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职业倦怠是由美国学者H。J。Freudenberger在1974年首次提出,用来描述供职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1]。职业倦怠这一概念所指的并不是单独的个人压力问题,而是个体与工作情境的互动问题。高校论文网教务工作者因其繁杂的工作内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个人价值的难以体现,职业倦怠现象日益凸显[2]。
1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1。1情绪耗竭
情绪耗竭主要是指人在职业中个人情感过度消耗的状态,从而不能继续保持职业工作热情,进而将自身的情绪完全置入一种极度疲劳的高压状态[3]。某些高校教师由于出现了此种状况,在工作中表现出暴躁易怒。缺乏容忍能力。丧失工作活力与热情的问题。比如,教师在清晨一旦想到要工作,就会变得无精打采,不断地唉声叹气,而且对于一整天的工作也是一直处于消极应付的状态,下班之后会觉得自己疲惫异常。极为烦躁,从而导致生理及心理疾病的出现,最终影响到生活态度,整个人陷入一种亚健康状态。
1。2个性化缺失
主要表现为职业人员在丧失了工作热情之后往往会用一种否定。冷淡。疏远的消极态度对待其所面向的人员,从而使得自身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热度不断降低[4]。教师会采取一种个人防御性的态度将自己与群体隔离开来,成为一种独立的个体,不再对学生持有必要的爱心。同情心以及耐心,从以往对待学生的积极。热情。温和态度转变为消极。冷淡。急躁。而在与其他同事进行交往时,也往往会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并且将自己置身于独立空间,对自己的工作大发牢骚,并且明显地抗拒集体活动。
1。3成就感降低
表现为相关的职业人员认为自己缺乏工作胜任能力,而且在工作中无法获得必要的成就感,从而在工作中偏离了对于自身工作价值及意义的正确定位[5]。从成就感降低方面来讲,教师对于其所承担的教育工作往往会感觉到没有价值和意义,简单地将此工作定位为一种琐碎。繁杂而且单调。乏味的工作,认为其自身在此项工作中不会有任何光明的前途,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意志极其低沉,采用刻板。寡味。陈旧的教学方式来教授课程,而且非常不愿意承担任何的额外教育工作。
2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在繁杂的社会环境中,高校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体而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形成主要是由以下两大因素导致的:第一是外部因素主要包括,高校教师的工作和社会环境因素;第二是内部因素,高校教师的个体人格特征因素。
2。1外部因素
环境能够影响人,高校教师所处的工作环境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关键因素。应激资源理论认为,当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因素对个体要求较长时间地超过了个体的有效应对资源时,在这样的状态下,个体就会对自己所从事的岗位或职业发生倦怠感[6]。工作环境因素构成十分复杂,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个体所处工作角色的冲突。个体的工作量。个体对工作的应对能力。激励因素。社会对职业的认可度以及组织和管理变革等。著名学者Mazur和Lynch在其研究中指出,个体超负荷的工作是导致个体发生情绪疲劳的关键因素[7]。教师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工作对象是富有主观思维能力的学生,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点具有较强的差异性,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想对其发生作用则存在很大难度。
现代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作用下其内心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各种消极问题教师都要进行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健康地成长,因此,教师就必须要不断降低自己对工作的愿望,从而保持自身心理的平衡。教师的这种心理状态持续时间越长,就越容易导致职业倦怠。美国教育协会一次关于教师职业倦怠民意调查指出:所调查的314名教师认为纪律能够帮助他们提升教学效率,而导致其出现倦怠和压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管教学生方面[8]。
当今学生面对的社会大环境因素十分复杂,其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难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效率低下,而教师在这一方面所做的工作要远比其他工作困难的多,也是导致教师情绪疲劳的关键因素。
此外,社会因素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方面。教师承担着社会人才培养的重任,社会对教师具有极强的期望值,在工作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因此,教师需要同时扮演多重角色,这给教师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往往会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长期以往变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然而,教师付出的大量辛劳有时并不会受到社会的肯定,社会中对教师的不尊重现象十分常见,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等并不高,这与他们工作负荷形成了极大地反差,这些都严重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从而很容易让教师产生职业倦怠[9]。
2。2内部因素
教师的个体内部因素也是导致教师出现倦怠的重要因素。个体因素主要由人口学变量和人格特征构成。其中人口学变量主要包括教师的年龄。性别。家庭以及个体的受教育情况等;个体的人格特征主要包括个体的低自尊。外控型。A型性格等。徐富明。朱从书。黄文锋等著名学者在其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中指出: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个体的自尊和教师职业倦怠形成具有很大的关系,拥有高自尊的教师能够对职业倦怠缓解具有较强的能力,而教师的控制点和教师的职业倦怠呈现出十分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教师的外控型明显其职业倦怠也就明显,反之则可以具有较强的职业倦怠缓解能力。
此外,通过研究发现,A型人格特征和外控型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概率较高,一般情况下,A型人格特征的教师多表现出紧张。容易焦虑。抗挫能力差等情况;而外控型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逆来顺受[10]。
3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对策
高校教师素质是高校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支撑,而当今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以及成为了阻碍现阶段高等教育整体改革进程的重要因素。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十分复杂,因此,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也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社会各界给予多方面的关怀和支持,从多方面着手帮助高校教师预防和走出职业倦怠的困境。
首先,要明确教师的价值,充分尊重教师。
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肯定高校教师的价值,尊重高校教师人才,对教师的劳动价值给予充分地肯定,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刺激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提升高校教师工作的效率,更好地挖掘出教师的潜力,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和缓解高校教师对职业的倦怠感,提升高校教师的应挫能力。此外,要培养高校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全面落实终身教育政策,通过各种手段激发高校教师学习的欲望,不断提升教师的从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增强国际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采用科学的激励机制,提升高校教师的收入。当前,高校教师的收入不均衡问题十分严重,部分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远远低于高校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不均衡的收入分配严重制约了高校教师个人价值的发挥,打消了部分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因此,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校教师分配问题的重视,积极推行高校教师岗位绩效工资机制,建立健全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不断加大对高校教师优秀人才的政策倾斜度,从而更好地挖掘高校教师的潜力,更好地为高等教育事业服务。
二是要进一步优化高校管理模式,创造和谐的高校校园环境。
在高校管理的过程中要始终围绕民主这一中心点,实现管理的民主化,不断推进高等学校行政和学术权力的整合。不断强化高等教育学校的民主管理,教育政策和教育立法上要充分体现出民主性和社会参与性。通过构建科学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刺激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热情。全面推行教师定期聘任制。通过成立高校相关专业的教授委员会,强化对高校教师应聘审查和业绩考核等工作。此外,还要全面关注高校教师的负向发展问题,科学构建高效教师激励机制,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和措施来进一步强化对高校教师的管理。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设立专门的高校教师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帮助高校教师缓解心理压力,提升高校教师的心理应挫能力。
三是要帮助高校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通过不断地学习提升高校教师对压力的应对能力,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以强大的实力主动地争取社会的支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升高校教师自我压力调节的能力,从而实现预防和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立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等,为高校教师提供学术交流和人际交往的平台,进一步扩展高校教师的社会交往度,进一步增强高校教师对自我的认识能力和调节能力。
4结束语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教师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在适应改革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国家高级人才的重任,其产生的职业倦怠问题已给教师个体。教育事业,乃至社会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因此,研究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教育发展迫不及待的研究课题之一。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高校教師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對策分析【3585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8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