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第二、三产业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工业快速发展、服务业的迅速崛起壮大都不断加快了城市化发展进程。现在的城市和乡镇都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必然会导致了人口分布随之受到影响。因此,人口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破坏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造成了人口在时空上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经济等之间矛盾日益突出,人口分布情况与经济、环境、社会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合理的人口空间分布会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会推动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让决策者及时了解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避免在很大程度上对区域规划决策造成的重大失误,对徐州市的人口空间分布研究应早日提到日程上来。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此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总结出了多种方法对人口的分布状况进行深层次的研究[2]。在我国,早在1926年竺可桢教授就发表过一篇关于地理学方面的文章:“论江浙人口之密度”,那时正处于我国研究人口分布的摸索阶段。1935 年胡焕庸先生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中第一次阐明了“瑷珲-腾冲”线,这便是著名的“胡焕庸线”。在1960年,美国人口统计局就建立了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用来分析人口数据[3]。Chapman和Hall(1998)研究了关于人口的时空模型[4]。刘燕华等(2001)运用GIS技术分析了中国人口分布现状与水资源、海拔高度等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适宜人口分布模型,详细的记录了我国各个省份的人口密度及人口分布状况[5]。杜宁睿等(2003)以贵州省镇宁县为例,关键对欠发达区域乡镇人口空间分布情况进行深层次探究,详细分析了该县城人口空间的分布形态及其原因,基于研究分析的结果得出该地区乡镇人口空间分布特征[6]。刘峰等(2004)将空间统计分析与GIS技术相结合,研究天水市人口空间分布的特点,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出GIS强大的空间分析模式,为我们探索人口空间分布秘密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7]。
根据不同时期国内外研究详情可以看出,他们大多对不同的区域范围、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不同的研究尺度由浅入深的对人口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变化整理成表格,(如表1)
表1 人口分布研究模式的变化
研究名称 变化趋势
研究区域 大→小,即由国外、全国→各个省份→大、小城市
研究角度 人口数量→空间分布的变化
研究深度 自然环境因素影响→生态、经济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研究方法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及GIS软件技术
1。3 研究内容
本文采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利用GIS技术中的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和样条插值法对徐州市的各个镇人口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分析徐州市人口空间分布的规律,进而掌握不同插值方法的特点和其适用性。并且对其人口分布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发现存在的弊病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进而能够为政府制定地方性政策和规划提供数据和技术的支持,最大限度的去还原一个区域真实的人口空间分布状况。另外可以为土地、交通、公共设施等的管理和规划提供更详细的人口数据[15]。文献综述
人口学的研究已有深远的历史了,现代社会更加重视这方面的研究。经过前人不断研究,现已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慢慢的一些新问题将被提出。到目前为止,关于研究区域的成果已经非常丰富,但大多研究区域内以市—县两级体系为研究对象,而对市—县—镇这一城镇体系规模及空间集聚的研究涉及的却比较少。前人所做的研究大多是利用固定的指标去约束研究成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所得研究成果不够精确甚至会出现偏差,指标相比略有欠缺。人口空间分布指的是在特定时间上的人口数量规模的区域分布情况[1]。针对以前出现的问题借助GIS技术特有的方法来分析研究人口空间分布的内在规律,及时运用得到的大数据缓和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压力。引导决策者做出合理决策,促进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基于GIS的徐州市人口空间分布研究(2):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88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