滁州市家庭养老观念代际变迁现状分析
(一) 安徽省滁州市养老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发以来,滁州社会经济全面发展,逐渐发展成一座以家电设计制造、机械制造和硅能技术研发为主要特色产业的新兴工业贸易城市。作为“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皖江示范区的一翼,滁州以奋力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新起点。滁州工业经济基础雄厚,全市户籍人口450万。现辖天长、明光2市,来安、全椒、定远、凤阳4县和琅琊、南谯2区。
随着中国养老政策的出台以及措施的不断完善,滁州市城乡社区全部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养老服务床位数有了较大的扩张,总数达到20000张以上,这不仅保障了社会养老的硬件条件,而且改善、提升乡镇(街道)敬老院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实现农村敬老院向区域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到2015年,乡镇(街道)敬老院转型要达到50%以上。到2012年底,全市敬老院订位数由现在的13000张扩展到16000张,实现全市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60%的目标。加大社会(儿童)福利院和光荣院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为入院老人和集中供养孤老优抚对象,提供生活和医疗保障。 家庭养老观念的代际变迁研究+文献综述(4):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3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