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153-03
与传统课堂相比,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现代高校课堂增添了不少信息化技术手段,可以说教师授课更为便利,学生学习也更直观。然而,目论文网前高校课堂教学仍然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出勤率不高。据全国10所高校1000份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20百分号专业课学生的出勤率不到80百分号;30百分号专业选修课出勤率不足75百分号;近50百分号的通识课程出勤率不足70百分号,很多学生根本不愿意去上课。扭转高校课堂教学的尴尬局面,也成为不少人关注的话题。尽管不少学者试图从古今中外的教学资源中获得灵感,也取得一些成就,但实际效果却并不明显。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教育课堂的资源,尤其是孔子的教学思想,或许能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参照。本文试从教师。学生。师生和知行等四方面进行简要论述,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学而不厌“思想对当代高校教师观的启示
教师仍是当前高校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的知识储备。学识水平及课程意识等自然决定一节课的成败。然而,由于授课教师的知识更新过慢。照本宣科现象严重及课程意识淡薄等因素,导致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以课程设计意识为例,有学者说:教师的课程设计意识还存在着许多欠缺,包括缺乏对教学目标的深度解读和具体化步骤,盲目罗列知识点;在内容选择上对广度和深度的把握失衡;教学方式采用一成不变的讲授式教学,照本宣科;对教学效果的巩固和检测缺乏创新,失之简单,流于形式;实际课堂与教师的预设存在很大不同,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等。“[1]如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应从增强教师的学习意识开始。孔子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论语?述而)思想对此或许有某种启示作用。
虽然孔子时代中国的教育没有像现代高校组织的各项技能培训。业务进修和学位研修等,更没有像现代高校教师要求的各类资格证书考试,但他却能自觉地沉浸于古典文化的学习中,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心态,历练成为万世师表“。孔子曾自豪地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他的好学甚至还到了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的地步。对此,有学者解释说:他一生勤学好问,不放弃一切学习的机会,郯国的国君到鲁国来朝见鲁公,谈论少昊氏何以以鸟名官,孔子听说后,便前往求教;孔子曾适周问礼于老聃;进入鲁国太庙时,遇有不明白的事情便一一询问请教;他还向师襄学琴,问乐于苌弘。“[2]123应该说,孔子虚心学习的积极心态,为传统社会乃至今天的教师都树立了典范。
当然,随着西方学科体系的传入与植根,中国传统知识体系被打破。细致的学科分类和专业划分,不仅使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书?司马迁列传)式的通人达才“不复存在,而且像近代的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陈寅恪等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也很难再现。同时,现代高校的招生。培养和就业模式,决定着教师只要经过课堂教学途径将掌握的知识传授出去就算完成任务,似乎也不需要大师“。然而,高校课堂的确不需要通过暗箱操作“,甚至靠传播“功劳而获得美誉的大师“[3],而真正需要的是像孔子那样具有对知识学而不厌“。对问题锲而不舍“的名师“。这些名师“可以对所教授课程。专业。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前沿成果和存在问题等都能进行不断学习与探究,力争做到知识融会贯通,使课堂教学具有深度。厚度和吸引力。
二。因材施教“思想对现代高校学生观的影响
与中小学注重知识的传授不同,高校更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由于课堂教学是高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自然倍受关注。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教育主管部门曾先后出台三类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基本上都是从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制定出3~5个一级指标,10~15个二级指标。然而,如有学者说:目前尚无理论来解释为什么课堂教学质量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往往是凭借经验来决定,这造成评价指标体系的随意性。“[4]然而,由于课堂质量评价体系的相对稳定,尽管有利于评估教师的教学水平,却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致使课堂主体相对缺位“。其实,衡量课堂质量,既要考量教师教了什么?怎样教?更要考量学生基本素质提高的效果。而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似乎可以给当前高校课堂素质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与官学面向国之贵游子弟“(周礼?地官司徒)招生不同,孔子招收弟子的身份千差万别,只要行过束■礼“(论语?述而),年龄在十五岁以上的成年男子都可以跟着学习,其弟子差不多有三千人。当然,由于孔门弟子求学的时间先后。年龄大小。知识背景。家庭出身及性格特点等都有所不相同,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指导,成为孔子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从论语所记内容来看,虽然孔子未必对所谓的三千弟子“都能了如指掌,但至少对登堂入室的先进“弟子能如数家珍。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论语?先进)。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等,并形成相对集中的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科“。当然,孔子的因材施教“是以文。行。忠。信“(论语?述而)教育等素质教育为前提的。注重基本素质的教育,应为当前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尽管因材施教“概念是由朱熹提出的,但从孔子一生的教学实践来看,他的确做到了根据学生的特点适时地进行面对面的教育。论语中类似的事例很多,如为政记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四人问孝“,孔子分别从无违“。疾之忧“。敬“和色“等四方面给予回答;如颜渊记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回等四人问仁“,孔子分别从爱人“。其言也仞“。为政以及克己复礼“等角度做出解释。当然,如有学者所说:孔子不仅能做到因人施教,还能因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施教,……更令人惊叹的是孔子还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过程的不同特点而施教。“[5]实际上,孔子的令人惊奇之处,是能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其因材施教“思想也对当前高校教师课堂授课提出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需求的要求。三。有朋自远方来“思想对当代师生观的影响
与基础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相比,当前高校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台上滔滔讲授,学生台下默默聆听,学科本位。唯知取向。教师为中心。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把教师或教材的知识直接强加于学生,自然缺乏师生间的平等交流,更谈不上师生间的心灵对话。在探讨课堂教学方式问题时,不少学者对孔子的对话型授课模式产生浓厚兴趣,如有学者说:这种关系结成的主体间性体现着民主。平等。自由。理解。和谐,这才是真正的民主社会人的生存方式,才是教育中个体生命的一种诗意栖居。“[6]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唯有师生关系真正做到人格平等,老师才能体悟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尽心上)的快乐,才有机会领悟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的心境,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由于孔子学说不为时代接受,他才有更多时间从事整理典籍与教学。孔子教授了多少弟子,虽然具体数目不得而详,但孔门师徒间却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孔子是良师,当弟子身处险境时,他都会给予及时提醒和帮助;孔子是益友,当学生有问题时,无论他们身处何地都会设法向其咨询;而当孔子本人犯错误时,弟子也会及时地劝诫,如孔子违礼地去见南子,子路就很不高兴地去找他,孔子不得不发誓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当然,这反映了孔子能坦率。真诚地面对学生,如有学者说:‘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至理名言,反映孔子虚怀若谷。襟怀坦荡的形象。人格上的平等,真诚的爱护,使孔子私学中的师生关系充满春天般的温暖。“[7]孔子师徒的关系无疑对当前高校课堂师生关系的改变具有启迪意义。
孔子不仅善于从其他处学习,而且也是教学相长“的典范。以与学生谈论诗为例,当子夏体悟到礼后乎“时,孔子感慨地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当与子贡言诗,孔子高兴地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中,孔子真正体会到有朋自远方来“的乐趣。当然,孔子有时还会忘情地说出令人匪夷所思的话来,如在陈蔡绝粮,当颜回领悟到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的境界时,孔子便发出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史记?孔子世家)的感叹。应该说,孔子教学过程中朋友间心灵对话式的教学模式,是目前高校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如何构筑亦师亦友的对话型教学课堂,成为当前高校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探寻的重要课题。
四。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思想对知行观的影响
现代高校课堂学生的学习尽管还不能算上是研究性学习“,但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塑造知行合一的能力,却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甚至超过传授基本知识的权重。面对90后的大学生,如何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也是促进高校课堂改革的重要因素。如有学者说:我们要鼓励大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学习……大学生在这样的途径中,既学习了知识,又开发了思维,而且乐在其中。“[7]应该说,近些年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受到社会重视,但其现状却也令人担忧,这也应是当前新升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根本原因,高校课堂改革可谓势在必行。然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则成为摆在高校课堂改革道路上的一条拦路虎。而孔子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思想,或许能为当前高校课堂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
孔子课堂教学首先注重的是德行修养,希望把弟子培养成为温文尔雅的君子,这是人们的共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孔子更注重培养弟子知行合一“,却很少受到学者的关注。其实,传世文献中类似的事例不少,足以证明孔子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思想。如孔子曾教导弟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当然,孔子本人也力行知行合一“,这可以从论语首篇首章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得到启示。传统上此语通常被人们理解为学习时常复习“,且作为孔子好学“的标志。但是,我们认为将此语理解为如果我的学说被社会普遍接受,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它,那不是令人感到喜悦“[2]4应更为合适。即孔子时刻在能为社会所用做好前期工作,也是其培养学生的目标,无疑这也为当前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
然而,人们由于受礼记?乐记所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的影响,自然认为孔子注重弟子的德行修养,轻视技艺的培养。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如孔子弟子子夏曾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正确处理与妻子。父母。国君和朋友间的关系,即便没有读过书,他也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当然,尽管孔子强调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但他更懂得学有所成“的重要性。如子路以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为由,推荐子羔担任费宰,孔子就严厉批评其贼夫人之子“(论语?先进)。可见,孔子是在强调行为重。学为次,但如能做到知行合一“就更完美,这也与当前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基本一致。
总之,教师仍然是当前高校课堂教学的主宰者,此类教学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显。如有学者说:倘使高校课堂不进行深层次的。实质性的变革,所谓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所谓创造性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都将是自欺之语。渺茫之语。“[8]就是说,高校教师必须由传统的关注教“走向关注学生学“的效果。为使课堂教学改革顺利实施,除注重学生个体。加强实训和培育师生情感外,教师应从孔子课堂教学中获得相应启示,努力提高课堂教学需要的基本素养,主动。持久地提高业务能力,摆脱学者所批评的一些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情很高,但由于受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限制,课堂上往往只能顾及到知识目标的完成,而对师生互动。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渗透等目标的完成,却时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9]的弊病,有效完成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各项目标。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對现代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的启示【4912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6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