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思考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体育健身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而大学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结合大学生的自身认知,高校成为了发展。形成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的最为关键的一环。而在实现培养目标的具论文网体过程中,应该如何克服各种困难,充分发挥学生锻炼习惯养成动机的积极影响,探索出合适的培养途径,需要体育工作者不断地进行研究。
一。体育锻炼习惯释义及其现状
(一)体育锻炼习惯释义
首先,关于习惯“一词在词典中的释义是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一种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或指因为机体经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后所表现出的行为“。由此,本文将体育锻炼习惯定义为机体通过经常性的体育锻炼,逐渐适应后所养成的定期。定量。科学性地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一种生活方式“。一般而言,在体育活动具有趣味性的基础上,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与参与体育活动的经常性成正比。
(二)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现状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表明,当代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仅占全体的27百分号,其中男生所占的比例要高于女生[1]。据这个数据而言,当代大学生远远做不到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的规定。高校在校生缺乏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体育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导致现今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给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而教育课程改革中将素质教育的内容摆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直接的影响,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
二。适当体育锻炼对机体的影响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因缺乏运动而引致的死亡人数,每年超过二百万。不运动,会使人体的免疫力下降,某些疾病和病毒不能被有效免疫而诱发猝死。
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各循环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减低成年后心脏病。高血压等的患病率;是增强体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之一。
适当的体育锻炼,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心理状态,舒展身心,有助于安眠及消除压力;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积极性。创造性及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陶冶价值观,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为参与社交提供机会,丰富社会经验。
相关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困扰较少,心理健康较好,与非经常锻炼组存在显著异。体育锻炼能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困扰较少有助于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2]。所以,经常性的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很有必要。
三。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
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会受到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若能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背后存在的问题,就有利于研究者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引导高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健身,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在培养高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基础上少走弯路。
(一)主观因素
在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因素的研究中,相关学者将主观影响因素归纳为:体育兴趣。体育需要。体育动机。体育自信度。健身快乐感与体育运动方法的掌握等[3]。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一种情绪。心理学中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由此可见,个人对事物的兴趣程度如何决定了其对待某事物的态度情况。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越高,越有利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需要,是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脑中的反映。它常以一种缺乏感“体验着,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导致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机。需要总是指向某种东西。条件或活动的结果等,具有周期性,并随着满足需要的具体内容和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和发展[4]。而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动机为名词,在作为动词时则多称作激励“。在组织行为学中,激励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发和鼓励,使人们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4]。有研究指出,学生在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时候,体育动机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可以划分为六个方面:为了提高与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而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为提高审美经验而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为了增强身体素质而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为了充实课外时间而进行的课外体育锻炼;为了发展自己的意志而进行的课外体育锻炼等等[5]。体育动机的多样性,也从侧面说明了体育锻炼的有益性。
自信度,就是指个体的自信程度。自信,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恰当程度的自信,有助于事物向好的方面发展。若个体对自身的体育运动能力有一定的自信,那么就有利于提高其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其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而快乐是人类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不少研究证实,适度的体育运动,可以起到发泄的作用,用以缓解人类的负面情绪。通过适度的体育锻炼活动,使人体从中感受到愉悦,感受到快乐,感受到一种心灵上的满足。而正确体育运动方法地掌握,是实现以上所有需求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二)客观因素
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客观因素包括: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学习时间。运动伙伴。健身指导。体育组织及健身经费等的影响。培养高校大学生体育健身习惯的方法研究一文的调查数据显示,高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排在所有影响因素(包括主观因素)的第一位,选择率接近65百分号,比较排在第二位的影响因素,将近高出30个百分点。
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是保证学生顺利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条件。然而近年来,多数高校实行扩招政策,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长,而在此基础上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却并没有跟上扩招的步伐,体育器材配备严重滞后,这成为了阻碍大学生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学校在扩招学生时却并没有补增体育教师,或者说招聘的体育教师人数与学生扩招人数不成正比,体育教师与学生的人数比例无法满足相关要求,导致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缺乏专业体育人士的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第三,大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时课程繁多,更有部分学生走进高校大门就制定了详细的未来规划,希望在本科学业完成之后继续深造,大量的理论学习占用了其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阻碍了其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再加上一般高校内体育组织的缺乏。大学生自身经济因素的限制以及锻炼时没有运动伙伴感觉单调无趣等因素,都制约了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体育锻炼无法经常性地进行,就会制约其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四。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方法与途径
(一)激发兴趣,促进体育健身习惯的养成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一种情绪。心理学中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而对于体育健身的兴趣,是建立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探究需要基础之上的,其是在学生体育学习和健身需要以及体育参与的环境诱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通常以愿望。意向等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中。鉴于此,在激发学生的健身兴趣时,首先应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与手段,同时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多种情境,使学生从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其次,应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目标与期望教育,注重间接兴趣的培养,充分发挥体育教学活动的游戏性。参与性。集体性及竞争性等特点,以满足学生期望在体育活动中获得乐趣。刺激。宣泄等的要求,使其对体育活动充分期待,沉浸在活动过程的快乐之中,以激发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使之自觉参与锻炼,形成习惯。
(二)掌握方法,筑基体育健身习惯的养成
高校普通专业的学生,在体育课教学中基本不涉及到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学生正确体育观念的形成。在教学中可进一步完善理论课教学,适当增加理论课教学时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延长体育课程的开设年限,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习,使学生了解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体育健身方法,为体育健身习惯的养成打下基础,以期终身受益。
(三)加强宣传,营造校园体育健身氛围
广告营销的作用大众有目共睹。在学校工作中,高校领导应给予体育工作足够的重视,将其真正地纳入整个学校的议事日程,做好规划。对体育的功能进行宣传,充分利用广告影响力,营造校园的体育健身氛围。诱引学生自己去探索,从而获得丰富的内心体验,使学生从内而外的滋生渴望的情感。安排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及竞赛活动,借助学生的积极态度,引导其逐步养成体育健身的好习惯。
(四)增加投资,满足健身硬件设施需求
高校场地器材等各项硬件设施,是体育健身开展的物质基础,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体育健身的开展。近年来,多数高校实行扩招政策,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长,而在此基础上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却并未跟上,体育器材配备严重滞后,这成为了阻碍大学生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高校体育场馆等硬件设施建设必须增加投资,以满足高校扩招带来的学生健身需求,从物质上满足学生锻炼习惯养成的需要。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持久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需要各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应在加强学校体育教育的前提下,将主客观因素相结合,将终身体育与自我实现相联系,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个性能动作用,为其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
关于高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思考
關于高校學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思考【3911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6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