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校编外用工管理的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16)21-28-2
0引言
当下,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事业单位的改革,高校作为事业单位的特殊类型,其结构编制与管理也坚持事业单位的改革方向。编外用工是新时论文网期高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弥补高校人才不足的重要形式。在事业单位改革的新形势下,编外用工管理也应引起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针对高校编外用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合理的措施予以改进,提高高校编外用工管理的有效性,是目前各大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难点和重点。
1高校编外用工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编外人员指的是具有事业单位正式编制之外的所有需要签订劳动合同的外聘员工。高校的主体人员包括具有正式编制的教职工,也是在编人员,雇用的工勤人员与代课教师则是编外人员。其用工形式主要有聘用合同制度。人事代理制度。劳务派遣制度。目前高校编外用工已实现多元化弹性管理,实现了以财务成本最优化。价值最大化为衡量指标,改变了单一的编制管理模式,有效控制了事业编制和固定编制。逐步增加了流动编制和企业编制,优化了内部人员结构。高校后勤管理,后勤岗位包括保安。保洁。食堂。维护维修。会议服务等,这些岗位实行了服务外包,把用工机制推向市场,探索实施了社会化服务。同时还从花钱养人转变为花钱办事,实现编外用工成本的节约,切实提高了高校服务水平。另外,高校编外用工还结合岗位工作性质,采用了灵活多样的用工方式,比如采用全日制。非全日制。物业管理等方式,逐步实现了高校人力资源高绩效的目标。
2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分析
目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开始在政府简政放权的基础上构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运行新机制,拥有了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明确了高校与政府的关系,界定了高校职能与政府职能。现代化的高校教育治理体系应坚持管。办。评相互分离。相互支持,构建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高校自主办学的模式。目前,社会协作分工以及市场劳动力流动性日益增强,为了适应新的发展趋势,高校应进行多元化。开放性的人事制度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人才需求变得更为多元化,社会分工朝着精细化方面发展。高校人事制度的管理范畴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专业技术。管理。工勤人员的粗略划分,而是要结合不同岗位。不同特点以及不同需求,对各类人员进行精细划分;在面对高端学术人才市场的同时也要面对一般劳动力市场;将市场范围从当地扩展到全国甚至全球。随着岗位的细分以及劳动力流动性的不断增强,高校人事管理需要更加多元化。灵活开放的用人机制,将各类岗位与劳动力市场建立内在联系,逐步形成市场化的人事管理体系。
此外,高校人事管理还要注重薪酬制度的完善,在同等条件下,留住人才的关键就在于薪酬待遇。所以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调整优化分配体制,实施灵活多样化的收入分配形式。在遵循公平。竞争。激励的原则下,积极探索与实践符合教学教育与学术研究规律的年薪制,实行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薪资分配形式,进而有效优化薪酬结构,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制度。另外,还要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并对其进行妥善处理,在利益机制的杠杆作用下,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强化激励,有效调动高校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主观积极性。还要将高校收入分配总体水平与学校完成社会公益目标任务相联系,优化调整薪酬分配体制。
高校的劳动关系逐渐市场化。多元化,从行政化劳动关系转变为市场化劳动关系。编外用工的劳动工资。社会保障利益等在不同的用工制度下呈现出复杂的关系。为了有效应对此形势,高校开始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制度,进行以实行人员聘用制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全面聘用制制度,建立更为灵活的用人机制,优化配置高校的人才资源,以推动高校的健康有序发展。
3提高高校编外用工管理有效性的主要措施
3。1增加相应编制和经费,满足高校发展客观需要
随着教育体制的逐步改革,各大高校以往核定的编制,在招生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已无法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与政府决策部门结合高校的现有规模。层次。发展规划,科学。及时地完善。更新高校人员编制管理事项,增加相应的编制数量。同时,为了满足高校发展的客观需要,还要进行配套的财政拨款改革,促进高等教育事业人事管理体制的完善,进而推动高校的快速发展。此外,高校编制外人员是高校良好发展的内在要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客观面对高校人事管理费用事项,可以考虑设置专门用于高校编外人员管理的资金,或者按照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改革的理念和方式,将以往按人员编制核拨经费转变为以事定费的模式,确立专门用于高校编外用工的费用,支付高校劳务派遣费用等,有效解决高校编外用工经费不足的问题,促进编外用工管理有效性的提升。
3。2转变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编外用工管理的有效性,应及时转变管理理念和用人观念,并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制度,使人们对高校编外用工制度的优势有更深刻的认识,维护编外人员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使编外用工制度得到认可和接受。高校在编职工和编外用工不存在身份的不同和贵贱之分,二者只是管理模式存在差异,应根据事业单位的改革精神和高校的发展需要不断地优化完善高校编外用工管理。建议国家加大对聘用合同。人事代理。劳务派遣等编外用工的配套制度的建设,平等对待编外人员的档案管理。社保办理。职称评审。资格考级。技能鉴定等工作,并予以政策支持,提高高校编外用工形式的规范性。此外,高校还可以根据编外人员不同的岗位和工作内容建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逐步缩小在编职工与编外用工之间的薪酬差别,进而实现同岗同酬。以岗定酬的最终管理目标,为编外用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增强编外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及归属感,有效提升他们的工作热情和主观积极性,激励他们与学校共同成长与发展,从而强化高校编外用工管理的有效性。
3。3规范编外用工要求,完善职工管理制度
编外人员是高校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逐步成为劳动力资源的主体之一。高校应优化配置编外用工资源,逐步剥离不属于自己的职责,集中资源做大做强主业,发挥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充分发挥市场在编外用工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以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为目标,按照事企分开。管办分离。主体多元的原则,理顺高校编外用工管理制度,构建编外用工保障大系统,完善公益性投入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编外用工运行机制,为高校提供坚实办学保障。高校对编外用工人员的管理应依法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制定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机制,明确编外用工的权利和义务,同时编外用工也应享有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资管理。工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他劳动管理规定等方面权益,提高编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学校稳定和谐地发展。
4结语
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校编外用工管理面临着新的形势,高校应配合有关主管部门增加相应编制和经费,满足高校发展客观需要,转变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规范编外用工要求,完善职工管理制度,创新高校用工管理模式,实现多元化弹性管理,以切实提高高校编外用工管理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高校编外用工管理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高校编外用工管理的洧效性【2998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8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