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视野中的信阳民歌传承与保护新思维
作者简介:郭楠楠,女,1987年5月出生,研究生,河南焦作人,信阳师范音乐助教,研究方向:音乐学(声乐方向)。
[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2
论文网>一。信阳民歌的发展现状
信阳市地处河南省最南端,被誉为茶都。世代居住在这片沃土上的信阳人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信阳民歌就是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中孕育而生的灿烂的财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传统民歌依赖的文化土壤慢慢消失了。但演唱民间歌谣和信阳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今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例如: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到十六的正月社火是一种延续至今的习俗,届时在信阳的大街小巷。各村各社都有各种耍社火的。在耍社火时会说上一些吉祥的话,而这些吉祥话就是信阳民歌中的小调。耍社火的民间艺人们大都年过半百,他们趁着村民春节期间大部分人都在家闲着,便自发的组织群众参与排练并出去表演,这不光光是出于喜爱,而且出去表演会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因此,这种正月里闹社火的形式也就延续了下来。民歌借助于这种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而存在和发展着,如若连这些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都不复存在,那么发展和传承信阳民歌就会显得更加困难了。近几年来,年轻人更喜欢当下流行的音乐形式,他们不愿意学唱看起来老掉牙的传统精粹,信阳民歌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的存在和今后的发展着实令人堪忧。
自2008年信阳民歌进入第二批非遗“名录后,它的传承和保护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搜集和整理信阳民歌,并且涌现了一批创作新民歌的作家,然而信阳民歌的生存状况仍然是不容乐观。
二。信阳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信阳民歌是土生土长的民间传统艺术瑰宝,由一代一代的民间歌手传承至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欣赏水平逐渐提高,其生存空间也受到了严重的挤压。信阳民歌历史悠久,历久弥新,需要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认真做好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信阳民歌资源丰富,对其进行传承与保护必然是一项艰苦。长期。繁琐且庞大的工程。
信阳市政府和各级文化部门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相关工作人员响应国家号召,认真传达贯彻这一工作方针,组织各级文化部门搜集记录和抢救信阳民歌。据统计,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收录的信阳民歌有224首;河南民间文学集成?信阳地区歌谣卷共收录信阳民歌849首;1992年王道云。陈有才编的信阳地区歌谣卷共选录了两千多首信阳民歌;各县。乡(镇)也都纷纷响应,建立信阳民歌手档案,搜集整理原汁原味的民间歌谣若干。这一系列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有效地保护了信阳地区的传统文化,避免流失,但是由于条件有限,大部分民歌只是留下了记谱稿,音像资料保存较少,而且这种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保存的民歌虽然有效地保存了民间传统文化,但是如果不注重其有效的传承,那么终有一天还是会走向灭亡的。
三。高校信阳民歌科研工作现状
1。科研水平仍显滞后
的高校科研水平仍显滞后。虽然科研兴校“已深入人心,学校的科研机构是使整体科研工作和课题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行政保证。但不少高校的科研工作现状却不尽人意。不少高校科研工作仅限于零星的几篇学术论文,没有相关的。系统的学术研讨会,中国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仍未进入全球一流行列。
2。科研思维较为狭隘
在信阳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方面,一些高校科研工作者不了解具体的科研方法,缺乏相关的信阳民歌知识,甚至还有的教师鄙视对信阳民歌展开研究的科研价值。对于那些总是以一种狭隘的思维方式思考个人发展的高校科研工作者来说,他们必须要打开个人视野。转变个人观念。树立开放创新的新思维。实践证明,只有深入地对信阳民歌进行科学细致的研究,才能使信阳民歌得以继续的传承与发扬光大。
3。科研方向摇摆不定
科研方向随竞争性。短期性科技项目摇摆,小课题组“遍地,是近年来科研院所的通病“。一部分科研工作者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研究方向摇摆不定,经常跟随潮流,时而研究这个,时而研究那个,没有找到一个真正属于自身的研究领域。这是导致目前信阳民歌的研究工作难以深入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4。理论低于实践
当前,不少的高校科研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了信阳民歌的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他们纷纷深入田野,采取各种方式挖掘。采集和保存民间音乐的原始素材,但是,由于缺乏资源整合,疏于严密的思考。整理和提炼,更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他们的理论研究水平远远落后于实践水平,关于信阳民歌的专著。论文。研究报告。工具书等理论成果仍然是凤毛麟角,而且不少研究成果蜻蜓点水,不光没有创新,甚至还存在有重复和抄袭现象。许多学者只是热衷于田野采风,较少的注重理论成果的累积。只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或者只重视实践而不谈理论都是不可取的,应该将二者结合才最为合理。但应该首先重视理论学习再重视实践才行。
四。高校科研工作在信阳民歌传承与保护中的新思维
笔者所在单位信阳师范音乐地处河南信阳,近年来多次开展信阳民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2015年9月,恰逢信阳师范建校40周年,首届淮河流域音乐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信阳滨湖假日酒店成功举办。信阳师范音乐为淮河流域音乐文化的深入研究开了个好头,也为高校音乐专业学科建设。科研提升。人才培养起到了较大的推进作用。传承与保护信阳民歌,需要地方高校进一步做好课题规划。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的提升,以专业音乐艺术院校为依托,奠定扎实的基础,推动信阳民歌保护与传承的专业化。系统化。1。设立信阳民歌的专项资源库
深入的挖掘和整理信阳民歌,减少流失,设立信阳民歌的专项资源库。高校应该统一部署。有序进行,在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分析掌握信阳民歌的资源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运用多种方式建立信阳民歌网络音乐资源库。音乐数字博物馆。专题展览馆等多种形式的专题资源库。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旧的民歌为了适应传唱,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因此,在搜集。整理和挖掘当下信阳民歌时,不仅可以获得被遗漏掉的传统民歌,减少民歌流失,而且还可以从旧民歌的发展变化中窥探出社会民风的历史变迁,意义深远。信阳民歌是中国民间音乐的艺术瑰宝,需要引起音乐学界的广泛重视。目前高校应该对信阳民歌进行专门研究,深入的挖掘题材,进一步的提炼出大量优秀经典,设立民歌的专项资源库,联合政府文化艺术部门专门邀请知名歌手和民间艺术家进行不断演绎,推广信阳民歌的流传度。
2。构建信阳民歌的音乐研究与创作基地
在民歌的发展创新上,信阳地区一直有着优良的传统。信阳民歌流传至今仍然历久弥新。脍炙人口,这与信阳民歌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被再创造有着很大的联系。早在20世纪60年代,享有民歌大王“之称的河南省作协理事。原信阳市作协主席陈有才一直都是笔耕不辍。其从事信阳民歌的收集。整理和创作,共著有多首信阳民歌声乐作品,大力推动了信阳民歌的专业音乐研究和创作,打造信阳民歌的精品。地方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也应与信阳民歌结合起来,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将其分为专业和非专业两个方向。专业方向课程安排上,例如:在声乐专业技巧课中可以选用信阳民歌经典曲目作为授课内容;在视唱练耳课的视唱练习曲中编入信阳民歌,或将信阳民歌中常出现的节奏型列入视唱练习条目;在歌曲写作课中以信阳民歌常用的音乐元素作为创作素材;在配器课上将信阳传统民歌改编为现代多声部作品等等。而非专业方向的教学课程安排上,例如:将信阳民歌融入校级公共选修课音乐鉴赏。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概论等课程;定期聘请信阳民歌的传承人走进课堂向学生以讲座或演出的形式,讲解或演唱信阳民歌;在校园广播中加入信阳民歌经典歌曲欣赏;在校级期刊或网站中增添信阳民歌专栏等等。构建信阳民歌的音乐研究与创作基地,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资源,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并喜欢信阳民歌,进而培养信阳民歌研究与创作型人才,这不失为信阳民歌传承与保护有效的新思维。
3。与信阳毛尖一起打造信阳民歌品牌效应
河南省著名特产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类。所获荣誉有: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同获金质奖;1990年品牌参加国家评比,取得绿茶综合品质第一名;2015年在第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上,信阳毛尖与其他全国12个名茶一起被授予中国好茶叶百年荣誉金品牌“等。信阳毛尖被誉为绿茶之王“,把信阳民歌中的优秀曲目表演加入到信阳毛尖的宣传中,与信阳毛尖一起打造其品牌效应不失为传播信阳民歌的一个较为有效的途径。听茶歌上茶山,听红歌进红区,听民歌到民俗馆。民俗村。信阳市人民政府力图通过原生态的演绎,再现民族民间优秀的文化传统。文化采茶时节,南湾茶岛上飘来悠扬深情的信阳民歌,意味深远。这在扩大信阳民歌品牌知名度上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在民歌与当地茶叶的结合,共同打造知名度上仍有不少可发挥空间。政府应组织并恢复一年一度的信阳茶叶文化节,掀起全民唱民歌的热潮,举办信阳民歌擂台赛,开发信阳民歌色彩相关的旅游项目,加大媒体及网络的宣传力度,与信阳毛尖一起,规划宣传信阳民歌的配套产品,使得茶客在品茗休闲之时,接触到信阳民歌的相关内容,听歌。学歌。唱歌,加强其对信阳民歌的印象,切实扩大信阳民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培养信阳民歌传承人
高校在培养信阳民歌传承人方面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信阳民歌的传承人培养和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传承人被誉为信阳民歌的活化石“,他们见证并推进信阳民歌的不断演变。民歌进课堂,培育传承新人,传习民歌更是传承文化,信阳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应紧密结合信阳当地的民俗文化。信阳民歌走进高校课堂,构建信阳民歌专业教育的平台与阵地,通过邀请优秀的信阳民歌传承人或者民歌手走进高校课堂进行教唱和表演,举办相关的信阳民歌演唱比赛,学生们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得到学习和提高。作为信阳的地方高校将信阳民歌融入教学体系,构建信阳民歌研究机构推动信阳民歌的科学发展,这些做法既能很好的培养信阳民歌的传承新人,突出了信阳高校教育的地方特色,又能使信阳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有了相对稳固的依托阵地。
创新是传承的最高境界,是打破封闭性思维,敢于在遵循艺术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是能为前人之所未能。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才能在当今社会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高校则是其十分理想且强有力的坚强后盾。信阳民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将信阳民歌走向高校,巧妙地将其融进各种表演中,传承和保持信阳民歌的独特风采,是每一位有责任心的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和担当。
高校科研视野中的信阳民歌传承与保护新思维
高校科研视野中的信阳民歌传承与保护新思维【4296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5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