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1 吡唑醚菌酯的化学结构和物性
吡唑醚菌酯原药的含量为95%,纯品的外观是白色或浅米色的无晶体,农药制剂有效成分为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颜色为暗黄色,有轻微萘[15]。它的稳定性表现为,溶解在水中时的光解半衰期为1.5小时,常温(20℃)常压条件下贮存时能够在2年内保持稳定,一般来说,吡唑醚菌酯密封贮存的稳定性是很好的,但作为杀菌剂喷洒后在环境中的光降解却比较快速,这种稳定而易降解的特性是成为一种良好的农药杀菌剂的先决条件。
1.2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
1.2.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又称高压液相色谱分析法、高速液相色谱分析法,或现代液体色谱[16]。液相色谱的原理是依据混合物极性的差异,与流动相的结合作用力不同,在固定相中经过多次吸附-脱附的分配后,各组分彼此分离,在不同的保留时间下被洗脱出来。高效液相色谱是一种特殊的液相色谱,从1970年以后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快捷、高效的现代分离分析技术,这种分析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高压。不同于气相色谱以气体为流动相(也叫洗脱液),高效液相色谱的流动相是液体[17]。为使流动相能克服流动阻力,快速地通过色谱柱,就必须对液体加以相对较大的压力。色谱柱的柱前压力通常可以达到100*105~350*105Pa[18]。
高速。高效液相色谱柱前施加高压,使流动相通过色谱柱的流速大大加快,所以与经典的色谱柱比较,它所需要的分析时间要少得多,一般约为数分钟到数十分钟,极大地缩减了化合物分析的时间成本。
高效。因为高压和高速的特点,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效能比气相色谱要高得多,能分离极性很接近的混合物,在难分离组分的分析中占据极大的优势。
高灵敏度。高效液相色谱一般采用的检测器灵敏度较高,最低检测量可达10-9g,,甚至可达10-12g[19]。因此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时需要的样品量很少,可进行微量或痕量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用来分析高沸点、离子型、热不稳定性的物质。通常情况下,气相色谱原则上可用于分析沸点低于500℃、相对分子质量在400以下的有机物[20]。但是这些物质毕竟只是有机物大家族中极小的一个组成部分,大约只有15%~20%,其余的一般都不能使用气相色谱分析,只能借助高效液相色谱。包括一些备受关注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分析,目前都可以尝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超高效液相色谱是在高效液相色谱的基础上,①使用了小颗粒、高性能固定相,色谱柱填料的粒径比高效液相色谱小数倍,孔径减小更加有利于结构相似的物质的分离;②使用了超高压输液泵,更加增大了体系中色谱柱的柱前压力,使流动相载液的流速更快,一般待分析物的保留时间只需要数分钟;③检测器的灵敏度更高,是检测限更低;④采用了带有针内进样探头和压力辅助进样技术的自动进样器,扩散程度低,交叉污染少;⑤仪器体统整理的优化设计[21]。
1.2.2 质谱分析
20世纪初期英国物理学家J.J.Thomson在研究COCl2有机分子的裂解状况,第一次发现了质谱法;C.F.Knipp 于1911年发明了了电子轰击离子源;在1918年,A.J.Dompster对电子轰击源进行了组装;1942年第一台完整的质谱仪可以投入使用;1950年开始,质谱法逐渐发展成为高效分析有机化合物结构最有代表性的手段之一[22]。
质谱是分离和记录离子化原子和分子的一种方法,质谱技术的初期是用于测定同位素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应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研究。质谱技术对于物理和化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准确测定出某一有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提供分子结构的有关信息,测定灵敏度高于一般结构分析方法,如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等。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质谱图的分析工作变得快速、准确和便捷,可以清楚地解析出谱图中每个峰对应的元素组成和结构。目前质谱法已经普遍应用于有机化工合成、石油化工生产、生物医药化学、天然产物分析和环境保护等众多研究领域。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吡唑醚菌酯在田水和土壤中的残留和消解动态(3):http://www.youerw.com/huaxue/lunwen_19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