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TU2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2
做好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是保证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中央十六号文件提出:对入党积极分子要注重早期培养,加强制度建设,论文网严格发展程序,进行系统的党的知识教育和实践锻炼“,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近年来由于受高等教育改革。社会转型。西方文化冲击等影响,在高校入党积极分子队伍逐年壮大的情况下,大学生入党动机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给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大学生党员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改革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效果势在必行。
1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现状
1。1理论培训粗放化
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粗放化,主要表现在院校两级党课培训上。一级党校的培训师资非常紧缺,绝大大多数基本没有专职政治理论教师,就目前来讲,考虑到主讲教师的理论水平,为入党积极分子开展理论培训的主要是党委。副,讲授内容也主要放在了大学生入党基本知识上。其原因有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逐年壮大,党校培训师资力量短缺,受学生课业影响接受培训时间有限等。以重庆大学为例,在重庆大学党校每学期一次的党课培训中,每次参加党课培训的人数都在3000人左右,即便是按200人一个大班授课,一个老师讲授一个专题仍需重复15次之多,持续一周之久。显然,这对于授课教师来讲是不现实的,而且学生也没有太多的课余时间可供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只有采取大礼堂开讲座的授课方式,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训。由于采取的是这种粗放式的讲座培训,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核自然也就只能放宽标准,采取开卷考试或者论文考核,其培训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2。2联系培养形式化
在院校两级党校的党课培训之后,对入党积极分子具体的培养考察由二级党委和党支部且主要由党支部负责。高校的学生党支部一般按年级或专业设置,由一名党员教师担任党支部,其余全部为学生党员。学生党员占年级人数的比例从新生入学到大学毕业大致是从0到30百分号左右,入党积极分子人数与学生党员相比则群体非常巨大,通常一名党员至少要联系培养2-3名入党积极分子。因此,这种看似非常有效的党员联系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形式化的趋势。
首先,高校学生党员的党龄普遍不长,自身理论水平并不高,很难给予入党积极分子较高层次的理论指导。其次,虽然学生党员联系培养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但由于高校实习学分制自主选课,双方学习的时间差异较大,有效的联系培养时间并不多。第三方面则是,多数学生党员在联系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时,主观上就认为入党积极分子是经过组织慎重考察确定的,发展为党员是没有问题的,所谓的联系培养就是一种形式,联系培养不外乎就是把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填好,督促入党积极分子按时向组织上交思想汇报等。
2。3培养方式程序化
培养方式的程序化主要表现在当前高校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缺乏互动性,只注重党课培训。理论学习。思想汇报等环节,没有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进行深入考察,在培养考察期间,只要完成培养考察的程序且没有发生与党员发展标准不符的情况,就能发展成为预备党员。
在当前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动机多元化的今天,这种程序化的培养方式直接导致部分入党动机不端正。入党意愿不强烈的大学生轻松入党,并很容易在大学生中产生入党非常简单,只要不犯错误就可以入党的误解。而在他们真正成为一名党员时,面对组织的严格要求,时时处处都要吃苦在前。享乐灾后,普通群众能做的事情,自己不能做,普通群众不愿意做的事情,自己必须做,就后悔入党。当自己不能按党组织的要求做到时,就说当初是组织要求他入党的,自己并不是很想入党,甚至要求退党。这种程序化的培养方式,虽然程序本身并没有问题,但由于在培养过程中没能把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真正目的,影响了党员发展的质量。
2。4培养目标单一化
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为党组织提供坚强可靠的后备力量,也就是发展优秀青年大学生入党,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高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人才,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中心是育人,是为高校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人才服务的,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高校党建育人的工作目标,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就不能把目标仅仅定位在党员发展质量上,还要树立依托党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做好大学生党员的发展,从而树立高校党组织及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不仅要发展一批合格的大学生党员,更要让所有的入党积极分子成为政治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2以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健康发展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龙头,高校入党积极分子是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本身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但要充分发挥高校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动作用,还需要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进行改进革新。
目前高校递交入党申请人数。入党积极分子人数及党员发展,呈金字塔状。在大学期间递交入党申请的人有大约50-60百分号可以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同样约有50―60百分号可以被发展为党员。这种金字塔状的队伍结构,对大学生党员的发展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回过头来仔细看一下这个数据,也是确实存在问题的,那就是在递交入党申请的同学中,40百分号-50百分号的同学是没有机会被确定为积极分子接受相关培训的,更谈不上发展成为党员。这种情况的继续发展,就会使递交入党申请的相当部分学生产生悲观情绪,就会因为入党无望而放弃进步追求,更为悲观的情况是,很多同学可能会因为自己某个方面存在小小的不足就不再递交入党申请,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发展就会遇到困难。显然这无论是对党建工作本身还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利的。那么如何以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健康发展呢?
首先要把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的重心前移,在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上扩大覆盖面。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充分肯定每一个有入党意愿的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在他们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后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组织他们开展关入党程序。党的基本知识。入党要求等方面基础培训,避免出现交了入党申请书组织不管不问的情况。从而让更多的青年大学生接受到党的先进知识理论的熏陶,扩大党组织在学生群体的影响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起到助推剂的作用。
其次,要根据入党积极分子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确保把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他们的成长需求相结合。根据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大体上分为四种类型,即:综合型,学习型,工作型,困难型[1]。综合型的同学在学习。工作。思想。群众基础等各方面都是佼佼者,只需对他们进行系统政治理论学习即可放心发展入党;而学习型的则只是学习成绩优秀,在工作上和思想上明显不足,因此应重点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在工作实践中提升服务本领,体现入党积极分子的带头作用;工作型的入党积极分子在社会工作。服务同学方面做得很好,群众基础也很好,但成绩一般,应重点引导他们学习工作两不误;困难型的入党积极分子各方面都较差,但有追求先进的理想,党组织应重点帮助他们圆满完成学业,从而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并坚定入党的信念。
第三,要做到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程序化。制度化。公开化。把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贯穿到班团活动中,非经团组织推荐。党支部考核不得确定为积极分子。把入党积极分子的标准和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行为挂钩,凡是被确定为积极分子的必须公示接受监督。对没能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要指出其不足和努力的方向,避免对党组织的工作产生误解甚至由此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让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同学感受到压力并保持继续努力的动力。
第四,要适应新的形势,建立入党积极分子网络学习平台。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化党校教育平台,通过精心设计内容。创新教育方式。严格管理等途径来不断深化党校教育,扩大党校教育的覆盖面,解决当前党校教育师资短缺的问题,构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立体教育模式,提高党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打破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的时空限制,拓展党课培训内容,在进行党的理论知识的培训的同时,把有益于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如心理素质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人际交往能力等课程纳入党课培训课程体系,提高党课培训对入党积极分子乃至普通学生的吸引力。
3积极拓展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实践锻炼途径
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的历史及党建理论的学习是提高其对党的认识和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重要培养途径,但在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动机多元化的今天,社会实践已经成为是入党积极分子锻炼成长的主要措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对于促进高校入党积极分子了解社会。了解国情。锻炼能力。增长才干。培养品格。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对他们端正入党动机,坚定政治信仰有着重要意义。
拓展入党积极分子实践教育,要有意识地把入党积极分子充实调整到班团干部或者团委学生会的干部岗位上,让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班团建设服务,在协助辅导员。班主任以及院(系)党团工作负责人。行政管理人员及任课教师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并接受同学们的监督和组织的考验,培养他们关心集体。服务他人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3]。
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三个代表理论研究会。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等载体,引导入党积极分子走入社会,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机制,让学生运用自身能力和所学知识为社会做有意义的事。如利用寒暑假等时间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开展政策宣讲。社会调查。义务劳动。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既了解社会,又受到具体生动的教育,在自觉广泛的社会实践中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从而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4建立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全过程全方位培养模式
高校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有着非常特殊的群体特征,他们在校时间有限,本科生阶段也就4-5年。在这4-5年甚至更短的时间里,要把一个青年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党员,必须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才能确保大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
建立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全方位培养模式,首先是时间上的全过程培养,做到早熏陶。早选苗。早育优“。从大学新生入学,就通过军训这个大学的第一堂课,开展党的知识的宣传,尽早占领他们的思想空间,开展团课培训,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对于提出入党申请的,要尽快组织他们参加业余党校,进一步强化对党的先进理论和思想的学习。对于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更要在实践中让他们锻炼成长,努力为他们创造内外部条件,尽快成长为合格的党员。当然,正如本文前面所述,对未能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或者发展对象的,党组织还是要一如既往的给予指导关心,鼓励他们克服不足,继续进步,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其次,要在高校校园为入党积极分子营造一个全方位的成长空间。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通过党团组织的导向效应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两课教育的枢纽作用和党员教师地示范作用,去影响入党积极分子;在课外活动中,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载体,去感染入党积极分子。要积极抢占虚拟的网络教育阵地,通过建设红色网站进行党建知识宣传,运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开展网上交流讨论。网上征文等活动,让入党积极分子在凡是有网络的地方都能接受教育,实现入党积极分子的网络互动培养[4]。
第三,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建立多层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目标。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人数群体大,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入党动机多元化,党员发展数量规模有限等,决定了不可能所有的入党积极分子都能入党。在这种情况,高校党组织就不能仅仅把党员发展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唯一目标,对暂时不满足的发展条件的积极分子放弃教育培养。而是应该根据入党积极分子的不同层次类别的制定相应的教育培养目标,让所有的入党积极分子都能通过党组织的教育培养取得各自的进步,逐步向党组织靠拢,并进一步坚定自己的入党信念。
总之,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决不能方法单一,模式僵化,必须紧密结合大学生学习思想的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做到系统化。科学化。制度化。合理化,以全方位的培养教育,促进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地健康成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和大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提供可靠的保障。
改革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的思考
改革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模式的思考【4934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3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