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秘书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建设秘书学“学科以来,许多高等院校开始设置秘书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秘书人才。2012年,秘书学专业被教育部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秘书学专业进入学科发展转型时期。但是,高校秘书专业人才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论文网已严重影响秘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和秘书的职业化发展。为此,高校必须转变思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新时期本科秘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高校秘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南京市两所高校所开秘书学专业的调查,结合秘书学科的基本情况,我们归纳出高校秘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如下问题。
(一)专业意识培养不足
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是搞好秘书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前提。受教育者在学校接受教育,首先是一种专业意识的培养。熏陶和教育,其次才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1]。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秘书专业学生的专业意识明显不足,高校也对此有所忽略。如在问及通过此前对秘书专业的学习,您目前对本专业的态度“时,仅有23。65百分号的学生选择喜欢“,选择不是很感兴趣,但为了毕业坚持学习“的学生则达到74。19百分号。又如对秘书专业课程看法的调查中,51。61百分号的学生选择了用处不大“和学不学无所谓“。由此可见,高校亟待加强秘书专业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
(二)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秘书学专业在是个新兴专业,不少高校的秘书学专业是在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等专业的基础上形成的,其课程结构并没有较大改动,是这两个专业课程的复合体,未能突出秘书学专业学科特点。再有,秘书学专业有较强的实践性,而在秘书学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比例则偏低。另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秘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课程设置未能及时更新,与社会需求联系较少,难以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应用型秘书人才。
(三)高校师资力量缺乏
目前,高校秘书专业的教师基本是从相关专业转化而来的,他们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理论水平,但是缺乏秘书专业理论研究和从事秘书工作的实践经验,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而脱离秘书实际工作的现象。如某高校秘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1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7名。教师理论和科研能力较强,但是只有少数教师有秘书实际工作经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提高。因此,师资力量的缺乏成了高等秘书教育中的重要问题。
(四)秘书实训条件缺乏
目前,许多高校在秘书专业教育过程中,往往只停留于理论,缺乏相应的实训设施。而大多数秘书专业学生也同样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如在问及您认为目前在校学习哪些环节对你的影响较大“时,仅有35。48百分号的学生选择了课程实践“环节。至于社会实习,尽管各个高校的秘书专业都制定了自己的专业见习计划,但是某些实习单位只是流于形式,对于实习生并不安排专业的工作岗位,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充分锻炼,实习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二。影响高校秘书专业人才培养的因素
影响高校秘书专业人才培养的因素是多层面的,下面分别从培养模式。鉴定制度。社会观念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培养模式滞后
目前秘书教育模式基本是通用秘书教育[2],这与秘书职业化的趋势不相符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运行,出现了秘书类型多样化的趋势,某些高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虽增设了科技秘书。商务秘书等方向,但归根结底专业课程不够深入,学生只能学到表面的理论,却不能精通行业知识,进入单位工作仍不能得心应手。如一些商务型企业往往需要懂得市场营销。会计核算等具体行业知识的秘书人员,他们首选的还是本行业毕业的学生,因为这些毕业生对行业知识和发展现状更了解,而秘书专业毕业生受通用培养模式的束缚,缺乏对具体行业的认识,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二)社会观念偏差
目前,官本位“的观念依旧影响着人们对秘书的认识,秘书岗位往往被视作晋升。跳槽的一条捷径而不是一种普通的社会职业,秘书专业学生的看法也并不例外。这种社会观念的偏差使得秘书群体的形象受到很大的损害,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秘书专业人才培养的进程。在调查中,57。72百分号的学生认为毕业后从事秘书职业的理由是秘书工作只是过渡期的一个踏板,有了更好的工作可能就会选择离职“,而认为自身性格适合秘书职业的占30。87百分号,认为专业对口的占36。24百分号。
(三)鉴定制度欠缺
国家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从1998年下半年就开始在全国开展了秘书职业资格鉴定工作,要求秘书持证上岗。此后,又从考核认证方式。认证内容及认证等级。考核题型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但就目前而言,秘书职业资格制度仍存在缺陷,社会的影响力和权威还没能真正树立起来。包括秘书专业学生在内的大多数人对其认识不够,44。29百分号的学生认为其没有针对性,难以确定能够胜任特定的工作“。其次,在现实中秘书职业资格鉴定与用人单位衔接不到位。持证者上不了岗,无证者却顺利上岗的情况普遍存在,严重挫伤了秘书人员的积极性,也影响了高校秘书专业的人才培养。
三。改善高校秘书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秘书职业化的发展趋势,高校应积极探索应用型。复合型秘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培养专业意识,加强全程引导
当前,高校对秘书专业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较为欠缺,不少学生一开始就对秘书专业缺乏兴趣,没有明确的目标。为此,加强秘书专业人才培养的全程引导势在必行,尤其是要加强专业意识的引导。高校可采取分阶段的培养方式,在大学四年全程引导。大一期间要着重激发学生对秘书专业的兴趣,可以举办优秀学长的专业经验交流会,还可进行一些必要的师生交流,使学生对秘书专业有完整清晰的认识,尽量消除他们对秘书专业的偏见。大二期间,可以采取编写秘书专业校内刊物。举办秘书专业讲座等措施,适时地加强学生的专业自觉,还可利用每年四月最后一个完整的星期国际秘书周“的契机,举办秘书节“等活动,培养他们的专业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大三阶段,可以开展秘书职业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办公技能和操作能力,安排学生专业见习。进入大四,应加强求职面试技巧教育,并通过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撰写,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锻炼。总之,秘书专业意识的培养应贯穿大学四年的教育中。(二)优化课程结构,培养职业技能
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应建立在对人才需求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目标,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和高校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3]。因此,秘书专业能力培养应以秘书学和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作为学科基础,以培养学生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与执行力,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等为目标。根据秘书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该专业主干课程,如秘书学概论。秘书实务。管理学原理。中国秘书史。现代汉语。基础写作。秘书写作。文书与档案管理。秘书英语。秘书公关与礼仪等。课程注重秘书专业技能培养,有利于秘书专业学生的就业。但是,在秘书相关综合能力培养方面有所不足,可适当增加诸如速记速录。摄影等课程或实践环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既拿到毕业证书又具备相关行业的技能,在人才市场上也会拥有更大的竞争力和更多的选择。
(三)优化教师队伍,改进教学方法
秘书学的学科对象是秘书工作,因而秘书学理论不可能脱离秘书的具体工作。高校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建立一支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在这方面有些高校已做了可贵的尝试,例如,暨南大学率先开设了高级秘书与行政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而授受暨南大学开办的秘书硕士教育的学生拥有两个导师,一个是暨大中文系教授,另一个则是来自广东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办公厅的一线政府工作人员[4]。
在保证师资力量的同时,应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上课时,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教育。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把文书处理。礼仪接待等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内容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专业实训,提高操作能力
为加强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秘书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实验设备,安排相当时间的教育实习。高校应加强专业自动化实验室建设,如秘书实务实验室。普通话实验室。速记速录实验室等,并制定规范的实验要求和细则,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高校应建立长期校外实习基地,拓宽实习渠道,如与当地政府机关。档案馆等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专业见习提供良好的支撑。高校还应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对秘书人才的需求情况,加强对秘书工作的认识,培养自身的交际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高校秘书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校秘书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對策研究【3455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5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