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论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建立【3071字】

时间:2023-02-12 09:59来源:毕业论文
论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建立【3071字】

论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建立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153-02


论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建立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153-02

大学生志愿者是在高校具有一定的思想觉悟。热爱公益事业的在校大学生,他们能够充分利用专业知识以及特长,在自己的业余时间,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关爱他论文网人和社会。大学生志愿者遵循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参加各种志愿者公益活动,培养了当代大学生的奉献精神。提升了服务能力和整体素质。但是,在其中依旧存在大学生志愿者行为不够积极。不够主动的消极状态。虽然已经有较多的学者从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等角度研究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的行为动机,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和建议。但是较少对大学生志愿者动机进行元分析,本次研究就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动机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高校志愿者动机结构

需要是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个体通过从外界获取某种资源,从而达到解决自身生理和内心客观匮乏状态的目的的一种心理期望[1]。随着对人需要的研究,出现了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Alderfer的ERG理论。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Mcclelland的后天需要理论等动机理论。今年来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的需求不断地提升,促进了志愿服务在国内外的蓬勃发展,志愿者的激励机制和需要的研究日益引起大众的思想和学术界的广泛的关注和高度重视。Clary(1996)认为多数人志愿者的需要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性。综合性和多元性的;Cuskelly与Harrington(1997)研究发现,志愿者主要消磨时间。社会成就感。有社会联系。提供帮助等四个方面的需要[2]。在国内,大量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型。不同特点(性别。学历。政治面貌等)等的青年志愿者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3]。其中梁绿琦。余逸群(2005)等人研究表明,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分为积极和消极动机两大类,其中积极动机可以分为责任感和个人需求两类,消极动机主要表现在响应权力部门号召或盲从追随的行为[4]。但这并没有微观的细致的划分志愿者的动机。随后的研究不断地深入,何菁(2009)研究表明,影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指标有自我成长。利他主义。理想的实现。环境。自我实现主要因子[5]。张萌,卢兰平,王辰怡(2010)将志愿者动机包括奉献服务型动机。实现自我价值型动机。社交型动机。自我提高型动机。盲目型动机。功用型动机等[6]。在对志愿者动机研究领域中,研究者得到的共识是,利他行为可分为外源性利他和内源性利他。外源性利他是通过别人的物质回报或赞许而获得回报,内源性利他是为了达到自我价值的认同,不断地提升自我价值感的目的,如此利他行为会使施予者和接受者同样受益,且该益处是施予者利他动机的主要成分之一。从这些对志愿者动机的大量的研究中不难看出,志愿者动机大体上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大动机,最终对大学生志愿者动机问题的解决还是要从这两个方面开展。景晓娟(2010)对青年志愿者的动机的实证研究研究证实了这一点[7]。

二。高校志愿者激励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组织政策法规不够完善

志愿者组织作为第三部分“力量,受到国家的重视,但当前中国还没有细致的明确规定公民从事志愿服务工作的相关条例,使得志愿者人群难以被人们认可,这样大批的志愿者会失去群体的归属感,难以建立主人翁意识。现在,相对已建立关于志愿者与志愿服务工作的相关法律的许多国家而言,中国志愿者群体合法地位尚未明确的确立。

(二)社会环境认可程度不高

学校和社会对志愿者的内涵不能深刻的理解,尤其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定位不准确,把志愿者当成了廉价的劳动力,常常出现志愿者群体被动的参加校内外的活动,甚至出现被拉去凑人数“的情况,使志愿者本应该参与的行为变成了一种被迫行为,成为一种行政化“的组织行为。这种现象违背了志愿者的精神实质,严重地影响大学生对志愿者的情感认同。同时,学校。社会对于志愿精神宣传的不到位,使得公众对志愿者活动的了解较少,使大众不能全面。客观的评价志愿者活动的社会价值,往往出现公众不尊重志愿者的劳动,不认可志愿者的价值,甚至误解,严重削弱了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志愿服务专业性不强

志愿者的培训是一项长期并且是有必要的工作,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规定,志愿者有接受相关志愿服务培训的权利“。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除了针对重大服务项目,志愿者能受到系统的专业。技能。服务等培训,一般小型的志愿活动,志愿者受到的培训较少,甚至在一些学校,往往疏于志愿者管理,存在志愿者培训无用论,在志愿者服务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相关法规政策等方面存在不重视甚至培训空白的现象。如果大学生志愿者长期在志愿服务方面接受不到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缺乏实践中认同,同时也不加以匹配物质奖励,单独的以奉献精神“是来激励大学生志愿者的实践活动,不能满足志愿者的需求,那么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将面临极大的挑战。

三。高校志愿者激励机制建立的措施

建立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激励机制重点在于明确大学生志愿者的特点,把握大学生志愿者需要的一般规律,结合高校教育管理,从志愿考核体系。学校德育教育。激励方式等方面确定激励措施,以此来通过学校。志愿者组织等多方面的正确引导大学生利用知识的专业知识及特长帮助他人和社会,形成高校志愿者活动开创务实。活跃的新格局,不断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一)建立科学可行的志愿者评估体系

对志愿者活动进行评估。考核的最终目的就是定期检查志愿者服务的效果,确保志愿者活动在时间和质量方面能够顺利完成。在建立评估体系时,要一方面准确把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用符合大学生群体的考核方式和方法开展志愿者活动,在活动中体现自主性。自愿性。时代性。群众性,同时要考虑活动的服务成本,以此来保证志愿者服务活动各项指标能够细致的。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

(二)要把激励方式与高校德育相结合

在大学生的志愿者活动中,常常出现主动参与者较少,长时间坚持开展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少,其中成员中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就更少。这就折射出来一个现象:志愿者活动与德育存在着一些脱节的问题,没有把志愿者行为纳入大学生德育教育体系中来。要解决类似的问题,高校应把青年志愿者活动纳入到德育考核之中。具体而言,就是要把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作为学生发展党员的指标,与奖。贷。补。学生的综合测评等挂钩。

(三)要不断加大内。外激励的力度

激励从源头上可以分为内激励和外激励。具体讲,内激励源于志愿者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获得的以志愿者身份为傲。对活动自我认可等内在的满足感。外激励则是志愿者在参与的活动中或之后获得的他人或组织的表扬或者奖励等。内外激励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共同不断促进志愿活动向规模化推进。长期与有效的外激励能够增进并内化为内激励,同时又可能引发更多的外部激励。在实践中,面对高校志愿者的社区活动。社会实践等,应积极地加强与地方政府。地方团组织。社区等的合作,通过对社区服务优秀的志愿者颁发荣誉证书,设立大学生志愿者援助基金项目等,从内。外激励为着力点共同探讨和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

(四)坚持精神激励为主,奖惩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是建立在是自愿的基础值之上的,从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来看,志愿者的需求层次已摆脱了物质追求,集中在奉献精神的追求,是志愿者自我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所以对志愿者的激励应该以精神激励为主,踏踏实实参与服务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对走形式而无实际效果的不合格志愿者应进行批评教育,从而维护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巩固志愿行为的动机。

论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建立

论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建立【3071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728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