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191-02
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论文网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历史任务。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全面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体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性和完善自身品格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当代价值,在社会主义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延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高校在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时,系统地。科学地概括和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之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机融合,可提升高校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我们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既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民族的传统优良道德,也包含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党人在GM。建设和改革中所形成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等优良GM传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要充分汲取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资源,将诸如仁爱。公正。诚信。友善。和谐。责任。奉献。谦敬。礼让等传统文化因子转化成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普遍的道德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引导我们正确参与社会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体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塑造我们的人格修养,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而高校作为培养新时期人才的摇篮,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负有更加艰巨的责任。我们要敢于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
1。教学层面
首先,高校开设了许多有关传统文化的通识课程,但在课程设置上未能给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很多学生反映学校开展的传统文化课程选择性较少,不能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进行修读。同时,开设的课程形式过于单一化和理论化。很多学校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多是以阅读传统经典为主,在课程模式上偏重理论教学环节,而缺乏实践环节,很多学生渴望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授课形式。
其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上存在教师与课程之间的不协调,理工类院校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资源相对紧缺,不能更好地照顾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而综合类院校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资源较为丰富,但其在具体教学环节上容易出现教学沟通不及时等现象。高校应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加强任课教师间的教学沟通,及时获取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并针对现存问题及时做出调整,让教育过程逐步完善。
2。学生层面
教“与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学校和老师的积极付出,还需要作为受众的青年学生积极配合。因此,在分析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时,还应考虑到高校学生的态度和想法。
青年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然而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多地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形成一种自发自觉的学习态度,据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缺乏主动学习的态度和热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不清楚,难以自发自觉地学习和体悟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高校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更应该创新教育形式,使学生参与的方式更加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发自觉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其内在的文化认同感。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改革教学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是塑造理想人格和提高道德修养。这既要注重社会。学校等外部因素的教育引导,又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教学时要注重推行日常化的教育模式,使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言谈举止等细微方面进行长期高效的传统文化教育。要采取引导式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并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者既要时刻扩充自身的知识体系。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也要注重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尽可能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使受教育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乐趣和魅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务实高效地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2。丰富教学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高校内部,高校应充分利用当地展览馆。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等,拓宽教学渠道,丰富教学资源,使其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学生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增长文化知识和功底,更重要的是感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和底蕴,提升内在文化修养,锻铸自身的文化品格。高校要敢于突破课堂的局限,以日常生活中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平台和依靠,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修身养性并追求较高的人格境界,进而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3。扩展网络平台
在新时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不能仅局限于实体课堂,要充分开发网络平台。要建立网络学习园地来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资料。音频。视频等上传到网络,使学生可以便捷地搜索到自身需要或感兴趣的资料。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零散的时间,通过便捷的网络学习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还可以开通网络社区等交流平台,使学生通过群组讨论。在线对话等方法积极参与,在沟通交流中增进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进一步实现学生的独立学习和自我教育。同时,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聘请相关的专家学者为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讲座和辅导,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引导高校学生自觉接受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
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大学生们的思维方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充分发挥隐性和显性德育课程的价值互补作用,因此,高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意识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我们可以利用校园媒体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每一个校园基本单位自媒体的宣传作用,把传统文化教育寓于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之中,促进广大学生全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帮助其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还要重视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助力作用,并将其推进成一套良性的。长期的发展模式,在高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环节中形成辐射效应,引导学生更好地从主观上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感受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实施疏导。自我教育。自觉服务等德育功能。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充分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组织或参加各类有益的社团活动来进行社会实践,也可以以小组的方式走出校园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名人故居。各类纪念馆等;高校也可以通过开设学习绘画京剧脸谱。学习硬笔书法等实践类课程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陶冶情操;此外,还可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传统戏曲演出。观摩传统工艺流程。欣赏民间工艺技能展览。参加或举办各种民间文化节。参观人文历史景观或建立传统文化实践基地等,充分挖掘已有的实践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领悟和感知。在形式多样。实践性强。新颖独特的活动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展现在大学生面前,这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扩大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
(三)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总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他十分明确地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要正确处理传承和创新之关系的命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更是面向未来的。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即以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理论等思想为指导,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树立主义思想观念,抵制各种反主义社会思潮的滋长,把握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主动权,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坚定的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始终坚持创新性“原则。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功能发挥。
四。结论
当前,高校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应不断改进教育过程存在的问题,必须不断提高文化自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我们更要不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开发出助益高校综合改革。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新资源。
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
高校开展中华優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3787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4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