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对主观幸福感的探讨是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逐步展开实证研究,同时存在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影响因素和客观影响因素两种研究取向,文章大多是介绍国外研究成果,多属综述性。研究者主要以老年人群体为研究对象,林玲(1998)使用描述性分析、多元回归等方法调查了老年人幸福感,数据表明直接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因素是孤独感和经济困难,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间接因素包括性别、受教育情况和年龄等。刘仁刚(2001)将应激水平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联系起来,探讨二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主观幸福感与应激水平二者之间呈显著相关。周敏娟(2002)从道家文化出发,研究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而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探讨逐步展开,但与其他群体相比,总体看来研究依然较少。张建华(1996)选择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来研究老年人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池丽萍(2002)在对成年人群体的幸福感研究中,采用了Flett和Kammann的情感量表来研究情感部分。国外成型的并有一定影响力的量表也被广泛应用到对其他群体的研究中。从理论建构方面看,研究者对主观幸福感的界定多认可Diener等学者的说法,即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来评价其生活质量的总体情况。主观幸福感包含认知成份和情感成份,其中生活满意感的总体情况和具体领域共同组成了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份,研究者多以此为基础来对主观幸福感进行实证性研究,较少深入研究主观幸福感的内涵结构。乐国安(2001)以生活满意感的测量为立足点,未考虑认知与情感的关系来构建具体满意感的关键领域。在对老年人幸福感和成年人幸福感结构问题的探讨中,研究者分别使用不同的量表来测量主观幸福感的认知部分和情感部分,在结果中主观幸福感的认知部分和情感部分二者是被分开表述,未对幸福的总分进行探讨。目前阶段深入探讨主观幸福感结构的研究已经很多,郑雪、严标宾(2001)年采用Diener的量表深入研究幸福感结构;邢占军(2003)从新视角出发,提出体验论幸福的内涵,重新定义了主观幸福感,据此建构中国居民的幸福感结构。
2.2.3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和结构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国外学者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三个特点。主观性即主观幸福感的评定标准不是依赖他人或外界,而是依据评定者自身准则;整体性是指主观幸福感包括评估情感反应以及判断认知部分,具体包含三个文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总而言之,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研究证实主观幸福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评定时的情境和情绪状态也不会改变主观幸福感的相对稳定性。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结构,较早地对其进行探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Bradburn研究发现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都会影响主观幸福感,而且两个文度是彼此独立的,并不是作为同一文度的两个方面,他进而假设这两个成分组成了主观幸福感,只有减少消极情感、增加积极情感,生活质量才能得到改善,主观幸福感也会得到提高。后来Dienen等学者证实了这一假设,并且发现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呈显著相关。在情感类型频率的变化上,体验积极情感的时间多而体验消极情感的时间少,二者的频率变化相反;在情感类型强度的变化方面,个体越容易体验到强烈的积极情感,也便易体验到强烈消极情感,二者存在相关的变化趋势。目前一般的学者在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方面,都认同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感三个不同的文度共同组成主观幸福感。影响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因素不同,个人消极情感文度上的得分并非必然的预示其积极情感文度的得分,二者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文度。虽然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感的文度得分有时变化不一致,但三个文度又存在共同变化的倾向。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3):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38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