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配合物自1704年在柏林的普鲁士染料厂中的一位工人斯巴赫(Diesibach)无意间发现的KFe[Fe(CN)6](一种蓝色染料即普鲁士蓝)后便逐渐揭开其神秘面纱,呈现在世人面前。到1798年时一位法国的化学家在做实验时意外的合成了一种晶体(CoCl3•6NH3),之后针对其结构在化学界掀起了一场激烈的讨论,从1893年文纳尔的配位键、配位数和配位化合物的结构等一系列概念的提出到1923年西吉文克的有效原子数法则,人们在不断地摸索能够解释一切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理论,但未能取得成功。最后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来自瑞士的化学家A•Werner排除了其他言论,提出了正确的结构并创立了配位学理论,自此一门新的研究学科诞生。
1.1 配位化学
配位化学(coordination chemistry)顾名思义就是研究配位化合物(又称配合物或络合物)的一门化学分支学科。配位化学与传统的有机化学、无机化学不同,它是集合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信息科学等多种学科所形成的一门交叉性极强的学科[1-3]。发展到现代,它已不再是单纯的。它模糊了各个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它们融为一体,正因如此它才显示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但在传统的研究上大显身手而且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比如分子识别(molecular recognition)、瞬变现象(fluctuationality)、C60配合物(complexes of fullerene C60)、超分子化学(supramolecular chemistry)[4]。
1.1.1配位化合物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上看,它是由可以提供孤对电子的离子或分子(配体)与有可以容纳孤对电子的性质的原子或离子(中心原子或离子)以配位键相连接而形成的化合物。从配体的性质上看,可以作为配位原子的元素主要集中在元素周期表的第五、优尔、七主族中(C、O、N、F、S、P、Cl、As、Se、Br、Sb、Te、I)[5]。此外H-离子和有机中的C有时也可作为配位原子和离子。按照一个配体所能给出的配位原子数可分为单齿和多齿配体。从现实情况看,配体大多为带负电荷的离子或中性分子,只有少数的配体带有正电荷(NH2NH+)。从中心原子(离子)看,作为孤对电子的接受体,在一个配合物中若只有一个中心原子则这就是单核的配位化合物,如果含有一个以上则为多核的配合物。在多核配合物中存在着连接两个中心原子(离子)的配体,这种配体即为成桥基团。
1.1.2配位化合物的分类[20]
对配位化合物进行分类是十分有必要的,配位化合物是由中心离子与配体之间形成配位键而形成的,中心离子和配位原子的不同都会造成配位化合物成键的差异,当进行实验探究时,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首先最合适的是应该寻找同类型的配合物,这样才能循序渐进的进行研究。
配位化合物的分类主要以如下几种方式分类。按照中心离子与配体的有机无机属性可分为中心离子与配体都是无机物的无机配合物、配体为有机物的有机配合物以及配体为生物分子的生物金属配合物(例如能产生光合作用的叶绿素);按照配位基团的不同分为:水分子作为配体的水和配合物([Cu(H2O)4]2+)、以氨基为配体的氨基配合物、以羰基为配体的羰基配合物、以卤素离子为配体的卤素配合物(卤素中砹除外)以及以氰基(CN-)为配体的氰基配合物;按照配合物中成键的类型可分为:一般配合物,这一类配合物只有一个中心离子且只有中心离子与配体之间结合的σ键、簇状配合物,这一类配合物至少拥有两个中心离子,且中心离子之间以金属键结合、夹心配合物,此类配合物中心离子夹在两个有机配体的中间,此配合物大多为柱状的构型(乙酰二茂铁)、穴状配位化合物、含有不饱和配位键的化合物,该种类配合物中,中心离子与配体所形成的配位键有些并不是σ-σ键,还有较高能级的π-π*或π-σ键。 四齿配体的合成以及其Fe(II)配合物的构筑和表征(2):http://www.youerw.com/huaxue/lunwen_31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