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化学论文 >

联烯及含氧化合物反应研究(2)

时间:2021-12-09 20:41来源:毕业论文
17 3 结果与讨论 17 3。1 联烯的反应探究 18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19 3。3 联烯对应的谱图 20 参考 文献 21 致谢 22 一. 引言 联烯是一种具有1,2丙二烯结构单元

17

3  结果与讨论 17

3。1 联烯的反应探究 18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19

3。3 联烯对应的谱图 20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2

一. 引言

联烯是一种具有1,2丙二烯结构单元的一类不饱和化合物,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被发现于1874年,由于该类化合物长时间被主观地认为具有热不稳定性,导致人们对其研究较少。直到1955年,越来越多的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联烯天然产物被发现[2],论文网化学家们才对具有丙二烯结构单元的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质进行深入地研究。此后大量文献报道这类化合物不但具有多种反应活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生理及药理活性,是合成天然产物及药物分子的有用中间体[3],如在有机合成中联烯可以作为亲二烯体进行Diels-Alder反应,对具有立体异构的环状化合物进行控制性合成[4];与烯炔、烯酮或联烯自身进行[2+2]环加成构成四元环以及与卡宾形成环丙烷衍生物等[5];特别是近年来,联烯作为前体原料通过加成反应、过渡金属催化环加成、酸催化重排以及电环化反应等合成天然产物[6],更进一步丰富了联烯化学。联烯进行分子间自由基加成反应时 ,自由基对联烯的加成既可发生在中间碳原子上 ,也可发生在末端碳原子上 ,主要取于所形成中间体的稳定性、空间效应、电负性和溶剂等因素也有影响 ;在有机膦催化条件下,活化联稀展现出了对亲电试剂的超级多样的反应性,可以作为一碳、二碳、三碳和四碳合成子与多种多样的亲电试剂如醛、烯、亚胺、氮杂环丙烷反应,完成[2+1]、[4+1]、[3+2]、[2+2+2]、[3+3]、[4+2]、 [4+3]或者[8+2]环化反应。联烯这种特殊的反应性一般是通过亲电偶联试剂诱导出来的,因此寻找和探索新的具有适当反应性的亲电底物用于合成具有新的骨架或者结构特征的杂环分子成为用有机膦催化合成多样性杂环分子研究中的主要挑战。而含氧化合物在一些药物及活性化合物中具有重要的结构,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选择不同的联烯进行筛选,与苄基醚等发生反应。 

其中中间的SP杂化的碳原子的两个互相垂直的P轨道与联系两端SP2 杂化的碳原子未杂化的P轨道交盖形成两个互相垂直的π轨道。当联系末端的碳原子上取代基两两不同时,这个文字就具有了轴手性。例如,当联系上四个官能团R1>R2>R3>R4时,联烯P1即为R构型;而当R3<R4时,P1即为S构型(Scheme1-1)。

 在1874-1875年期间,Van’t Hoff就预言了联烯的线性结构[7],并提出当其两侧的取代基两两不同(即R1≠R2,R3≠R4)时,此时的联烯就有轴手性,在此预言不久后就有化学家在实验上对其研究,但是当时化学家对Van’t Hoff的预测保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这样的一种线性结构从热力学角度上来讲是不稳定的。1887年,Burton和Von Pechmann试图用实验验证该类化合物不可能存在的,并合成了第一个联烯化合物,但当时条件有限,难以区分联烯和其相应的炔,因此他们就错认为合成的化合物是炔烃P2[8]并以此证明联系化合物不存在(Scheme1-2)。当红外和Raman光谱出现之后,通过1950cm-1左右联烯官能团的特征吸收峰才得到确认。同时13CNMR谱图显示的联烯官能团中间碳在200-210ppm之间的信号峰也是判断联烯结构的方法之一。直到1954年,才有Jones[9]等人确认了该化合物的结构,即为Burton和Von Pechmann合成的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联烯化合物P3。 联烯及含氧化合物反应研究(2):http://www.youerw.com/huaxue/lunwen_8609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