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参考文献 14
1 引言
上世纪80年代,林超、黄锡畴、陈昌笃等人将景观生态学引入中国,使国内对国外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方法有了一定的认知,其基础内容——景观格局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国际上对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是由肖笃宁引入国内,介绍了相关研究内容 [1-2];以郭晋平等人为代表的研究成果《森林景观动态及群落生态效应的研究》是我国对森林景观生态的研究进行了第一次较为彻底的分析,为后人研究提供了研究方向[3];对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景观格局结构变化的研究,是由于兴修等人对浙江省西菩溪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时段各种景观的转变,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景观分析 [4]。
就目前而言,随着对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格局特征的具体研究技术方法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从不同角度出发,对不同区域的土地进行研究,但是此类研究都十分局限,主要是中大型城市或者典型研究区域。本文采用RS和GIS相结合的手段,以无锡市为研究区域,基于大量研究数据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域景观格局的变化和土地利用的情况和进行研究,发现无锡市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为无锡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程度提供参考价值。
2 研究区概况
无锡市位于江苏省南部(119°33'—120°38'E}31°7'一32°2'N)。 2005年末全市总面积为4 787。 61 km²,其中市区面积为1 622。 64 km²。无锡市地处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腹地,位于东经119°31'~120°36',北纬31°07'~32°00'之间。东邻苏州西接常州,南临太湖、安徽浙江,北临长江与泰州市。无锡全年四季交替明显,气候变化小,年均气温15。5℃;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为2000小时左右;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地形以平原为主,水网密布,开发历史悠久。同时无锡市是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之一,近代民族工商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典型区域,还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吴文化的发祥地[5]。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显示,2010年无锡市常住人口为6372624人。21世纪之后,无锡多年持续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GDP一直保持在全国大中城市前10的位置。文献综述
2。1 研究目的意义
2。1。1 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对无锡市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分析2000年至2010年无锡市土地利用的动态度变化和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情况,还有景观格局的多样性、优势度、分离度和破碎度的增减情况。对10年间土地利用转换、景观格局变化的研究,分析改变其转换的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社会活动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也为以后的学者的研究提供参考。
2。1。2 研究的意义
中国人多地少,人均土地资源匮乏,加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恶化,农用地减少,人地矛盾加剧等土地问题的日渐突出,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城市发展会带来耕地的加速减少,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随着耕地、林地转换为建设用地的同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例如耕地减少导致粮食安全问题、林地减少导致自然环境破坏等问题。因此,现阶段城市发展中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变化研究是否可靠准确,影响着地区各部门对土地的利用分配和空间分布,为无锡市土地利用的提供科学依据,解决土地间的用地矛盾,合理发展,改善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无锡市城镇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 江苏省无锡市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分析研究(2):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82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