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物理涂敷工艺简单、方便易行;但涂敷的过程不易控制,无法精确控制涂敷层的厚度和用量;并且由于低极性的涂覆层与高极性的硝铵盐颗粒表面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界面张力,涂覆层所使用的材料不易吸附在颗粒表面,导致颗粒的防吸湿包覆效果不理想。
1.3.2 表面化学改性
表面化学改性是通过表面活性剂、偶联剂等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在静电力和氢键的作用下与硝铵盐固体颗粒表面发生吸附作用,达到表面改性的目的。例如,表面活性剂的一端为羰基、醚基、氨基等极性基团,易与固体表面发生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另一端为碳氢链,具有疏水性;而偶联剂的极性官能团可与强极性的固体表面发生物理化学吸附,非极性基团在固体颗粒表面形成一层疏水层。
2004年,张杰等[13]分别用聚乙烯醇缩丁醛(PVB)、表面活性剂AN-NH和硅烷偶联剂AN-Si作为包覆层,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对硝铵进行包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发现硝酸铵表面孔洞、裂纹得到明显改善。接触角测定显示其表面极性显著减小,并且改性后的硝酸铵吸湿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幅。
2009年,张旭东等[14]在50~75um的硝酸铵外面包覆一层硅烷偶联剂KH792,在温度20℃,相对湿度88%条件下,吸湿8h后,包覆后的硝酸铵颗粒吸湿率由12.86%降至10.92%,降幅为15.08%。该文献所用的硝酸铵颗粒约为200~250目,在同类文献中,颗粒粒径较小,但是文中未涉及包覆层质量分数的测定,所选用的吸湿率测试条件不苛刻。
2011年,张旭东等[15]以乙二胺、二乙胺以及三乙胺为代表的伯、仲、叔三种化合物对相稳定硝酸铵进行改性,并对改性前后的吸湿性和表面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二乙胺改性后的相稳定硝酸铵吸湿性得到明显改善,相对湿度分别为75.3%和92.5%时,吸湿8h后吸湿率降幅分别为60.5%和63.6%。同时接触角测量结果显示表面自由极性分量降幅达91%,非极性分量增幅为145%。但该文献测试条件不够严格,并且未给出包覆层质量分数和吸湿率测定时的温度。
殷成忠,黄洪勇,干效东等[16]通过一些材料对AXX进行防吸湿研究,得出了十八烷胺和石蜡有一定效果,在20℃,相对吸湿率70%条件下,包覆质量分数为3%,相比未成球形的ADN吸湿率降低10-15%,但是吸湿条件不够苛刻,意义不大,包覆层质量分数偏高。
由上述文献可知,表面化学改性相比物理涂敷有着用量少、吸附性强等特点。但表面活性剂、偶联剂分子量较小,并且大多数表面活性剂亲水,疏水能力较弱;在无水包覆体系中,硅烷偶联剂的硅氧基水解为硅羟基量少,因此吸附在固体颗粒表面能力较弱,影响包覆效果。
1.3.3 胶囊化包覆
胶囊化包覆是一种最新的表面改性方法,通过在硝铵盐固体颗粒表面包覆一层均质且有一定厚度的微胶囊达到降低吸湿率的目的。该方法改善包覆颗粒表面的物理性质,提高颗粒的稳定性,使颗粒不受外界湿度的影响,增强与其他材料的相容性。
根据工艺方法的不同,胶囊化包覆主要有三大类:机械物理方法(如喷雾干燥法)、物理化学方法(如相分离法)、化学方法(如原位聚合法)。
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2001 年,殷永霞等[17]使用相分离法在60~80 目硝酸铵颗粒表面包覆聚苯乙烯,结果表明当包覆层质量分数为 4.49%,在温度 30℃、相对湿度 90%,吸湿时间为 8h 条件下,改性后的硝酸铵吸湿率由 7.75%降至 5.44%,降幅近 30%。该工艺中硝酸铵吸湿性得到明显改善,但包覆层质量分数较大,并且吸湿时间较短。
2003年,岳金文[18]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聚合包覆硝酸铵颗粒,并分别探索了反应介质(石油醚、甲苯环、己烷)、引发剂用量以及单体浓度对包覆颗粒吸湿率降幅的影响。在温度32℃,相对湿度90%,吸湿时间24h条件下,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包覆颗粒的吸湿率由12.80%降至9.91%,降幅为22.50%。在同类文献中该研究采用迄今为止较苛刻的吸湿率测试条件,并且所得的包覆产品及吸湿率降幅是目前的最好水平。虽然文献中介绍了吸湿率测试的原理,但未指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如待测样品用量、吸湿率测定所使用的器皿等,且未对硝酸铵颗粒粒径的影响进行讨论。 两亲分子AXX吸附包覆的工艺初探(3):http://www.youerw.com/huaxue/lunwen_21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