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末位淘汰制的理论基础
在一个大草原上,羚羊妈妈对着刚出生的小羚羊说:“孩子,你一生下来就得练习奔跑,以求跑得比那只最快的狮子更快。”而另一边,狮子妈妈则对小狮子说:“孩子,你要是想在草原上生存下去,你就得学会不停的奔跑,至少要比你的猎物跑得快。”从“末位淘汰制”中,人们看到的是一种“兽性”,闻到的是一股“血腥味”,为了求生存,大家都要加快步伐,以免沦为最后的不幸者,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末位淘汰制”的本质是一套用于激励的措施,它将刺激理论作为其根本理论依据。在现代管理理论当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激励理论,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以及过程型激励理论。上述三种激励理论分别从人的需要、人的行为转换以及人的行为过程等不同角度对激励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不同的激励对策。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这一理论特别重视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作用,并结合各种实验从中得出结论,认为:人的本性里都具有积极进取和消极懒惰的两面。当人处在积极的环境中时,积极进取的一面就会得到发扬。人的具体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改变创造外部的操作条件,人的行为也会随之改变。当这一理论运用于管理实际中时,就是要改造和完善管理环境,运用奖励、惩罚等手段,使得被管理者的积极行为持续下去并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而让他们的消极行为转变成积极行为。例如,当人的积极行为发生后,立即使用物质或精神的鼓励肯定这一行为,对其行为进行正面的积极强化;当人的消极行为发生后,对个体采取其所不希望的惩罚,如减薪、批评、降职、开除等,对其行为进行负面的消极强化,从而达到使消极行为得到抑制或者改造的目的。
末位淘汰制度所利用的,正是这种消极强化的原理。在对“末位淘汰制”定义的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到,它正是以上述激励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是激励理论的具像化操作,是激励理论的一个变种,因此,也就可以认为,这是产生“末位淘汰”的理论依据。
1.3 企业采用末位淘汰制的意义与作用
去除冗余,精简机构,有效实现人员分流。企业在处于人员过剩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人浮于事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采用末位淘汰制,实现人员分流是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和有效的办法。对不同绩效级别的员工实施末位淘汰,这样能既兼顾公平,又实现机构的缩减。由此可见,在企业人员过剩的情况下,实施末位淘汰制度是分流员工、缩减组织的有效手段。
激励员工高效办公。在任何部门的工作中,激励是必不可少的。缺乏激励的单位必定是效率低下的单位。末位淘汰制是一种强势管理,其目的在于给予员工一定的压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通过有效的竞争促使整个单位处于一种积极上进的状态中,有效克服了人浮于事的弊端,进而提高员工工作的效率和部门的效益。
有利于管理队伍的建设。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队伍的建设一直是一个核心问题。在企业中实施末位淘汰制,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加入360°同事、领导评价的因素,使一线职工能够有效的监督管理干部,使得管理层在任有压力。这样可以督促管理者更积极地工作,能够有效的把职能部门置于职工的监督之下,实现管理的高效性。由此可见,末位淘汰制在推进企业的管理队伍建设方面功不可没。总而言之,在企业中建立严格的员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能给员工以压力,能使员工之间产生竞争气氛,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从而使得公司更富有朝气和活力,同时有利于组织机构的精简,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成长。末位淘汰制在一定条件和环境之下是有其积极作用的。 末位淘汰制研究(2):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72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