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城市家庭能耗直接碳排放影响因素(2)

时间:2021-02-09 10:53来源:毕业论文
在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把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的城市碳排放问题作为研究重点。目前对于城市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

在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把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的城市碳排放问题作为研究重点。目前对于城市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空间下人类活动所带来的能源消耗、土地利用等方面对碳排放的影响上,另外也有学者对碳排放过程中的碳足迹进行测算。作为全球碳循环的一个特殊因子[1],城市空间建成区、绿地、贫民区有不同碳循环[2]。城市扩张导致了自然生态系统转换为城市生态系统[3],引起植被、土壤碳库和碳通量变化[4]。城市碳排放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破坏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城市碳排放的组成部分有很多,本文研究的城市家庭直接碳排放也是其组成部分之一,直接能耗碳排放作为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各学科的广泛关注和研究[5]。在城市化发展迅速的今天,对城市家庭直接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控制城市碳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本次研究的目的所在。

2  研究区的基本概况

江苏省淮安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境内交通发达、人口众多。截至2013年末,淮安市户籍总人口552.96万人,比2012年增加6.15万人,增长1.1%。年末常住总人口482.69万人,比2012年增加2.39万人,增长0.5%。城镇常住人口265.77万人,农村常住人口216.92万人。城市化率达55.0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淮安市城市家庭能源利用的强度和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2002年6月,由淮安市燃气总公司(原煤气公司)和新奥江苏投资公司合资成立淮安市新奥燃气公司,在原液化气混空气站内建设压缩天然气供气设施,压缩天然气主要来自于盐城的江苏油田,淮安部分居民开始使用上天然气。2006年天然气开始在淮安市普及,居民开始正式使用。从2006年至2014年,电力、天然气等能源消费量增加迅速。这期间,居民用电量从2006年的59.05亿KW•H增长到2014年的151.53亿KW•H,用电量增长了将近2.6倍。2006年至2010年间,天然气利用量每年新增2500万方,2011年用气规模达1.42亿方。淮安市使用天然气的居民用户达21.6万户,天然气年消耗量为2028万立方米,其中居民天然气使用量占总用气量的14.5%。淮安市市区天然气居民用户大约为19.6万户,天然气年消耗量为1830万立方米,由于住宅建筑年代不同,居民年龄结构、消费习惯及意识不同,天然气的普及程度也有所不同。其中,中心城区天然气普及率为49.8%,居民的能耗方式大多是以电力为主,天然气为辅,而液化石油气由于价格偏高、使用不便已经逐渐被城市居民所淘汰。

2005年淮安市清河区城镇化率达到100%,居全市各县区城市化水平排名第一位,另外,清河区也是淮安市的行政中心、经济中心以及文化中心。本文以淮安市清河区作为案例,分析清河区城市家庭能耗直接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对于理解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家庭能耗直接碳排放的演变规律以及影响机理来说有重要帮助。

3  研究数据获取与分析

3.1  调查问卷

本次问卷调查旨在清晰地反映出清河区居民家庭情况及能源消费倾向,因此在调查问卷的设计上分为五个主体部分,即为居住区的建筑物特征、居住区环境、能源消费现状、家庭能源消费倾向、居民家庭社会条件。在问卷的设计和调查过程中遵循客观合理的原则,在对清河区的五处调查采样点进项调查之前确保样本内部之间存在差异性,降低偶然性,确保数据真实有效。此次问卷的调查包括“确定调查形式—问卷初步设计—问卷试测—修改完善—正式调查”5个过程。

结合相关文献调研以及专家们的意见,以此次研究的目的为重心,以问卷调查的原则为保障,结合淮安市清河区的城市居民生活情况,设计了“淮安市城市居民生活以及能源消费主要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居住区的建筑物特征、居住区环境、家庭能源消费倾向、居民家庭社会条件四个主体部分。在对问卷进行试测之后,将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确定相关修改意见,最终正式确定问卷样式及内容。此次调查从2015年4月10日至2015年4月25日,为期半个月。经过对清河区居民居住环境的预先考察确定了采样点。采样点沿城市主干道分布,选取的城区主干道为西安北路、北京北路、承德北路、淮海北路、淮海东路、淮海西路、水渡口大道、健康东路、健康西路等。围绕着主干道延伸出去的次干道也在此次调查的样本之中。这些街道附近的建筑年代、建筑物特征以及居住环境差异较大,确保了样本内部的差异性,使得数据更具代表性和真实性。 城市家庭能耗直接碳排放影响因素(2):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6959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