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开展大学生慈善文化教育的瓶颈与策略
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慈善意识的强弱决定了公众对慈善事业的认知度。认同度和对慈善事业的参与度,因此,培养公众的慈善意识是发展慈善事业的必经之路。大学生群体是先进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他们有巨大的热情和创造力,他们是一个论文网具有明显优势的特殊群体,是维护。传播和践行慈善文化的最佳群体。高校开展大学生慈善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引导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将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高校开展大学生慈善文化教育的瓶颈
高校是开展大学生慈善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投身慈善的信心和决心。近年来,慈善事业发展呈现良好状态,但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只有了解这些问题的症结,才能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寻找出开展大学生慈善文化教育的最优路径和策略。
1。社会慈善意识弱化的影响
两千多年封建统治形成的具有儒家思维的传统文化,对国民意识状态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传统文化中的巨大误区,不乏弱化慈善意识的内容。如:传统的思想中仁“的思想,要求统治者要施仁政于民,久而久之,多数人认为做慈善,帮助有困难的人是政府的专利,变得越来越漠视慈善事业;传统的血缘文化和孝道文化形成的家族制使很多人认为将财产留下以传给子孙后代,不断地聚敛财富以维护家族利益,扩大家族势力“是他们最大的责任。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父母的传统思想对他们影响很深,影响了高校开展大学生慈善文化教育的效果,严重阻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
2。缺乏对慈善的认知
大部分学生对慈善文化。慈善事业范畴。慈善基础知识。国家慈善政策。慈善的相关法律法规。慈善的相关途径不甚了解或知之甚少,没有良好的认知做基础就不能形成强烈的慈善意识和责任意识。学生一方面认为慈善应由政府或者有钱人来做,认为慈善与自己无关,或离自己很遥远;另一方面对慈善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捐款捐物方面,缺乏志愿服务等现代慈善观念。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慈善教育机制,慈善知识和责任意识的缺失是阻碍大学生参与慈善事业的关键因素。
3。缺乏参与慈善事业的动力
由于慈善机构的不透明性,导致大多数学生热情高。参与性低。由于未能正确端正慈善意识,使得学生参与慈善实践时产生了相互攀比的现象和面子现象。调研结果显示,多数学生担心自己捐钱捐物最终是否真正被需要的人用,有学生曾表示,如果可以,愿意直接资助贫困学生,而不通过任何组织。慈善机构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慈善捐助使用的不透明性使学生们丧失了信心,失去了动力。
4。缺少参与慈善活动的实践机会
高校开展的大学生课外活动多是文体活动。科技创新。专业实习等,有些学生社团或学生会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参与面窄,而且没有和慈善教育相结合。大部分学生没有主动学习慈善知识和参与慈善活动的意识,高校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慈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解和领悟慈善事业的内涵,扩大学生参与面,普及慈善文化。
二。高校开展大学生慈善文化教育的策略
1。大学生慈善文化教育内容
(1)慈善基础知识。培养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前提是他们真正了解慈善。大学生慈善文化是指在学校进行的有关慈善的一切活动与现象的总称。学校通过开展慈善文化教育普及。弘扬与传承慈善文化,分别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次培养和帮助学生树立慈善理念。培养慈善品德。规范学生慈善行为。形成学校慈善文化制度。加强社会责任意识。物质层次主要指学校的基础设施,包括慈善教育课程的内容。安排和达到预期效果所采用的教育工具。制度层次主要指学校对于慈善行为的规章制度和要求,如学生在参与慈善活动时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学生要完成的慈善课程学分数等。精神层次指在学校慈善过程中形成的慈善价值观。践行慈善。营造的慈善气氛,精神慈善层次指引着学生和学校慈善的方向,是慈善的向阳塔。
(2)感恩。感恩简单的说就是知恩图报,是对他人的帮助。恩惠表示感激并欲于回报的一种情怀和行为,或转化为帮助他人的动力。感恩教育是教育者的一种责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有恩必报的情愫。高校近几年相继开设感恩课程,感恩主题班会,组织奖助学金获得者撰写感恩文章。感恩是一种道德素质高尚的一种体现,是提高学生慈善意识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学生将感激之情转化为回报施恩者或学校或社会的实际行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感恩是一种积极的正面肯定行为,意味着受助者对施助者行为的肯定,这种肯定会强化做善事的人的心理,鼓励他们继续伸出援助之手。感恩者的表达问题也是教育的关键,个人慈善活动完全是个人在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驱使下进行的行为,受恩者不能因施恩者不求回报而感到理所当然,二者之间的款物转移背后所蕴含的爱心是无价的,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不能简单地看作所得与付出的交换,而是应该将这种爱心传递,形成爱心链。
(3)爱心。爱是人类最美妙的一种情感,是对他人。对自己和对事物深厚真挚的感情;爱心则是指关爱他人。舍己为人。不求回报的思想感情。慈善文化事业是以爱心为前提和基础的,是爱心使慈善事业取得了不凡的成绩。大学生爱心教育是大学生德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大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有利于普及大学生慈善知识,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慈善事业,实现社会公平,改善德育整体环境,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爱心教育还包括对学生进行尊重与平等意识的培养,现代慈善事业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慈善施舍,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互助互爱。共同进步。受帮助的人也同样有尊严,受帮助的人也同样有优点,在慈善过程中帮助了困难者同时激发其内心的爱心情绪,使其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毫不犹豫的伸出援助之手,才是慈善的最高境界。爱心的传递才是慈善的真谛。(4)志愿者和义工。从爱心的角度来看,志愿者和义工的目标是一致的。志愿者可能会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但义工是纯自愿和义务劳动,无任何经济补偿。高校需教育学生认识到作为普通人参与慈善是一种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学生参与慈善事业主要分为:捐钱捐物。做志愿者和义工。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本身就是消费者并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因此捐钱捐物大学生要量力而行,切勿因为冲动或好面子而做慈善。目前高校大学生慈善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做志愿者和义工,包括雷锋活动月宣传雷锋精神,植树节到社区义务植树,定期到敬老院打扫卫生,到人民公园义务清洁等义务劳动。通过生活中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慈善意识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注意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不仅要有助人为乐的热情,还要掌握必要的服务技巧。尊重受益对象,实践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2。大学生慈善文化教育方式
针对高校开展大学生慈善文化教育的瓶颈,笔者认为高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慈善文化教育:
(1)设置相关课程。在大学中设置相关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慈善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机结合,贴近学生群体,贴近现实生活。在大学生慈善文化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规范慈善意识的培养。第一,高校应利用自身科研优势,成立慈善文化教育研究小组,研究慈善课程设置和慈善教育问题,加强大学生对慈善事业。慈善意识等慈善相关内容的了解和学习;第二,加强硬件建设,加强授课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及教学课件的规范性;第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逐步意识到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和应尽的社会义务;第四,发挥教师在慈善知识教授过程中和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学校和教师应切实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慈善活动的机会。
(2)塑造大学精神,营造校园慈善文化氛围。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在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大学精神是一个学校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将慈善意识融入到大学精神中对于大力传播校园慈善文化和增强大学生的慈善意识至关重要,成为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首先,切实做好慈善文化的校园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学校传媒。网络。报刊。广播等载体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形成良好的校园慈善文化氛围;其次,通过评选十大感动校园“人物等活动来弘扬慈善精神,进而传播慈善文化。普及慈善知识。增强慈善意识。扩大慈善事业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提高大学生群体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再者,表彰在慈善文化传播和在慈善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学生,先进慈善感动人物以身说法“报告,丰富慈善内涵,使校园成为慈善文化和慈善意识养成的健康土壤;最后,学校监督和学生监督,学校在做慈善时,在尊重受益者的前提下,将相关事务进行公开,以增强学生利用大学慈善精神指导慈善行动的信心。
(3)充分利用高校社团开展慈善实践活动。高校社团组织是大学生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理想信念而结合起来的团体,具有自发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大学生自发成立了电气爱心社。材苑爱心社和微尘志愿者协会等具有慈善性质的社团,而且组织了多种慈善活动。社团骨干和会员通过主动策划组织参与这些活动,近一步了解了慈善的内涵,宣传了慈善知识,锻炼了实践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品德。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认真指导社团工作,把握社团发展方向,充分利用社团载体开展大学生慈善文化教育。
(4)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慈善文化教育。当今大学生热衷于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而且网络已经普及,80百分号以上的大学生都有电脑,除了上课时间都可以随时上网,客观条件已基本具备。利用校园网。团总支和团支部微博。QQ群等现代网络手段传播慈善知识和开展慈善公益活动具有便捷性,可以实现公益常态化。各慈善机构也建立了官方网站。论坛和微博等新的慈善通道,高校可以利用新媒体建立自己的慈善通道,引导大学生在网上互动。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宣传力度。浓厚慈善文化氛围,而且可以普及慈善知识,易于组织慈善活动,省时省力。
(5)慈善文化教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且与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紧密结合,包含了当今慈善文化的基本内容。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实践,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帮助大学生树立以团结互助友爱为荣。以冷酷自私无情为耻的价值观,积极主动的参与慈善事业。
三。总结
高校开展慈善文化教育,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教育渠道,积极主动地与社会组织合作,探索慈善文化教育新途径,逐步形成大学生慈善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浅析高校开展大学生慈善文化教育的瓶颈与策略
浅析高校开展大學生慈善文化教育的瓶颈与策略【4368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7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