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高校跨地区多校区运行管理模式的思考【5070字】

时间:2023-02-08 12:03来源:毕业论文
高校跨地区多校区运行管理模式的思考【5070字】

高校跨地区多校区运行管理模式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


高校跨地区多校区运行管理模式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4。002

ReflectionsOnthePathofMulti-sectionalandMulti-campusManagement论文网

ZHANGWei

(ZhejiangInstituteofMechanical ElectricalEngineering,Hangzhou,Zhejiang310053)

AbstractWiththetransformationfromeliteeducationtothepopulareducationofChinashighereducation,multi-sectionalandmulti-campusbecomesthetendency,whichbringsoutseveralproblemsandchallengesfortherunningofmulti-sectionalandmulti-campus。Thisarticlesetforththeelementsofthepathofmanagementtop-leveldesign,functionalposition,comprehensivesecuritysystemandcampusculture,whichcallsfortheneedofraisingeducationequalityandtalentstrainingquality。

Keywordscollege;multi-sectional;multi-campus;management

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自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拉开了扩大招生的序幕。高校的扩招加速推进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伴随了招生数量。学校规模。校区数量的扩大,跨地区多校区办学成为高校中的常态,对高校管理架构。功能定位。综合保障。校园文化。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等提出了新要求。

1跨地区多校区办学产生的背景

跨地区多校区办学,是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办学单位,在两个及两个以上不相连的不同地域。不同地理位置上开展教学活动的模式。高校跨地区多校区办学紧跟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通过兴办新的校区。扩展已有高校的规模来实现,另一方式是由多所学校的归并来实现。跨地区多校区办学促进了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资源优势。管理优势。办学声誉,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促进了高等教育办学思路。管理架构的改革调整,适应经济社会要求进行学科整合。专业调整。学科间交叉融合,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办学,有助于缓解教育资源紧张局面,促进了校区所在地经济的发展。

2跨地区多校区办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高校跨地区多校区办学发展迅速,综合了解跨地区各校区的历史和现实状况,深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是进行学校综合改革。提高办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

2。1跨地区多校区办学的现状

目前跨地区多校区办学高校在空间距离。功能定位与办学环境。办学规模上有各自的特点。

第一,各个校区在空间距离上弹性较大。有的在同一城市内一些,如浙江大学紫金校区。玉泉校区。西溪校区;有的在同一省内不同城市间,如山东大学济南。威海校区;有的则分布在国内不同的省区间,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山东校区,北京大学珠海校区,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威海校区等。校区之间距离较远,在客观上存在交通。信息。沟通上的不便,对学校的日常管理存在一定的挑战。

第二,各校区间功能定位不同,办学环境存在差异。高校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发展要求,原校区在城市中欲扩大办学规模,存在土地储备不足的问题,通过高校归并重组。大学园区的建设。高校新校区建设。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等方式,形成了一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然而不同校区由于建成时间。占地面积。专业设置。办学层次。运行模式不同,在整合或扩建后系统复杂性大大增加,对学校办学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学校办学规模扩大,师生数量增多。高校跨地区多校区办学,显著扩大了学校的占地面积。在校生人数。教职工数量会得到大幅度的增加,如吉林大学占地面积611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6。9万人,成人教育学生11万人,教师6630人;浙江大学占地面积4。5平方公里,全日制在校生4。5万人,专任教师3350人。

2。2跨地区多校区办学存在的问题

高校跨地区多校区办学,扩大了学校的规模,为学校今后长期发展提供了空间支持。硬件设施支撑。但应当看到,跨地区多校区办学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由外在规模扩大的外延式“发展向内在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的理念和行动转变,需要学校决策层。教职工。学生共同面对。

一是跨地区多校区办学的思想认识问题,用何种理念来统一师生的思想,贯穿跨地区多校区办学的主线;二是多个校区间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问题,如何在多个校区间凝心聚力。共同发展;三是学校较为成熟的单校区运行管理架构如何改革,以满足跨地区多校区运行需求,保持多校区稳定,在学校规模扩张的同时降低管理费用,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第四是跨地区多校区之间的软硬件资源分配与共享,保障各校区学生能够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接受教育,保证不同校区学生培养质量,赢得多方的认同。3跨地区多校区管理模式的路径

3。1跨地区多校区管理架构的顶层设计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各学校校情和校区所在的地区情况不同,因而管理架构。管理模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在传统小规模的单校区状况下,进行集中管理效率会更高一些,但这种方式并不能简单地延伸到跨地区多校区运行管理中。从一个校区到多个校区办学,会要求校区管理方式的较大的变革。目前较为常见的管理架构有三种模式,分别是条式管理。块式管理。条块结合式管理。条“式管理是纵向管理,是管理职能在各校区的延伸;块“式管理是横向管理,在各校区内实施本校区内管理。

条式管理是将管理的重心放在学校本部,决策管理层通过学校职能部门对跨地区多校区的人员。财物。教学。科研。后勤等进行集权式的管理。该管理架构突出了整体性,有利于学校的统筹规划和资源配置,缺点是各分校区管理的主动性丧失,职能部门管理延伸力度减弱,各校区对学校本部的管理代价高。

块式管理将学校的管理重心放在各个校区,各校区是相对独立综合管理个体,将管理权限和责任分解到各校区,学校负责整体调控,各校区办学的积极性得到激发,管理质量提升。管理成本下降。弊端是各校区间软硬件资源共享存在困难,产生校区间不平衡发展。

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是集权和分权之间的模式,条块结合的优势在于能够将学校的统一管理和各校区。各分院的自我管理。自身工作特点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分校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条块管理模式下要明确各部门的权力和担负的责任,避免有些管理环节的失控弱化,影响学校的发展。

王洪才提出大学应实行分散式。制。校长代表制管理并破除官本位思想。他认为大学是非科层。无政府的组织,垂直管理。集中管理。同一权威在学校管理上是失效的。大学的和的管理不同,的重点在学术方面管理,大学管理重点在行政管理,集中于服务和平衡,将学术自由民主和管理效率有机地统一。

管理架构设计的基础是学校各校区的功能定位。界定学校与二级。多个校区间的关系,是管理架构设计的难点,既要授予校区间。二级的自主权,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要对学校宏观调控保持一定力度,既要防止权力的分散过度,又要防止学校权力过分集中,不能因跨地区多校区运行而盲目增加机构设置。

3。2跨地区多校区功能的合理定位

校区功能定位就是对各校区的功能进行规划,确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资源的投入领域,应激发教职工积极性,统筹兼顾不同校间实际情况,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提高学校办学效益。

目前常见的功能定位方式有三种:制。功能制。混合制。制以一个或者多个学科为基础,组建形成完整的一个或多个,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校区功能定位,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制的缺点是校区间的学科交流阻隔,功能互补性差,缺少整体性。多科性大学的氛围。功能制是以学校工作职能来区分,按学生年级。培养层次(本科。研究生)。办学目的(教学。科研。培训)等,缺点是学生在不同校区之间轮换,延长了学生对新校区的适应时间。混合制是制和功能制相结合,在一个分校区内既有一定的数量,又有一定的工作职能,在发挥校区特色功能的同时也为学校服务,既可以调动教学科研积极性,又有机会与本校区内其他进行沟通交流,缺点是不同校区间的交流。交叉较少,不利于学校综合性优势的体现。

在多校区运行之初应对各校区的功能定位进行研究,它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生活位置。教学科研硬件设置建设位置,校区的功能定位要关注学校特色。学科发展。师资建设。资金持续投入等,各校区今后的发展应沿着功能定位的框架前行。功能定位确定后应保持相对稳定性,但并非一成不变,学校也应该将各校区功能作为一项长期的课题进行研究,根据学校。社会。经济发展适当进行调整。

3。3因地制宜的综合保障体系

跨地区多校区办学涉及到学生。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变化,教职工由原来居住在学校周边,由便捷上下班到出行时间的延长,由熟悉的工作生活环境到变化的教学科研环境,学生在不同校区间流动的时间成本,不同校区间生活学习的差异关系到师生的心态,均影响到学校的稳定。跨地区多校区运行高校应因地制宜地建立综合保障体系,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综合保障体系包括人事保障。所在地政府关系。后勤保障(生活设施。校区间交通运行。校园日常维护)。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

人力资源是学校办学的基础。跨地区多校区建设运行,势必增加学校用人编制数量,这为学校人事管理改革提供了契机,便于梳理学校在岗人员。岗位职责。用工需求,优化核心师资和管理人员,使得水平能力高的教职工脱颖而出。

跨地区多校区高校要协调好与当地政府的关系。高校与地方政府存在种关系,一种是高校办学需要校园所在地政府提供良好的治安环境。水电气资源。土地供应。财政支持等;另一种是高校作为科技文化的汇集地,吸引了众多学子到来,直接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高校和地方政府互有需求,高校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有助于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学校办学争取政府和社会资源,同时降低外界对校园稳定的影响。

完善的后勤保障。后勤保障,基本原则是师生至上,服务学校大局,同时对日常运行保障成本进行细化,成本和服务责任分解到人,强化服务和成本意识,将各校区将独立核算和统一核算相结合,降低后勤保障成本。校园网技术较为成熟,在跨地区多校区办学高校中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建设数字化校园,跨越空间距离的阻隔,将多个校区建成统一的整体,教学软件和硬件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互通和资源共享。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学生在校生活。学习。休息。交往的环境区域相对固定,包括教室。食堂。文化娱乐场所,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各校区功能定位不同,所以学科分布。学生来源。学生层次和教学资源分配有所不同,所以人才培养质量需要结合校区实际进行。学校应建立综合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包括教学。学生工作。招生就业三个方面,涵盖了学生在校的全过程。坚持人才培养教学标准不降低。结合各校区学科专业特点。功能定位。学生层次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产教融合,鼓励开展教学改革。培养模式创新,切实保障学生在校期间课堂学习。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各环节有效衔接,为学生成才提供制度保障。

学生工作的多样化。交叉化。各校区间举办学术交流。学生活动等及时发布信息,加强校区间信息流动。人员流动。思想交流。学生管理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支撑,更加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创新工作方式,关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营造统一。积极的校园文化,向学生们了解学校的文脉,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得到熏陶,使得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树立学校整体的观念。

把好学生进口和出口关。学校在做好各校区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应注意到向社会宣传各校区功能特色,人才培养标准和水平的一致性,消除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对各校区人才培养质量的认识误区。在招生。就业工作中,对各校区的宣传介绍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坦诚地向各方公布学生的就读培养方式,赢得各方的认同。

3。4跨地区多校区校园文化的重构与认同

跨地区多校区的融合既是人。财。物等有形资源的整合,又是多个校园文化在差异化基础上的重构与整合。形成一种充满活力。创新。和谐。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师生积极参与其中,培育。积淀学校特有的文化品质,是学校持续发展。培养优秀人才。赢得社会认可的基础。在跨地区多校区运行的模式下,各分散的校区是学校主体发展的支撑,特别要突出对校区间校园文化的重构与认同。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软实力,有极大的包容性。校园文化应包括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校训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校精神,是学校师生共同坚持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容,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校风的体现;环境文化是校园育人的载体,学生在校园中生活。学习。成长,校园建筑。花草树木。四时景致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制度是校园文化。理念的外延,以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伴随着学校的发展而进行调整,其起源于校园文化理念而又在现实中影响着学校文化。

跨地区多校区办学高校应坚持校园文化的重构统一,在学校各个层级。各个部门间营造认同校园文化。多方配合。共同努力的思想认识。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是解决跨地区多校区办学问题的基础,校园文化的统一认同,有助于跨地区多校区的融合,增强师生的高度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实现对学校办学历史。办学目标。学校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认同。校园文化的统一与认同将有助于理顺管理认识。平衡各方面关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跨地区多校区办学局面的出现,需要高校进行改革调整以面对新的问题。高校需要在已有的理论实践基础上,结合本学校实际进行调整,在本校的实践中不断进行总结,积累经验,不断寻求改进的机会,为学生。学校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高校跨地区多校区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编号Y201328836)

高校跨地区多校区运行管理模式的思考

高校跨地区多校区运行管理模式的思考【5070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516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