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高校教師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對策研究【4922字】

时间:2023-02-07 12:25来源:毕业论文
高校教師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對策研究【4922字】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应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高校教师不仅要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应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高校教师不仅要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教学任务,还要完成越来越繁重的科研任务。高校教师会因不能及时有效地缓解工作上的压力。放松紧绷的神经而产生身心上的疲惫感以及对自己工作产生的挫折感,从论文网而出现职业倦怠。早在1983年,美国教师协会在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中指出,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有37。5百分号的教师有严重的职业倦怠。在,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也不容忽视。调查结果显示,在15个行业的倦怠指数调查中,教师的倦怠程度仅低于公务员和物流。运输从业人员,居第三位。[1]

Maslach和pines认为职业倦怠是在为人服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2]。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出现情绪衰竭现象,即平庸感增强,精神没有寄托。特别是只从事教学而不接触科研的高校教师更为严重。二是存在去个性化的表现,缺乏对工作的热情,满足于完成任务。对学生缺乏耐心和爱心,不愿意接纳学生,无视学生的情感而产生的不良情绪。三是存在低个人成就感,缺少职业效能感,成功的体验甚少,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自我价值低。四是产生强烈的身体不适感。许多有职业倦怠感的高校教师经常会感到身体不适,尤其是工作紧张时更是如此。

职业倦怠不仅影响高校教师个体的发展,对学生。高校和社会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具体的说,对高校教师个体而言,长期职业倦怠会使高校教师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对学生而言,职业倦怠往往使教师对工作的投入减少,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消极的情绪和态度也会传染“给学生,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对高校和社会而言,职业倦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高校教师的职业形象,也不利于高校师资的稳定和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河南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分析

(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本文采用学者李超平和时勘所开发的MBI-GS问卷修订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14年上半年就职业倦怠对河南省高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00份,回收1045份,回收率约为95百分号,对问卷进行初步整理后,保留有效问卷1020份。在随机抽样调查的过程中,考虑到了样本的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和所属学科的比例。

本文采用七点自评方式的量表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从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进行量化分析。计分方式是0-6分,七点计分的中间数为3分,3分以下者表示职业倦怠较低,3-4分者表示职业倦怠比较严重,4分以上者表示职业倦怠非常严重。本次调查的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职业倦怠各维度得分情况

维度平均数(M)标准差(SD)情绪衰竭2。24900。9557去个性化2。39020。8427低个人成就感2。53300。8311注:M“代表Mean“,SD“代表Std。Deviation“。

结合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较低,三个维度的倦怠程度相对均衡,其中,低成就感相对稍高,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比较接近,数值相对较低。虽说河南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并不严重,但三个维度的平均值都在2。5左右,如果不及时采取预防和缓解措施,很可能会导致倦怠程度的进一步发展。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二)河南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比较

虽然同是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也会因不同性别。年龄。教龄。职称等不同而不同。下面具体分析职业倦怠在以上不同因素条件下表现的差异。

1。不同性别教师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的差异

表2显示的是不同性别教师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的差异。从调查结果来看,男女两性教师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上均存在差异。女教师在三个维度上均高于男教师,特别是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都已超过2。5,说明河南省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凸显。原因可能在于,近年来女教师相对男教师来说在社会特别是家庭的压力越来越大,她们不仅要努力工作,还要照顾家庭孩子,整体上女教师的职业倦怠稍高。

表3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职业倦怠在三个维度上的倦怠程度总体上看是在不断加重。在36-45岁年龄段相对严重。情绪衰竭和去个性化在46岁及以上的年龄段比36-45岁年龄段稍微降低,可能是因为,此时已处于职业生涯末期,他们产生了要享受自己最后教学时光的想法。但是在低个人成就感方面,46岁及以上年龄段的职业倦怠已经比较严重了,这是因为在职业生涯的末期,感觉自己不再具有重要价值,成绩平平,希望早日退休。

3。不同受教育程度教师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的差异

维度教育程度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MSDMSDMSD本科及以下

表4显示,硕士学位的高校教师在情绪衰竭上明显低于其他学位的教师,但是在去个性化方面却远远高于其他学位的教师。博士学位的教师情绪衰竭高,是因为博士学位教师往往对工作环境等各方面的期望值比较高,而当期望与现实之间产生差距时,他们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进而对自己的工作采取一种冷淡。不负责任的态度。低个人成就感在不同学历中表现均衡,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倦怠。4。不同教龄教师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的差异

维度教龄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MSDMSDMSD5年及以下

由表5可以看出,整体上,教师的职业倦怠从教师生涯的最初几年就开始出现了,而且随着教学时间的增加不断加重。去个性化程度在20年以上最严重,而低个人成就感在11-20年间最严重,这与以上分析的教师年龄不谋而合。

5。不同职称教师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的差异

由表6所见,副教授在三个维度上的数据都相对较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大多都是高校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学生管理的任务,还承担着艰巨的科研任务,有的可能还有行政职务,并且还想着上升为教授职称,工作负荷重,因此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在低个人成就感方面,教授最为严重,可能是因为评上教授职称后心理落差大的缘故。

6。不同所教学科类别教师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的差异

如表7所示,河南省高校教师中,情绪衰竭维度最严重的是工程技术类教师,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维度最严重的是自然科学类教师,这是因为自然科学类和工程技术类的教学和科研相对于人文社科类和公共艺术类来说,比较枯燥乏味。而人文社科类和公共艺术类教师的职业倦怠的绝对值也不低,应该是与河南省高校的政策倾斜有关,学校对人文社科类和公共艺术类的支持力度可能不够。此外,人文社科类和公共艺术类的科研创新也是有很大困难,这方面也给了他们很大的压力。

三。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形成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与社会发展有关,还有高校的管理制度以及高校教师个人的特点有关。

(一)社会发展给高校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压力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价值并存,社会知识总量的激增,社会期望值高与工资待遇相对较低的矛盾,使得高校教师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产生负向的发展,他们在社会文化变迁中承受着更深层次的压力。

(二)高校管理制度的改革给高校教师带来的压力剧增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教师职业也同社会上许多行业一样,铁饭碗正在逐步被打破,评聘分开。竞争上岗。绩效量化考核。学生择师评教等举措使得众多教师心神不定,压力剧增。工作负荷过重导致高校教师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高校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上课。写论文。做实验或进行调查研究的时间远远超过八小时。同时,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更加看重教师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还需要应用更新的现代教育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当教师自己对高要求。新技术的变化感到压力时,就容易诱发职业倦怠。

(三)高校教师自身因素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教师个体自身的很多因素对职业倦怠也有一定的影响。个体需求得不到满足,职业认同感降低;在职称评审。晋升方面造成的人际关系不和谐;工作角色多样化,不仅要扮演教师的角色,还要扮演同事的角色以及科研工作者的角色等,当教师难以满足来自各方面的角色期望时,角色冲突就会出现,导致高校教师的心理疲劳和工作目标模糊,效率低下,教师忠诚度和工作满意度降低,自我实现方面的满足感差,很容易进入工作倦怠状态。

五。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它是社会。学校。教师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更好的预防和改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需要从社会。高校和个人三个方面共同努力和重视。

(一)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

1。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高校教师社会地位的现状使教师在与其他行业从业者进行诸如经济待遇。职业声望。社会权益等方面的社会比较中心理失衡并最终导致职业倦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高校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其优越感逐渐丧失。因此,较直接的解决方式就是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有利于公众关注高校教师的工作,认可并尊重他们的劳动,同时也可促进教师对自我价值的认识,提高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满意程度,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倦怠产生的概率。

2。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随着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日渐疏离,加上教师职业自身的特点,使得教师的社交圈相对狭窄,除了上课与学生接触交流以外,就是在家备课搞研究,很少有其他的交际圈,这样,教师的工作生活比较单调,这样的环境很容易诱发教师职业倦怠。因此,缓解或解决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整个社会需要建立一个由社会。家庭为主体的社会支持网络,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高校教师,对其建立合理的期望,以丰富教师们的生活,适当减少教师的压力,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延缓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二)高校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建立和完善高校管理制度

1。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实行以教师为本的民主管理。高校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建设健康的和谐的校园文化,实施以教师为本的民主管理方式,有利于减少教师职业倦怠感。因此,高校首先应该尊重教师的人格和他们的合理需求,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更大的自由度。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地选择教学方式。教学用书。组织课堂教学,这样有利于激发蕴藏在教师身上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繁重而艰苦的工作才会变得轻松而愉快。其次,关心教师的成长,发挥教师的特长。高校的管理者应设法为教师创造条件,发挥教师的才智和价值,淡化指挥者“的角色,力争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机会来满足其个人的发展专长。爱好和事业的需要。管理者还要善于发现和寻找每一位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尽可能让他们的优势或长处得以展示,真正让教师的学习和工作变成一种快乐愉悦的过程,激发教师追求自我发展的能动性,保护教师的身心健康以及提高他们的工作与学习效率,对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大有裨益。

2。建立和完善高校管理制度激励教师。高校的教师聘任制度。职称晋升制度。绩效管理和薪酬福利制度等与教师息息相关,对教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高校应设定科学有效的绩效标准和绩效评价制度,公平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以及规范科学的晋升制度,体现竞争精神,不断激励教师,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的共同发展。其次,高校建立完善教师进修和培训制度,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培训和进修学校,到国外访学和学术交流,满足教师们不同的需要,从而使教师自身价值实现最大化。再次,高校应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在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并实施合理的奖惩标准。

(三)高校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1。加强自身学习,保持知识激增“与时俱进。高校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专门人才的培养者,应该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理念,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加强自身学习,实现专业知识的及时更新,提高自身对新知识的适应能力。不断更新课程和教材内容,学习科学新成果,使自身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其次,通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增进人际理解,开阔心胸,增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压力和心理冲突,起到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作用。

2。客观的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调适能力。高校教师应客观的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保持平和的心态,在积极努力的工作的同时坦然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同时,教师经过自我观察了解自己的心理,预测自己倦怠的征兆,尽量准确的对待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人和事,有针对性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控制,并尽量与周围环境保持积极的平衡,成为自身行为的主人。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积极参加各类社交活动,让身心得到科学的调节。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高校教師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對策研究【4922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4613.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