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喷雾干燥法
喷雾干燥法是将芯材物均匀分散在壁材溶液中,再通过热气流使之雾化,迅速蒸发了溶解壁材的溶剂,最终得到微胶囊产品。醋酸、液体石蜡、醋酸纤维素、羟基化糊精是喷雾干燥法所使用的主要材料[9]。因为干燥羟基化糊精时,温度只需39~64℃比干燥液体石蜡和醋酸纤维素的干燥温度(130℃)低太多,使乳酸菌的存活数量能有极大的提高,所以羟基化糊精比液体石蜡和醋酸纤维素更具有市场。喷雾干燥法优点:干燥所需时间的短、速率快、产品的溶解性和分散性,且简化了生产过程,增强了生产效率,但乳酸菌在制备过程中分散不均匀且死亡率高[10]。
(4)复相乳液法
复相乳液法是将包裹物溶液分散在聚合物溶液中形成乳液,再在挥发性溶剂中加入这种乳液,形成一种复合的乳液。然后除去溶解聚合物与包裹物的溶剂,通过减压、加热、冷冻、萃取等方法。这样聚合物就可以沉积在被包裹物的表面,形成包裹物的壁材。因为不同介质对聚合物与包裹物的影响不同,所以复相乳液法又可分为两类:油中干燥法和水中干燥法。水中干燥法可以使包裹物不与单体直接接触,这样就可以避免单体的残留而引发不良反应,所以这项方法优于界面聚合法,是制备水溶性包裹物的最常见的方法。水中干燥法的具体过程为:将含有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有机溶液中投入含有芯材的水溶液,可以产生出油包水(w/o)型的乳液,再将这种油包水(w/o)型的乳液投入到含有稳定剂的去离子水中,产生出一种复合的乳液[(w/o)/w]。使用萃取、加热、冷冻的方法把多余溶解聚合物及其芯材的有机溶剂除去,这样就能在芯材颗粒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聚合物膜,起到保护芯材的作用[11]。
(5)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法
难挥发物质虽难以溶解在有机溶剂形成饱和水溶液,但在超临界流体可以极大的增加它的溶解度。所以在超临界流体中溶解难挥发物质,然后通过毛细管、小孔等减压方法,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其快速膨胀,这样溶质就拥有了很大的过饱和度,大量的微粒析出。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法就是将含有溶质的超临界流体经过毛细管,在极短的时间内减压使其膨胀,形成极高的过饱和度,溶质在瞬间就能产生大量晶核,这些晶核进一步形成大量粒径均一的微粒。这些微粒是具有一定粒径的空心微囊,然后放置芯材与生成的空心微囊进行高频接触碰撞,芯材即可进入空心微囊内部,微囊均匀的分散在芯材外部,这就制得了完整的微胶囊产品。胡国勤等研究表明由于CO2其无毒无污染、临界温度和压力适中、化学性质稳定的特点,用于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法制备出灰黄霉素超细微颗粒,并用SEM、X射线衍射等对产品进行表征,证明制得的超细微颗粒表征良好,颗粒分布状况和粒度都均匀,粒径达到1μm左右[12]。文献综述
(6)酵母微胶囊法
酵母微胶囊法是用酵母菌的细胞壁作为微胶囊的壁材,区别于其他的方法,它是一种生物技术方法。该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为:先使用化学酶溶解掉酵母菌细胞内部的可溶成分,得到一个只有细胞壁的空腔,这个空腔就是微胶囊的壁材,之后让酵母菌细胞壁空腔与芯材进行高频的接触碰撞,芯材物便能成功的进入细胞壁内形成完成的微胶囊产品,之后再处理掉过剩的芯材物即可[13]。
(7)层-层自组装法
层-层自组装法借助于各层分子之间的弱相互作用(如静电、分子力、氢键、配位键等),使各层的分子能够自发地缔合产生出具有稳定性能、完整结构、拥有某种特定功能的聚合物或超分子结构,这是利用了逐层交替沉积的技术。层-层自组装法这种技术对基质并没有特殊的要求,实验室通常使用的是石英片,近来直径在几百到几千纳米范围内的中空微胶囊就是用这种技术被制备出来。层-层自组装法相比于其他制备微胶囊的方法,明显的优越性在于对胶囊的大小、组成、结构、形态和囊壁厚度进行精确的控制是在纳米尺度进行操作的[14]。 柏木香精的微胶囊制备及其对超氧等自由基的清除性能(4):http://www.youerw.com/huaxue/lunwen_95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