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黑龙江省高校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模式与制度研究【5378字】

时间:2023-02-11 09:01来源:毕业论文
黑龙江省高校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模式与制度研究【5378字】

黑龙江省高校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模式与制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


黑龙江省高校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模式与制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1-0044-03

高校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服务,是时代使命,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论题中应有的任务。黑龙江省是高教大省,全省高校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已论文网经具备了包括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在内的为区域创新服务的资源条件。因此,在一个并不缺乏资源的环境下,高校服务区域创新体系的问题可以简化成服务的路径(即模式)和制度保障问题。

一。黑龙江省高校服务区域创新体系的模式

(一)校校协同创新模式

牡丹江地区有牡丹江师范等6所高校。2010年6所高校正式签署牡丹江地区高校合作协议书“,确定了点。线。面。体“的协作发展规划及具体的协作项目。点“的协作是指通过跨校课程选修,学生课程互选。教师教学互聘。学分互认,最终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的共享;线“的协作是指通过跨校实验实训,学生跨校实验。教师实验指导,最终实现优质实验实训资源共享;面“的协作是指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共建,学生信息共享。专业资源共享,最终实现专业互选。教学资源的全面共享;体“的协作是指跨校课程选修。跨校实验实训。跨校信息平台共建。跨校专业互选。联合科研攻关等构建高校联盟协作体[1]。实践证明,跨校际的全面合作汇聚了科研资源,拓展了科研服务空间,整体提升了区域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作为建设高教强省的一项内容,2010年1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书,建立优质资源合作共享机制,以校校协同模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但在实践中,双方的校校协同工作进展缓慢,在重点学科。科技创新团队的合作共建。学生交流。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方面还没有实质性进展。借鉴省内外校校协同创新案例的成功经验,建议两校加快探索以共建学科专业为基础,以成立联合研究院为载体,以构建教学科研联合体为目标的校校协同模式。为此,双方一要本着存量共享。增量共建的原则加快落实校际合作协议;二要以发展交叉学科为原则共建学科专业,培养学科交叉型高层次拔尖人才;三要着力搭建跨学校的科研和功能平台,共建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逐步发展成为联合研究院,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四要推进协同育人工作,加快学分互认。课程互选。教师互聘等工作。

(二)校所协同创新模式

2011年底,东北农业大学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签署了校院合作战略协议,目的是加强资源共享,推动协同创新。协同服务,深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办学机制改革,打造国家农业区域科技创新与教育平台,建设新型农科教紧密结合的科教创新服务体系。校院双方在利用农科教结合的有利优势联合申请项目。实行联合办学。搭建研究生教育平台。人员互聘。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双方校所协同创新的模式是以建立开放的科研机制。利益均衡协调机制。优势互补协作机制为先导,以搭建项目合作。技术攻关。产业孵化。成果转化的有效平台为支撑,以学科建设和专业领军人物为核心,实现深度融合。借鉴其他校所协同创新的成功经验,建议双方的校所协同模式还应向纵深发展,一要着力共建重点实验室。研发基地等创新平台和大型复合型科研团队,开展联合攻关,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或技术标准;二要全面建立校所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三要将校所协同上升为双方的发展战略,通过各种人才。技术。设施等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建立长期。稳定。制度化的利益共同体。

(三)校企协同模式

东北石油大学与石油石化大企业合作办学是其优良传统,迄今已形成了稳定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东油校企协同模式是以特色学科为根基,着力搭建高水平科研合作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围绕解决实践问题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创新人才[2]。主要做法如下:一是从服务石油石化行业企业出发明确学科建设的主攻方向,学科结构布局与企业行业需求匹配。二是打造校企协同创新平台体系。学校首先携手三大石油公司,共建国家级。省级和公司级重点实验室,其次构建科技合作平台,学校与石油。石化。地方企业联合共建了石油化工技术研发中心。油田电力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石油工程节能技术中心等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科技创新中抢占制高点。三是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机制。该校与不同大型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一百余个,满足了学生实习和实训需要,构建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探索并构建三跨“(跨地域。跨专业领域。跨阶段时域)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紧缺人才培养计划,采取订单式“等多种方式,来保证企业高级研发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四是校企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目前,除一部分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外,学校的绝大部分科研成果已应用于油田生产和地方经济建设,科研成果应用率达90百分号以上。五是学校加强对科技创新团队。新世纪优秀人才和青年学术骨干的指导与培养。借鉴其他校企协同创新案例的成功经验,建议该校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还应在以下方面深入探索:进一步创新校企协同科研组织形式,可以尝试建立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企业博士后流动站。在企业设立继续工程教育中心等新形式,并尝试设立校企研究基金。知识交流中心。校企科研信息交流平台等服务组织,不断完善以基地和项目为纽带的校企协同创新工作思路;深化校企协同的体制机制改革,在资源配置方式。人员评聘。校企合作的动力和组织机制等方面改革创新。(四)校地协同模式

为了满足黑龙江省产业化与工程技术创新发展的需求,哈尔滨工业大学与黑龙江省共建了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旨在探索建立一种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造符合黑龙江区域特点的高水平工业技术研究与支撑平台,形成政。产。学。研。金。介“结合的一体化联盟框架结构。工业研究院形成了一种行政力量推动+高校内部研发+区域产业整合“的校地协同模式。至今工研院已粗具规模,形成了一大批高层次产学研合作平台,引领一大批高水平专家积极参与了数百项省市攻关项目和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涉及哈尔滨市所属的七大老工业基地技术创新的各个领域,为企业带来新增工业产值达数百亿元人民币。学校还依托工研院先后成立了7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了工研院产业化基地――哈尔滨科技创新城松北高新技术中心。

为了使工研院有良好的发展环境,运行顺畅,哈工大不断进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一方面完善学校层面的科研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工研院也在不断地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运行机制。一是优化校内科研管理体制。哈工大对学校的科技资源。科研管理部门进行了重要的整合与调整,正式成立了哈工大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下设四个部门(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基础与交叉科学研究院和科研生产管理中心),旨在落实精细化管理。二是建立校企合作与产业化管理体制。工业技术研究院全面负责哈工大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开发,负责科研成果在产业化过程中管理。扶持。产业落地等事宜。科工院副院长既是工业技术研究院的院长,又是哈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可以形成一体化的管理,初步形成了成果产生于科一成果孵化于工研院一成果转化于科技园“的完整链条。三是工研院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了开放式资源共享机制,技术成果及专利引进机制,投资融资机制。采取分层次管理的人员聘用机制。实行项目股份制与知识产权分配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通过这些机制和举措,实现了科技和需求“。技术和资本“。人员和项目“的紧密结合。工研院这一校地协同模式将哈工大多年的产学研合作经验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其深入参与全省创新体系建设,助力企业建立生产一代,研制一代,探索一代“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还培养和输送了高质量创新创业。产业开发。科技管理人才,因此值得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3]。

二。黑龙江省高校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制度创新路径

(一)建立现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

高校更好地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取决于其与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关系。在当前附属于政府的状态下,高校缺少主动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服务的动力。因此,要加快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建立政府宏观管理。高校自主办学。社会积极参与。管办评分开的现代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一是政府做好宏观管理工作,树立起以学校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工作机制。加强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统筹职能,加强对高校科技创新的指导和宏观管理,特别是在整体设计。质量监控。评价监督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二是高校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三是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高等教育,产业界密切与高等教育的联系,行业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社会中介组织积极参与对高等教育的监督和评价工作。

(二)发挥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落实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发展创新文化等方面不可替代的动员。组织和调控作用。政府要加强对经济。科技和教育的统筹职能,建立新型的科技。教育。经济互动机制,推进教育厅与科技厅。发改委。工信委等部门的深度合作,形成跨部门协同机制。政府在确定重大经济规划和项目时,统筹规划与其配套的高等教育发展事项;组织专家确定全省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技术路线图,据此制定高等学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科技行动计划“。二是建立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依托的知识创新体系。加大对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支持力度,发挥其在基础研究中的比较优势。三是加快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自主创新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并从财税。金融。政府采购。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四是建立科技投入长效增长机制。依法落实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政策规定,形成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五是建立科技改革试验区。试验区试点省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均以市为主导提出,彻底改变以往科技立项的烦琐环节。以市+高校的模式建设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对重点产业领域给予持续支持,通过重点产业领域中的骨干企业依据产业链来整合创新资源。六是抓好协同创新重大项目。围绕全省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及其产业链延伸方向,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启动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七是加大政策引导和科技资源的配置力度,强化政府部门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导作用。鼓励市地。县政府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机构。鼓励和支持企业同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八是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和创业环境。推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进一步搭建科技创新公共平台,进一步增强各类开发园区的创新功能。设立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大力发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博士后工作站。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机构,为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提供有效载体。

(三)分层次构建区域高校科技服务体系

一是省内高水平大学(含985。211和省属211院校)将科技创新凝聚到国内外科技发展最前沿,主动承接国家和地方双重战略,重点开展科技原始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二是省内行业划转高校,着力解决行业企业技术瓶颈,使科研工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进步提供持续动力。三是各类市属普通高校,将科研重点对接到区域发展战略的地方急需领域,尤其是寻求建设新农村。完善地方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地方创新能力。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新突破。四是注重建立全省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整体提升高校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水平。着力搭建高校学生跨校选修学分互认管理与服务平台。高校图书及文献资源共享管理与服务平台和高校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共享管理与服务平台。

(四)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创新高校内部的科研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校。院(系)两级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工作机制。探索利益分配机制,沿创新链条“科学分配在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获得的利益,制定具体规则和分配方法。鼓励改革校属研究机构体制,允许有较强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能力的研究机构,成立独立法人企业或中介组织。鼓励高校推行科研项目主持人负责的团队协作制,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鼓励采用学科组。虚拟研发组织等方式构建多元化的基层学术组织形式。二是探索建立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人员聘用机制。建立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与分配制度,增强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探索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科技人员的流动合作机制。支持高校依托重大课题。重点任务,自主设立科研岗位。按照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改革,完善科技人员薪酬分配体系,推动高校关键科研岗位年薪制试点。三是建立以创新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积极探索适合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方式。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改变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效果的单纯量化考核评价方式,注重成果的原始创新和解决重大科技需求的实效。探索国际同行评价。四是积极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有国家。省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高等学校,要集中力量搞好特色科技成果的开发,加快转化应用过程。高校要把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作为教师晋级。聘任和学术成果认定的重要依据,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

黑龙江省高校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模式与制度研究

黑龙江省高校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模式与制度研究【5378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675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