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6年以来把在普通高校培养高水平体育运动员这一现象称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进程中,体育体制的改革逐步全面地推广开来,1986年国家体委指定颁布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了以放权搞活为论文网主线的改革,国家教委指定了关于开展课余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水平的规划,并指出今后几年必须把尽快提高大学生体育竞技水平作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实现大学生竞技体育走向世界大运会的目标。1987年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决定在部分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十多年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不仅为竞技体育训练体制的改革开辟了一条新路,促进了高校竞技水平的提高,还为今后高校竞技自身的发展探索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基础。但为数不多高校运动队的建立,导致大量普通院校忽视本校运动队的组建,以致全国高校运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校际体育竞赛难以开展,锻炼机会少,竞技水平难以提高。与此同时,各试办院校为了在校际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招收了许多省。市专业队淘汰下来的运动员,虽然这些运动员为各校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难以肩负赶超世界竞技体育先进水平的重任。进入90年代,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体育逐步走向社会化。市场化,高校亦在自身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摸索过程中。
综上所述,1986年至今,竞技体育以走向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目标,摸索高校竞技体育发展道路,提高大学生的运动竞技水平。开办高水平运动队不仅为高校运动运动的发展和提高开阔了视野,还为运动的发展和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1]。纵观高校开办的高水平运动队,高校通过相对薄弱的运动训练实现赶超专业队的目标至今未能实现。查阅近十年的文献,发现影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持续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运动员来源现状
运动员队伍是一支特殊的队伍,而高校运动员队伍则更具有这种特殊性。一支队伍的发展要靠有天分的运动员的支持,因此选材是决定高校运动队建设成功的关键。大量文献资料显示关于高校运动队的发展:宋振镇从CUBA与NCAA的比较谈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指出美国运动员的选拔与中国有着本质的区别,美重视运动员的天赋能力,通过一切优惠条件吸引那些有天赋的中学生,并且选拔标准很高。很严格,对学习成绩也有要求,教练员深入各社区。中学和美中学生联赛现场观看比赛选拔队员,并对优秀学生运动员发出邀请信,优惠条件颇吸引人。而必须通过国家统招考试,很难招到优秀运动员。导致人才流失,高校运动水平因此降低[2]。姜丽娟认为,过去招收的多为退役选手或被传统淘汰的运动员,可挖潜力小,以致训练水平低下,一些学校为了声誉,陆续招了一些现役世界级选手,严重破坏了高校校际体育的健康发展[3]。平越提到目前招生工作力度不够,运动员多为专业队淘汰的二。三流选手,严重影响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他认为应该拓展招生渠道[4]。吉建秋认为三级训练网在培养上与教育分离,缺少协调性和连贯性,单凭成绩选拔影响青少年的发展,并且指出应借鉴美德一些做法,打破敌法保护主义,逐渐取消特招的录取形式。徐岩认为招生中一些省份存在地方保护主义,限制优秀运动员合理流动,造成人才资源不合理分配,单靠招收省市没有输送走的运动员难以让高校体育发展走向更高竞技能力的道路。并且,文章通过调研发现在第7届大学生运动会中男子篮球赛只是两个俱乐部的比赛,这种名不副实的招收严重挫伤了高校训练队伍的积极性,不利于高水平运动队的长远发展[5]。刘春忠认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生源多来自专业队。体育运动学校和传统体育项目中学,不少高校招收的是省市队。青年队退役或没有发展前途的队员,因为各地经济。地域差异等方面的影响,报考和录取整体有显著差异,促使中学高水平体育考生的不同积极性,而且有些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影响了人才流动,以致大学缺少优秀运动员[6]。
以上综述表明高校在选拔运动员上存在诸多弊端,但现行国家体制难把想法落到实处,通过文献查阅可知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这种招生机制与当今时代难以接轨,因为招生不利导致了许多连锁反应。
二。学训矛盾与管理
大学生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比赛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学生运动员很难把握学习和训练的尺度,因为许多学校在管理机制上有不完善的地方,加上领导不重视,或学生自我降低标准,本来大学生运动员在训练水平上就不如专业队,再加上不认真,所以成绩一般,没法和在役选手相比。
陈述先以北航男排为例指出由北京市体委。教委和北航大学合办男女排,在管理上采用学分制,根据队员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制学习时间,在考试上采取作业。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法,并且配备责任心强。有教育经验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做到学训两不误,从全国招收优秀运动员[7]。李安娜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中认为高校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高校成立高水平运动队的长远目标,只顾眼前利益,只见运动员身份不见学生身份的管理,严重挫伤了队员文化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高校运动队实现人本管理的建议,以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员身份的双重管理,确保队员学习和巡礼的连续性和系统性[8]。廖小林指出构建与管理高水平运动队的解决方法,提出完善体育特招的规章制度,与学费减免。训练补助的发放。专业的特殊选择权及功课的补习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人才吸引,避免人才流失现象,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人才。正确使用人才为管理的根本措施[9]。刘安清通过对普通高校高水平大学生篮球运动员学业现状的分析,认为应该对大学生运动员采用单独编班,浮动学分制,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特殊教学计划解决学生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的矛盾[10]。刘春忠认为各试办院校有的过于强调训练的重要性而忽视专业文化课的学习和提高,使得学生面临选择,重文轻训还是重训轻文,又把学生推向另一种边缘。不能全方面培养出优秀人才,给高校高水平体育发展造成巨大障碍[11]。姜丽娟认为目前多数高校对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工作缺乏客观。可靠和有效的评估方法和评价制度,只靠大运会或特定比赛成绩进行一次性评价,造成运动员与教练员得不到相应的鼓励[3]。平越在论普通高校高水平排球队的建设问题调查中甚至发现:有的队存在有比赛就有训练,没有比赛就不训练的情况,实行赛前搞集训,以致学生无法接受系统的训练,致使有的运动员水平下降,并且通过调查得知大部分学生认为学训冲突,安排不合理[4]。吉建秋在高校高水平排球运动队规范化运行的体制分析中认为学生入学后,对训练时间感到不适应,往往学习成绩。运动成绩此消彼长,难以实现同进。应该制订教学计划,在学制管理上考虑高水平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有利于高水平运动员学习成绩和运动成绩相互提高的科学化管理办法,借鉴国外大学的办队经验,明确办队目标,建立有自己校园特色的管理体制和队伍[5]。于溪海在高校体育文化探析中提出以高校体育文化功能确定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以高校体育文化促进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措施[12]。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以人为本理想框架早在几年前就有人提出,但能否真正落实情况不得而知,奥运精神的回归拭目以待,体育改革也是漫长的,需要大家转变思想观念,原有传统培养模式能否被接受是值得磋商的问题。
三。资金投入问题
经梳理文献,众多文献表明高校运动队资金投入太少,队伍没有校外赞助,队员的营养问题很难得到保证,训练经费紧张让教练员和队员不能拿出百分百的精力投入训练,就此吉建秋认为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竞赛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单列的训练竞赛维持经费和教育体系行政拨款,所以很难统一落实,应多向筹集联合合办高水平运动队,充分开发高校潜在的体育市场,使体育经费多渠道化。刘春忠在进一步发展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思考中通过调查部分高校每支运动队专项资金的投入,发现队伍经费匮乏,运动员训练补贴。营养不能得到很好地保证,以致影响训练的积极性和训练质量。
关于训练经费问题,大家提出的问题大同小异,基本是校方投入较多,没有校外赞助,在市场经济下,国情与外国不一样,体育要改革调整,就要进行体育社会化,让商家介入学校体育,以此推动校际体育的发展。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3308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4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