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校园话剧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J80文献标识码:A
ImpactofCampusDramauponTalentCultiv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SHIChang
(SchoolofMar论文网xism,Southeast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96)
一。高校语境下话剧的传统与现状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话剧是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欧洲各国通称戏剧,但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不同,话剧是20世纪从西方引入中国的舶来品“。20世纪初到五四“前,话剧称文明新戏“,五四“以后,主要是引自西方的现实主义戏剧,称为新剧“。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戏剧“这个称谓基本等同于后来的话剧“。1928年起,经洪深提议,将这种主要运用对话和动作表情来传情达意的戏剧样式称为话剧“,到如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中国的话剧始于校园,校园话剧是中国最早的话剧形式,它直接推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诞生。校园话剧的滥觞与演进过程是与中国现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同步的。只不过最初的话剧带有西方基督教的文化背景,1899年11月上海基督教约翰书院的学生于圣诞节晚会上演出了自己编排的时事新戏,这是最早的学生演剧活动。[1]继教会学校的圣诞节演出活动之后,天津南开学校在校长张伯苓的主持下开创了每年一度的校庆纪念日演剧活动,自编自演新剧“。张伯苓把戏剧原理与教育原理相贯通,把引导学生参加校园戏剧活动作为培育人才的手段,在首创了把校园戏剧纳入整个教育体制这样一种现代教育方式。
校园话剧是校园戏剧一种重要形式,既是艺术范畴中的戏剧文化组成部分,又属于文化范畴中的校园文化样式。
在高校语境下,校园话剧的发展与近代史的发展也具有逻辑的一致性。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组成的春柳社“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部,对现代话剧的产生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话剧得到了当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大多数大学的积极响应,而话剧在校园的普及和推广抵制了当时戏剧的商业庸俗化倾向。在上世纪20年代,复旦剧社在选择优秀改译剧本及进行社会公演。推行男女合演等举措,为中国话剧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照。[2]
高校校园话剧在新民主主义GM时期曾发挥过积极的宣传动员作用。抗日战争爆发后,共同抗日的多种话剧吸引和教育了广大学生投笔从戎走上了GM和抗战的战场。新中国建立后,绝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的学生剧社,校园话剧在宣传新中国的新人新事和新观念。教育人民和大学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后,校园话剧得以恢复和发展,在显示高校校园文化的品味。增强高校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大学生高雅文化生活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校园话剧由自生自灭发展到初步建立发展机制的过程,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广州等地有经常性的校园话剧演出活动。通过全国性的大学生戏剧节“及各地的大学校园戏剧专场演出,校园话剧不断得以发展。
在经济物质利益和光电技术的挤压下,当今话剧的纯粹性越来越稀薄,更多地剩余在了大学校园。话剧整体的不景气由此和相对活跃的校园话剧活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当前,大多数高校主要依托话剧社团来开展活动,从剧本。舞台。音乐到演员,全部程序和环节都由大学生们自己策划和组织。高校话剧社团在其他高校的巡演也构成校园话剧的一种发展方式。尽管对照专业话剧院团所排演的一些剧目是非专业。职业化的,但高校话剧却因为富有启发和青春冲击力而成为当代话剧发展的基础和希望。
当然,高校话剧的存在也面临诸多困境。从校园戏剧艺术活动的规律看,高校话剧发展需要学校相关领导和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多方面硬件的支持,但学校认知偏差。组织乏力。专业指导不足。资金短缺成为影响话剧发展及发挥应有作用的因素,从而不可避免地消减了话剧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创新积极性。而从校园文化发展的环境看,话剧的发展也出现了因当前社会和网络低俗文化盛行。大学生审美情趣低俗化而彰显的媚俗趋势,导致高雅经典话剧演出逐渐褪色而代之以模仿恶搞的低俗拙劣表演秀。
二。校园话剧的艺术特性及其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园话剧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并体现出艺术审美的显性特征,以及通过观众无意识的心理反应机制来发挥作用的隐性特征。如同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校园话剧从来都具有多重艺术特性的综合作用,不仅是大学生完整人格养成的一种载体,同时对于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精神等文化素质提升以及校园文化建设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由此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话剧艺术教育形式的校园话剧构筑了一个文化育人的场域,能够对参演者与观演者进行双向教育,提升其责任与使命意识。对生命的敬畏感。与人为善的德性。高雅的审美情趣。直面现实的实践品格等,成为学生乐于接受。提升大学文化品位的有效形式。校园话剧的艺术特性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
第一,中国素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校园话剧从诞生之时起便承担了启蒙开智的政治使命,可谓匡时济世的艺术形式。
比如在五四时期,蕴含着战斗精神的话剧成为思想的载体和工具,对于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提倡白话文学。男女同台演出。传播民主科学理念。宣传和配合GM等方面发挥了先锋作用。当时欧阳予倩就认为戏剧是思想之影像“,洪深的认识更直截了当,现代话剧的重要,有价值,就是因为有主义“。而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普罗列塔利亚“戏剧。左翼戏剧。国防戏剧直到抗战戏剧,也都是被赋予特定历史阶段政治色彩的例证。当代校园话剧里仍然充满着浓郁政治色彩的先锋性,比如东南大学极坐标话剧团所排演的话剧切格瓦拉,但这种先锋性更多指向的是一种单纯。理想化的高尚价值,对于世俗化。庸俗化的当下反而是一种理想化的超越坐标。当然,回到政治属性本身,校园话剧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通过话剧形式来认知并强化自身对国家。社会和民族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第二,校园话剧能够使人体认生命的意象,无论是话剧本身所诉诸的生命愿景,还是校园语境所引发的生命张力,相对于现代性体制下的大学本身而放逐的在大学之外“所在的灵魂之地都映射着生命的内涵。
如同法国生命哲学家柏格森所说的生命绵延理念,在最初脱胎于西方基督教教会学校宗教剧的校园话剧中,基督教文化本身所蕴含的灵魂信仰与生命超越其实仍然渗透其中并绵延至今,这对于富有青春生命力的大学生而言尤其如此。舞台上充满青春精神的生命表现和欲望恰恰构成校园话剧最具生命力的表征,也印证着话剧本身与大学生生命形态和生活状态的对应关系。当然,中国化了校园话剧更加渲染了诗化的生命意象,即追求一种有机的内在的和谐完整而富有意蕴的境界。比如话剧中通常把细节的描写。真实的物象与人物的命运。戏剧的冲突。意境的烘染等都统摄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之中。这种绵延至今的生命意象使校园话剧显得像星空一样崇高而平添一种生命的敬畏感,而这种敬畏感对于当代很多大学生而言恰恰是话剧对人的心灵。人的精神发出的有力呼唤,也是人格养成中所需要填补的真空。
第三,校园话剧通过对白与动作直接刻画人性本真,也为大学生与人为善的德性养成勾画轨迹。
戏剧精神与人类的生命取向相一致,也同人的本性趋同。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戏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它是最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3],话剧因为有情节。有冲突。有人物性格塑造和深厚的历史人文背景,舞台上所表现的社会生活以及各种真实的人性表现得光怪陆离。淋漓尽致,以致于表演者与观看者不知不觉地与角色同喜同悲,进而通过临场效应产生迥异的道德情感,感知并震撼于人性的善恶,进而直接反映出优秀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传达着源自社会生活和人生态度,使人既能在非理性的情感上分清,也能在理性的善恶取向上辨明。校园话剧的情节冲突。群体演出以及台下观众的呼应,也集成了人性的冲突,尽管校园话剧的演出不是很专业,但尤其表现出了人性的本真一面。优秀的校园话剧作品可以启迪和帮助人们对生活采取正确的态度,净化人们的心灵,与人为善,同时也可能使学生通过角色来对原先不曾涉及的人的内在精神世界进行观照,通过审美的间离作用进行深刻认识。剖析自我。体验人生,进而理解人性的本真和人类的生存方式以及人格的要义,自觉内化德性,使学生在发现自我与社会交往中修正甚至是重塑自我人格,这同时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
第四,矛盾冲突是戏剧的核心。“[4]
专业话剧如果以演员的动作与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再加上布景。服装。化妆。道具。灯光。音响等多种艺术手段,可以极大激发审美欲望。但校园话剧一般缺少专业的艺术表现细节,但通过采取强烈的矛盾冲突的方式亦即在美与丑的矛盾斗争和行动中使观演双方都在对美与崇高的强烈感受中形成审美价值定向,同样可以获得社会承认的审美价值发生感情上的同化,通过崇高感发挥感情净化作用,进而强化与社会发展和谐一致的审美情趣。审美价值与审美能力。
其中,审美能力是在审美操作中培养起来的,校园话剧为学生提供了审美操作过程,使学生们在参与话剧演出和话剧欣赏中不断感知和把握话剧的审美形式,理解和想象话剧艺术意境,体验话剧艺术催发出的艺术情感,久而久之,其整体的审美能力就会完善起来。“[4]当然,校园话剧在戏剧舞台和戏剧表演都嫌粗简,从剧本创作到演艺水准都表现出亚文化的。非职业化的业余“性质,这种艺术美学上的特性同时也凸显了其质朴性,20世纪西方质朴戏剧“或贫困戏剧“的口号,可能最适合形容校园话剧不过了,但正是这种纯粹性。质朴性所表现的艺术美学真实表现了大学生自由。率真的精神状态,尤其在日渐物化。异化的当下世界里,这种独特的审美情趣便显得尤为可贵。
第五,校园话剧具有直观现实性,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品格。
校园话剧的直观性意指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现实性主要体现在话剧对时代的敏感所反映的内容大多是源自现实。反映现实而又超越现实,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美学特性。校园话剧是学校业余文化活动中最具社会性的艺术形式,话剧的创作与演出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比如大学生在舞台上的角色体验就包含着一种社会性的集体意识与集体创造,可谓付诸舞台的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而言同样能够实现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并提高社会价值的认同感,进而发挥提升实践品格。增强集体意识的作用。
三。高校强化校园话剧对人才培养作用的可能策略
高校校园话剧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养成及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着独特。确切的作用。在当前现实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校园话剧的作用应从顶层设计。内容边界。形式创新等方面系统考量可能的策略。
第一,高校应重视并完善强化校园话剧作用的顶层设计。从高校领导到管理机构,从话剧社团到参与师生,高校要一定高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话剧的育人作用以文化素质教育的方式纳入人才培养之中。完善组织协调。制度约束。运行机制。评价标准。保障体系,形成长效发展机制。
第二,在内容边界上,一方面根据学校相关规定摒弃媚俗甚至是恶俗的话剧选题及具体内容,增强内涵,凸显人文性和艺术性的双重特性;另一方面主动选择合乎时代发展。反映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宏观与微观主题。比如可将民族复兴“的历史题材与中国梦“的当代蓝图相结合,描绘所在高校的具体梦想故事。此外最好在反映学校。学生生活的主题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等内容。
第三,在形式创新上,既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顺应网络化等社会发展规律,又要遵从校园话剧本身的艺术规律。比如根据戏剧符号学的观点,戏剧演出的接受是一个编码解码的过程,只有按照受众接近性的原则,使演出者和观众处在相同的编码解码系统中,才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比如可以通过开设戏剧必修课提高大学生的话剧审美品位,可以尝试利用新媒体传播话剧的演出信息以及视频资料等,尽可能放大话剧在人才培养中的边界效应。(责任编辑:贾明哲)
当代中国校园话剧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
當代中國校园话剧對高校人才培养的作用【4687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3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