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0nm)。纳米乳液由于粒径小,通常表现出极高的长期动力学稳定性,能够在数月甚至数年内不发生明显的分层或聚结。但不同于热力学稳定的微乳液,纳米乳液本质上属于热力学不稳定体系[6]。纳米乳液的尺寸介于粗乳液(1~10μm)和微乳液(10~100nm)之间,与粗乳液相比粒径小,分散均匀,稳定性好。
理论上,纳米乳液的形成不需要表面活性剂,但实际上这种体系非常不稳定并极易使液滴凝聚。加入表面活性剂,有助于纳米乳液的形成并保证其动力学稳定性。 相比于单一表面活性剂,复合表面活性剂更容易形成稳定的纳米乳液。 通常情况下,纳米乳液与微乳液有相同的组分,即:油、水、表面活性剂,有时还有助表面活性剂。 纳米乳液的微观结构与微乳液极其相似,即:表面活性剂
的非极性尾基形成疏水性内核, 而极性头基则伸向水相[7]。
1.3 纳米乳液与微乳液的区别
对于纳米乳液而言, 形成前的自由能低于形成后的自由能, 这意着纳米乳液不是热力学稳定体系。 纳米乳液形成前、后存在足够大的能障, 是纳米乳液达到动力学稳定(或者说亚稳定)状态的原因。 而对于微乳液,形成前的自由能高于形成后的自由能, 说明微乳液是一个热力学稳定系统[8]。
一般情况下,相比于微乳液,能用于制备纳米乳液的表面活性剂种类较多。 制备微乳液需要分子质量较小的表面活性剂, 因为它们能在一定的界面弯曲率条件下形成超低界面张力。 小分子表面活性剂、 蛋白质和多糖等都可以用于制备纳米乳液。 由于蛋白质和多糖不能形成超低界面张力,所以, 如果一个胶体分散体系是用蛋白质或多糖做表面活性剂的, 则这个体系大多数情况下是纳米乳液而非微乳液。
混淆纳米乳液和微乳液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是它们名词中的前缀。 “微”通常是指 10-6,而“纳米”通常指的是 10-9, 从字面含义上似乎是纳米乳液
的粒径小于微乳液,然而实际上却完全相反,微乳液的粒径小于纳米乳液的粒径。 这些术语的混淆应与胶体科学的发展历史有关[9] 。
纳米乳液和微乳液的制备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自发乳(spontaneous emulsification)[10]法中,将表面活性剂和油加入水溶液中轻微搅拌,即能形成透明的胶体分散体系。相转变温度(phaseinversion temperature)[11]法中 ,将表面活性剂、油和水加热至相转变温度附近,在持续搅拌中冷却,也能形成透明的胶体分散体系。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于制备纳米乳液和微乳液。 当 SOR 值较高时形成微乳液,当SOR较低时形成纳米乳液。根据制备方法来区分纳米乳液和微乳液有一定难度。 比如, 如果微乳液的形成需要克服足够大的动力学能障时,就需外加一定的机械能或者热能,而纳米乳液只需一种低能均质(low-energy ho-mogenization)[12]法,通过简单的混合就形成了。
由于根据纳米乳液和微乳液的组成、粒径、结构、保质期以及制备方法来区分两者存在一定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因此需要一种更为准确的实验方法来区分热力学稳定的微乳液和热力学不稳定的纳米乳液。几种区分方法如下:
1) 长期储存
2) 样品处理
3) 粒径分布
4) 颗粒形状
1.4 纳米乳液的制备方法及原理
纳米乳液不能自发形成,它们的性质和稳定性主要依赖于制备方法、原料的加序和乳化过程中产生的相态变化。纳米乳液的乳化大致可分为机械法和物理化学法两大类。纳米乳剂是非平衡体系,它的形成需要外加能量,一般来自机械设备或来自化学制剂的结构潜能。利用机械设备的能量(高速搅拌器、高压均质机和超声波发生器)这类方法通常被认为是高能乳化法。而利用结构中的化学潜能的方法通常被认为是浓缩法或低能乳化法[13]。 乳木果油乳液体系的相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3):http://www.youerw.com/huaxue/lunwen_12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