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法律对社会成员在生、老、病、死、伤残、丧失劳动能力或因自然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此来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生活的需要的制度。【7】
二、现有研究概况
近年来,由于我国失业农民问题越来越突出,对该方面的研究有所增加。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集中于如何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另一方面专注于社会保障各个具体部分,如基金管理、养老、就业等具体的社会保险问题研究。
关于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研究:
(1)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方式:重点是从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社会稳定、社会公平、城市化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角度论述了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必要性,并且指出政府是责任主体,应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有学者认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中西部地区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失地农民长远的生计问题已经由发达地区的局部社会问题演变成全国性的社会问题。因此,我国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紧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现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相协调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纪晓岚和朱逸教授在《我国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模式比较与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在我国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主要模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城保模式”--北京模式;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保模式”--山东青岛模式;通过创建介于城保与农保之间的“镇保”,将失地农民纳入镇保的“镇保模式”--上海模式;将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纳入商业保险体系“商保模式”--重庆模式。【8】
(2)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根据制度先行、因地制宜、与现行制度相衔接、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构建原则,政府或社会保障部门应该对城市规划区内外及不同年龄段的人员分别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以老龄和大龄人群作为重点保障对象,合理确定保障水平。为此,有人提出要设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金制度、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医疗、就业保障、农民转市民、留地保障及法律援助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保障体系。总之,学者们大都强调建立多元化的保障制度,在具体保障项目上则各有侧重。
对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基金研究,主要从基金来源、基金筹集模式、基金运营与管理等方面进行的探究。
国内外各学者的研究肯定了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为农民失地是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应当由政府为失地农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在资金来源上,也都坚持个人、集体、政府共同分担的原则。陈信勇和蓝邓骏指出实行“统账结合”模式,将政府和村集体负担的一部分资金用作养老保险基金,建立统筹账户;村集体负担的另一部分资金和个人从安置补助费中列支的资金用于建立个人账户。同时,也认识到我国目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借鉴。但很多学者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只是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观点,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些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化。
三、上海失地农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上海失地农民现状
近年来,上海市郊区发展较为迅速,农民的土地被大量的占用,据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2009年2月20日至11月3日的公告显示征地面积达4851亩。从征地的特点来看,具有一是中心城区基本无地可征;二是上海基础设施建设与开发向郊区扩张;三是郊区征收的土地主要是农用土地,农用征地面积占总征地面积的82.2%。【9】在大量征地过程中社会保障等各种问题和矛盾较为突出,市郊离土农民陷入了“无地、无业、无保障”的困境之中。上海市政府部门认识到,仅靠以往的“征地安置”或“一次性安置补偿费”,难解农民后顾之忧。为此推出 “低平台、有弹性、广覆盖”特点的“镇保”其具有很大的包容性。2006年上海市劳动保障工作会议称截至2005年底,上海市郊参加“镇保”的人员突破百万关口,达到110万人,其中79.2万为离土农民,至今已有约11万人开始按月领取养老金。1 上海市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4):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3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