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研究领域的不同只是相当部分的学者对社会支持的含义理解也不尽相同。在国外,Caplan认为社会支持是社会支持是连续的社会集合,并给予个体认识自我且使得个体维持对他人和社会期望的机会,并在个体需要时为其提供情感和认知等方面的一系列支持[2]。Cobb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感觉到来自于社会及网络人员尊重和支持的消息和信息[3]。Barrera认为,社会支持应包括社会处境、感知的社会支持以及行为化的社会支持三个方面,并认为个体能够直觉到的社会支持才是目前可以广泛使用的支持的含义,因为即便是同样的客观支持,但每个人所产生的主观感受是不同的,源^自#优尔^文/论`文]网[www.youerw.com,此时个体感受到的支持是一种社会现实[4]。而sass和mattson则认为,社会支持是提供者和接受者通过一系列交流的相互作用,而这种相互作用属于文化术语范畴,因此可以有效的减少来自情感、他人、自我以及血缘方面的怀疑性,并增强个体的自控力[5]。在此基础上,J.E.Hupcey则对社会支持的含义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可分为:(1)根据其性质,提出了社会支持是个体坚信自己收到来自他人或社会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的信息,或是使得个体觉得自己归属于一个相互作用相互连接的社交关系网的信息;(2)从接受支持的个体角度出发,提出了社会支持是个体相信自己对接受到的支持、情感和信息的满足程度;(3)认为社会支持与互惠性有关,即接受社会支持的个体与提供社会支持的个体之间进行的资源互换;(4)个体为他人提供社会支持的动机;(5)依据社交关系网,提出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他个体或团体得到支持的可能性。
在国内,肖水源认为,社会支持应包括:一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帮助。二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三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三个方面的内容[6]。而杨德森则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通过其他个体或团体的可能性,也可能是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他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7]。李强认为,社会支持从个体心理健康与社会心理刺激的角度出发则可以被认为是个体通过社会联系而获得的影响(包括减轻心理应激反应水平、精神的紧张状态以及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8])。丘海雄则认为,广义而言的社会支持不但包括家庭内外的维持和供养,同时也包括其他一系列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持与帮助,不仅是在多种情况下的一种社会交换也包括单向的支持和帮助[9]。张宏文认为,一般而言的社会支持通常是指个体能够从他人或社会以及团体中可以得到的各种帮助。尽管对社会支持的定义不一,但大多数学者还是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个体的社会适应以及身心健康的发展,相反,不良的社会支持则会对个体的社会适应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产生阻碍的作用。
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指标,总体幸福感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重要,它使个体在处理社会关系,保持身心健康等诸多方面受益良多。社会支持作为总体幸福感的重要预测变量之一,国内外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西方学者经过研究发现尽管社会支持能预测多少水平的总体幸福感尚不明确且这种预测呈正相关还是负相关也有待进一步相关实验来证明,但在很大程度上他们都相信总体幸福感与社会支持之间相关显著这种观点是毋庸置疑的。而我国学者主要倾向使用肖水源和杨德森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SSRS)来研究个体的社会支持变量水平与其他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或相关程度。经肖水源等编制的该量表在西方学者提出的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的基础上,又在很大程度上创造性的提出了支持利用度这个概念。田荷梅花、秦启文研究发现:中学教师社会支持尤其是主观支持对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10]。杨昌辉则发现:不完善的社会支持逾期心理健康水平呈负相关[11]。刘敏岚、张建勇研究表明:中年人的总体幸福感在性别、婚姻以及文化水平上差异性显著,但城乡之间无显著性差异[12]。 退役士兵社会支持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2):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51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