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培育贫困生幸福感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193-02
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存在状况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对于大学生而言则表现为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同就是幸福“生理心理健康。论文网积极向上就是幸福“在朋友圈中有影响力是幸福“[1]。贫困生是民办高校的特殊群体,现实中许多贫困生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心理上出现了巨大的落差,感受不到大学生活的幸福。正因如此,关心贫困生的学习。生活,使之能够享受到大学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不仅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也是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远离心理贫困。构建美好精神家园的需要。所以,培育贫困生的幸福感是民办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中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提高资助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需要。
一。民办高校培育贫困生幸福感的必要性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目标不仅要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更重要的是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激励贫困生成长成才。培育贫困生的幸福感,目的在于增强其成才的动力,树立自信心和自强意识,使之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实现全面发展。通过在长春大学旅游走访调查发现,为数不少的贫困生存在较为严重的思想。心理问题,表现为缺乏自立自强精神。诚信意识的不足。感恩思想的淡薄,甚至对社会悲观失望,产生抵触情绪,严重影响了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影响其目标。定位以及前进的动力,并最终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培育贫困生的幸福感,帮助他们走出思想困境,用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社会,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去制定目标。奋斗成才。
二。民办高校贫困生幸福感的现状及成因
(一)民办高校贫困生幸福感的现状
对于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由于肩负着来自家庭。社会的各种不幸及压力,很难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幸福。通过走访长春大学旅游的贫困生了解到,超过80百分号的贫困生认为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经济状况,65百分号的贫困生认为幸福感来源于健康素质。自身的行为是否被老师和同学认同以及与同学。老师的相处状态。在调查中认为自身的生活状态很幸福“不太幸福“不幸福“和无所谓“的,分别占贫困生总数的20。93百分号。46。57百分号。16。61百分号和15。88百分号。由此可见,贫困生明显缺乏幸福感,但缺乏幸福感,并不说明贫困生不想拥有幸福。相反,他们比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更加渴望幸福。因此,培育贫困生的幸福感。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幸福观,使贫困生走出经济。思想的双重困境,使之体验到幸福的真谛,已成为贫困生资助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二)民办高校贫困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进入民办高校后的彷徨和无奈是民办高校贫困生幸福感缺失的首要原因。一些高考成绩比较高的贫困生入学后陷入了四顾茫然之中,不知道给自己怎样定位,认为就读民办高校是人生的无奈,而不是带着幸福。渴望和憧憬的心态去学习。生活,只是慨叹命运不公。在这样的心态下,贫困生难以认清自身的潜力。优势和价值,难以发现自身的闪光点,理解不了苦难是人生的财富“的意义,在这样的心态下幸福感自然不会存在。
自我认知的偏差是导致民办高校贫困生幸福感缺失的内在原因。民办高校贫困生自我认知的偏差表现为自卑和过度自尊交织,认为贫困是很丢脸的事,怕被同学瞧不起,因此对生活上的困难采取回避态度,很少参加同学聚会,独来独往,宁肯节衣缩食,也不承认自己家贫。不向外界求助,而是独自承担心理和经济压力。“[2]在人际交往上,民办高校贫困生虽然渴望交往,但由于害怕被人嘲笑寒酸,因此没有自信与同学交往。沟通,久而久之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在学习上不思进取,甚至自暴自弃。
学业。就业压力是导致民办高校贫困生幸福感缺失的直接原因。在贫困生看来,改变自身和家庭命运的唯一出路是努力学习,因此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使之长期处于一种紧张压抑的状态。在这种心境下去学习,久而久之必然丧失学习信心导致学业失败。在就业竞争中民办高校贫困生明显处于劣势,他们在学历上没有优势。没有关系可依靠。自身综合素质欠缺,所以民办高校贫困生在面临就业问题时整天忧心忡忡,在这些压力的作用下自然无幸福感可言。
三。民办高校培育贫困生幸福感的路径选择
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进行经济帮扶,而是通过资助工作使贫困生更好地获取知识。掌握生活的技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民办高校要培育贫困生的幸福感,关键在于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精神,帮助其重拾生活的信心,树立昂扬的斗志,勇敢地接受生活的考验。首先要帮助贫困生正确面对困难,树立自立意识。民办高校要针对学生之间贫富差距较大的实际,通过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贫困生认识到贫困不是他们的缺点,不能掩盖他们的优点和能力,要学会看到自己的优势,正视自己的不足,帮助贫困生挖掘自身的潜力,建立自信。
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培育幸福感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民办高校要重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困境。首先,民办高校要根据贫困生心理敏感的特点,充分尊重大学贫困生意愿,注意保护其隐私和自尊,消除贫困生受助时的心理隐患,帮助贫困生解决后顾之忧,使贫困生基本消除单纯因经济原因而导致的心理焦虑。其次,民办高校要在贫困生中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一方面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使贫困生能正确看待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素质拓展。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报告会等帮助贫困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调适技巧。另外,要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以便有针对性地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再次,要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对于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民办高校应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教会他们掌握自我接纳。自我排解。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逐渐走出心理阴影。对于心理问题较严重的贫困生,还需进行及时的特殊的心理治疗。同时,民办高校应注意创建一个关爱环境,给贫困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应有的尊敬和理解,营造平等。团结。互助。互爱的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建立激励助学机制是培育贫困生幸福感的根本方法,能有效激发贫困生争取进步的动力,摆脱受人施舍“的思想影响。首先,民办高校要注重资助工作的顶层设计,构建贫困生物质激励机制。从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长春大学旅游建立了贫困生学费减免与学习及日常行为表现挂钩制度,不仅解决了学费减免对贫困生之间以及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之间存在的公平性问题,而且有效激发了贫困生争取进步的动力,改变了以往免费午餐“式的资助。为了消除辅导员在奖学金。助学金评定过程中暗箱操作的现象,长春大学旅游积极优化励志奖学奖。国家助学金评定方式,即学生申请――学校抽样调查――民主评议――学校审核的方式“,消除了人为的分配不公。其次,民办高校要注重对贫困生进行精神激励。第一,要善于发现贫困生所取得的成绩,发挥表扬的作用,及时进行适当的表扬或予以肯定,增强贫困生进步的动力。第二,要实施教育关怀,引导贫困生积极面对贫困带来的人生磨砺,重拾生活的勇气,树立成才的信心。第三,要发挥好榜样的作用。一方面要进行正面教育,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困难,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念。另一方面要宣传优秀贫困生事迹,注意挖掘贫困生身边的典型,尤其是对其中综合表现突出者。艰苦奋斗者。诚实守信者等进行宣传,用身边的典型来教育贫困生,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斗志,增强贫困生克服困难的信心。长春大学旅游在2015年春季学期开学伊始举办了优秀贫困生事迹报告会,请自立自强典型以亲身体验。奋斗历程来感染。激励其他贫困生,帮助贫困生放下思想包袱。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培育贫困生幸福感的第一要务是采用实践育人的方式,增强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磨炼其坚强的意志,树立逆境成才的信念。首先,民办高校要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有偿“性质的社会资助项目,通过社会服务实现自强。2012年秋季学期长春大学旅游积极拓宽社会资助的主渠道,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了长春欧亚集团的勤工助学项目,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其中,按照项目的要求以带薪实习的方式亲身实践,在工作中了解社会。了解未来从事的行业,体验到经济资助来之不易。其次,民办高校要积极组建以贫困生为主体的社会服务社团组织,为贫困生提供锻炼平台,使贫困生不再感觉力量单薄,而且还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再次,民办高校要组织贫困生群体广泛开展各种勤工助学活动,努力争取为更多的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长春大学旅游积极统筹勤工助学岗位,选拔优秀贫困生到各部门担任助教。助研。助管,激励贫困生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实现技术培养。法制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整个勤工助学活动中去,帮助贫困生实现学习。资助与就业一体化。
总之,民办高校在培育贫困生幸福感的过程中,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态度,正确认识贫困生的特点,使之正确理解幸福的含义,积极快乐地去追求幸福,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逐渐具备感知创造幸福的能力,增强其承受挫折和打击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使之更加顺利地完成学业,促进资助工作科学化水平的真正提高。
民办高校培育贫困生幸福感的策略
民办高校培育贫困生幸福感的策略【3664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7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