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探析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才供需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个高校都把培养应用型人才工作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围绕这一目标,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愈来愈受重视,特别是一些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如合肥等把模块化教学作为其下一步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论文网
一。模块化教学的内涵认识
模块式教学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开始流行的一种先进培训方式。90年代起,一些学校开始探索实践模块化教学。它主要是按照程序模块化的构想和原则来设计教学内容的一整套教学体系,它是在既定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将全部教学内容按照一定标准或规则进行分解,使其成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且各教学模块之间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有选择性的重新组合。[1]具体来说,模块化教学就是围绕特定的教学主题,涉及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其内容可以自行一体,各模块主题之间知识谱系层面可不必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能独立成为教学单元,但教学单元的目标要有十分清晰的指向性,即重视某一应用能力的培养,如市场营销能力。信息技术能力。语言翻译能力等。模块化教学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视知识的灵活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一种产品导向“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思考。表达。交往和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模块化教学主要包括两大内容,其一是主题模块,主要涉及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以应用为目的,以技能必需为考量,整合有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技能应用。实验实践课,优化设计教学内容,专注培养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旨在促进学生丰富知识。开拓视野。锻炼思维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知识化。专业化;其二是任务模块,主要涉及教学实施。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社会。联系实际。创新操作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贴近市场。贴近社会,增强学生的技能化。职业化。
从方法论层面上看,模块化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整体感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扩展联接,迁移应用,加大学生的参与及激励,实现认知和操作的双重目标,从感受-认知-分析-把握-训练-实践等几个环节调动学习者的思维主动性。创新性和实践能力。[2]以应用型专业社会工作为例,首先是培养学生对社会。社区的感知能力,增进理解和认知,对社区中存在的急难险重“问题有分析和解决能力,在教学中予以重点把握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第二课堂。实习训练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情景适应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复杂的社区工作中厘清问题。解决问题。
二。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尽管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共识,但培养什么。怎样培养还没有形成确切的看法。尤其是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师能力都不太能适应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鉴于此,进行模块化改革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的需要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解决一线生产关键技术问题的专业人才。[3]然而,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同时,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掣肘,对应用型专业的教学未能完全摆脱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办学策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尚存在不少问题。培养模式设置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教学,重视理论性。基础性“而忽视实践性。应用性“的知识传授,以至于对实践能力。职业训练不够,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衔接不紧密,产学往往脱节,专业培养与岗位需求出现较大的差距。针对这种情况,模块化教学能够针对职业应用特点,遴选有针对性的课程,展开具有实践操作性。应用导向性的教学活动,强调智能一体。知行合一,理论。实践。研讨同步进行,实践贯穿教学始终,从而更加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2。是课程体系科学化设置的需要
现代高等教育体制中,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设置往往注重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使学生博而广“有余,但精而专“不足。部分专业课程过于理论化;不少学生认为只要记住了公式。概念。原理,就能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了,而事实上却非如此;一些教学活动围绕着教材来制定,很多内容跟不上行业发展;传统课程自成体系,造成很多教学内容重复,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一些学生纯粹是为了拿学分,课堂参与不积极,甚至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昏昏欲睡“。模块化教学改革针对性。操作性。应用性强,结合岗位需求及工作技能,使教学模块内容最大限度地体现实用性,能适应不同职业发展的需求,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教学体系的每个模块都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成,组合完成后根据内容的需要亦可进行重新组合,且相关知识内容在一个模块体系中可被其他模块替代而不影响其整体功能,这为实现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提供了可能,优化了课程结构体系。
3。是学生个性专长拓展的需要
尊重个性。鼓励创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学生的个性。专长与创新创业紧密相关,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必不可少。传统上,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主导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整齐划一式地教授知识,因材施教不够,学生的特长和个性施展不开。对大学生的评价体系也不利于其个性发展,主要看学生的学业成绩,缺乏对学生全面综合考察,造成不少大学生疲于记忆书本上知识,忽视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抑制了大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4]灵活的。彼此相互联系的模块比起内容庞大的专业课程来说可产生更多组合。模块化教学针对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差异,设计个性化与模块化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立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团队。教学模式及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利于培养技术厚实。彰显个性的拔尖创新人才。三。如何推进模块化教学设置
培养应用型人才,实施模块化教学,要认真思考。科学构建。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模块化体系。在模块化教学实践当中,应注意做好三个层次。三个导向“。
1。设计上主要体现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模块层次
宏观层次上,顶层设计该专业学生所需要的完整知识。能力和素质体系。根据专业设置和职业目标,可建立基本素质。专业基础和专业应用三个模块。其中,基础模块包括军事。体育。思政。外语。计算机。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科综合素质等课程模块,为学生构筑宽厚的知识储备。学术素养;专业基础包括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拓宽专业领域的课程模块,培养学生今后从事某一职业或行业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也就是该专业学生的安身立命之本“;专业应用包括专业核心能力。试验锻炼。现场教学。毕业实习模块,如社会工作专业,设置一些专业实践环节,如社会调查研究实务。社会工作实务等,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中观层次上,它是专业的学习重点。教学方案。模块组合,在整个模块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是根据对能力培养,对岗位群。课程群进行灵活设计和组合,对具体教学活动的展开,明确哪些中观模块构成宏观模块,而又能进一步细分成为若干个微观模块。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要有经济管理。会计业务。资本运作。市场调查,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不同,形成多个不同的教学模块。每一模块都以特定的技能训练为主线,以职业岗位实际操作为主流,形成一个个模块组合。还可以根据千差万别的学生兴趣,在模块构建中,可以设计了若干个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微观层次上,它是整个模块化教学单元和基础,即具体模块的内容。操作路径。微观层次上的模块是具体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再深入。再细化,如某一门课程的框架结构。知识点讲授,挑选出最有价值。实用的内容,进行整合。遴选。归并等,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同时,对应用型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进行岗位分析如会计师。咨询师。预算员。质检员等,围绕这些岗位种类进行技能分析,并对分析结构进行归类,使得课程逻辑清晰。内容精简,学生容易掌握。
2。把握好问题导向。应用导向。整合导向
一是要把握问题导向。把问题意识融入到教学模块中,通过提出学习问题模块。解决问题模块。交流汇报模块。收获升华应用模块,使得教学任务更加清楚明了,学生在问题探讨中积极思考。激发潜能,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都能够得到锻炼。如在商务类应用型专业课程模块中,可设置以图文并茂形式展示的典型范例,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各自提出要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或者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参与度。
二是要把握应用导向。模块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强调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用性。既要突出知识的实用,又要强调能力的应用,打破理论课与实习分开的做法,施行教学。实践。练习。研讨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把理论。实践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可让学生参与产品生产的一项或多项任务,如产品设计。模型制作。设备或计算机模拟系统等,[5]另一方面,也可设立生产实习锻炼基地,学生在干中学。在学干,直接将知识模块应用于实践中,提前使自己成为一个准职业人“,更好体现能力培养。
三是要把握整合导向。要对模块内容进行整合,模块内容相同或相近,可列为不同专业的共享模块,至于是选修还是必修模块根据专业培养而定。要对师资力量进行整合,如语言类应用型专业素质模块开设跨文化交际模块“。社会语言学模块“等,这些模块可由不同专业的教师共同担纲完成,同一个教师可对不同专业的共享模块进行教学设计。要对模块大小进行整合,在模块设计过程中,最好拥有相同的时间进度,避免过大或过小,过大则使模块设计的个性化。灵活性受到影响,拉长学业时间,过小则会使综合性的。跨领域能力的培养变得困难,考试的次数将会变得多起来,进而导致人力和管理成本的大幅度上升。
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探析
高校應用型本科专业模块化教學改革探析【3938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5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