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博物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G2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8-0158-03
一。大学与高校博物馆
博物馆源自大学,据考证世界上第一所博物馆诞生于公元前283年埃及的亚历山大博物院,这所大学博物馆是论文网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高校博物馆立足大学,不仅构成了大学的文化景观,为大学学术氛围添光彩,而且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1]。可以说崇尚理性与知识的大学精神曾经深深孕育并滋养了博物馆,不过当博物馆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重要单位独立后仍然与高校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德国哲学家卡尔?贾斯帕斯在他的大学理念一书中提出:真正的大学由三方面构成,包括学术性教学。科学与学术性研究以及创造性的文化生活建构[2]。而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为收藏。科研与教育,与大学的基本功能颇多重合。而教育。科研与文化构建也是高校博物馆身居大学的价值所在。
高校博物馆的教育价值一直颇受重视,2012年5月,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在上海交大成立,并提出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的概念,而在其素质教育[3]。通识教育。创新教育等方面高校博物馆的出现频率也在提高。现在推行的所谓素质教育一般包括德智体美劳的诸方面发展,具体即是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艺术美育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博物馆的推动作用体现在通过馆藏。展览。环境来形成优质的文化环境。学习氛围并传递相应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视野与知识水平。另外,高校博物馆通过志愿者活动以及教育实践平台的搭建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与此同时,高校博物馆往往会与学校其他文化活动进行联动开战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科研方面,高校博物馆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镇,其有关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一手实际资料因其保护的完善性和相对的完整性一直是学术研究的宝库。而且,高校是人才密集地,大量的研究人才与优质的研究内容结合构建了理想的研究环境。如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设有29个研究科室,研究人员多在高校任教,研究力量雄厚,成果丰硕[4]。
在文化构建方面,高校博物馆一方面通过对本校相关研究的成果收藏展示,以及周边的人。事。物的留存,能够建构高校本身的历史,进而促进观看者认同感的形成。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文化机构,其本身充满历史感或现代感的展览,通过人文知识以及科教知识的普及推动着高校文化的建构与发展。
二。高校博物馆的现状
高校博物馆至今有百年历史,1905年张謇在南通创立的南通师范学校及南通博物苑,这标志着中国高校博物馆以及中国博物馆进入了初创时期[5]。不过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高校博物馆的真正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后,即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如今的多数高校博物馆都是这期间建立起来。有学者指出,高校博物馆有着专业性强,深而不博;相对封闭,利用率低;资源丰富,潜力巨大的特点[6]。就现状而言,高校博物馆目前总体上发展水平低。规模小,推广不力,科研。教育作用发挥有限。
数量少,发展潜力大。目前有200多所高校博物馆,相比2198所高等院校[7](截止2013年6月,不含独立)的规模其比例并不高。事实上,欧美一流学校普遍有3~4所博物馆,英国大学博物馆联盟资料显示,其注册高校占比为55百分号[8],美国博协1988年的统计表明,有524所高校拥有800余所博物馆,相比国外单从数量上就已经有不小差距。另外仅10百分号的高校(多是排名靠前的名校)拥有博物馆的现实也表明高校博物馆上升空间还很大。
展品丰富,专业性强。高校博物馆的藏品数量非常丰富,而且质量也很高,不仅有藏品突破10件者,更不乏世界级的珍贵文物[9]。另外,高校博物馆少有综合性大馆,多为专业性的博物馆,例如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南大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上海交大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哈工大航天馆等,单从名字就可看出其展品的具体类别。
相对封闭,参观率。知悉度低。高校博物馆的现实是:根据上海市科教党委的调查,上海高校博物馆的学生知晓度仅为50百分号左右,甚至部分高校博物馆不到30百分号;北京地区的调查表明,学生的知悉度为57。3百分号[10];广州地区的高校学生知悉度为34。1百分号[11]。另据,北京晚报名为高校博物馆利用率不足两成,最多一年关门10个月“的报道,北京高校博物馆中参观人数最多的是北航的北京航空馆,每年约5万人次,最少仅千人左右[12]。
局部突破,社会认可逐步积聚。部分高校博物馆发展也取得不错成绩,在科研教育及社会文化功能建设上作用很突出,而且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认可,例如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被评为4A级国家旅游景点,大连大学博物馆是3A级景点。
总之,中国高校博物馆身处高墙之内,又受制于高校。政府的双重管理,仅从现象描述上不足以说明问题,要想真正改变现状需要改变的归根结底是体制改革。不过当今时代,数字化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带给了高校博物馆新的机遇,而且从技术主义角度而言,高校博物馆的发展首先要做的是顺势发展。
三。机遇:政策及社交媒体
从制度上来说,高校博物馆身受重重限制,突破相当困难,但是客观社会变化带来的媒介环境的改变却以一种技术主义的方式裹挟着高校博物馆不断向前推动。虽然这种变革以及新技术的强调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但是笔者认为制度变革本就遥遥无期,如果没有新媒体带来的变革,高校博物馆的突破之路真是相当渺茫了。而正是由于新媒体时代的推动,一方面是政府。高校政策优势,推动高校的数字化建设;另一方面则是博物馆自身自发的走上新媒体的自我推广之路,而这无疑是高校博物馆最大的机遇。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目前还处在概念化过程中,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学术的争论与发展是一个变动不居的过程,另一方面则是层出不穷的新媒体不断改变着这一概念自身。博物馆概念下的新媒体主要着眼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软件应用开发。展厅新技术应用。社交媒体平台四个方面。
首先,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博物馆的数字化应用可以故宫博物馆为例说明,故宫的数字化包括数字信息的采集存储传播。藏品展览的数字化信息服务。网络服务以及专题媒体创作四方面[13]。网络化方面则包括建设互联网主页,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任何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访问的效果。
数字化。网络化的机遇表现在政府支持方面,虽然这种支持力度与广度都有待加强,但是政策的推动作用是直接而明显的。早在2001年国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项目便首批2000万人民币资助了18所有特色的大学博物馆进行数字化建设,内容包括视频。音频。高精度三维模型的数字化转变,实现超过10万件数字藏品共享并在中国教育科研网发布。2007年,大学数字博物馆二期建设工程“又增加11个高校博物馆参与建设,大大推进了部分高校博物馆的数字化进程。网络化方面,其机遇主要是中国庞大的网民以及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生活习惯,目前网民有5。91亿(CNNIC第32次报告),通过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已经是网民的惯常行为,加入互联网的确是靠近走出深闺“的必要一步。
不过数字化网络化并非简单的资料数据化以及网站建设,如今的虚拟博物馆。互动博物馆都已经成为现实,甚至有关网络博物馆的游戏甚至都已产生(例如2008年上线的超越时空的紫禁城“就以网游的形式允许用户以一名虚拟的角色自由遨游紫禁城)。高校博物馆仍需在政策支持外加大投入与开发。
第二,软件应用开发。软件开发及其维护需要相对较强的技术力量支撑,高校博物馆通过自身支撑一套技术团队并不现实。不过,购买相应的软件来推动博物馆的发展无疑是明智的。在实际操作方面比较可行的方式一是开发有关展览和藏品的游戏;二是直接开发有关博物馆藏品和特色的应用。现在的软件开发更多移动智能终端,即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方面。例如国外很多博物馆已经开发出属于自己的APP,如美国非裔美国人博物馆就在实体馆开张之前便开发了一款APP,让用户提前感受其魅力;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配合秦俑展“开发的APP起到了极大的宣传作用[14]。不过,软件与APP的开发虽然相对容易,但是推广与使用不易。
第三,展厅新技术应用。博物馆新技术的应用最直观的感受也许就是声光电以及各种技术的融合带来的体验提升,当然其作用便在于增强现实“,比较突出的案例便是上海世博会中动态清明上河图的光影流动了。增强现实技术能够使不可见的信息可见,使可见的信息更加直观易懂。而且越来越多的强调互动与体验的技术的使用使参观博物馆变得更有趣,信息的获取也更加深刻而容易。不过这一技术的应用往往意味着昂贵的采购和安装费用,目前高校博物馆最切合实际的是利用好既有设备,扬长避短,通过系统高效的策划与展出方式方便参观者观看即可,新技术的应用可逐步推进。另外,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对于高校博物馆来说额外的好处就是使得以往较高价格的设备和技术变得越来越被接受,而这对高校博物馆的采用上无疑是一种机会。
第四,社交媒体平台的使用。以上三点虽然能够极大的受惠高校博物馆,但是新媒体时代最有利于高校博物馆走出深闺“的无疑是层出不穷的社交媒体了。国内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优酷。土豆。人人网等,注册传播账号零成本,基本的运营维护也简单易行,而且迅速的链接自身粉丝,并能够通过与官方网站。多媒体数字资料以及其他互联网站的关联在信息传播与接收上实现质的飞跃。新媒体的核心就在于其交互性,点对点的传播,以往高校博物馆囿于重重限制在本校都乏人问津,如今社交媒体可以说将高校博物馆迅速的放到了用户中间,对于博物馆的知悉度和参与度带来的提升是显著的。
总之,高校博物馆在数字化网络化方面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而且基本层面上的数字化与网络化是必要的。另外,社交媒体平台利用方面较为可行,投入不大而且便于维护经营,可最快的与师生联动。不过这些便利之外,高校博物馆如何充分解放自身充分利用新媒体则有着诸多挑战。
四。挑战:软件。硬件突破
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将文物资料数码化。注册微博微信。发布展览预告并与受众互动等。虽然在现实意义上起运作也无非如此,但是深层意义上的思维与管理方式的变革却是高校博物馆需要面对的。事实上,高校博物馆的发展背靠学校。政府支持,没有市场机制作用,生存压力并不大,而且即便高校博物馆不做任何改变,多年以后也会因为自身的陈旧成为新的看点。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全球化时代,按照创新扩散理论,先进文化。先进技术是会逐步扩散至落后地区从而逐步缩小差距,可以说置身其中的高校博物馆的发展是身不由己的,这是新媒体时代带给高校博物馆的机会,更是在软件和硬件方面提出了挑战。
首先,软件方面:管理模式和运作理念亟需转变。新媒体。互联网时代的文化都在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并积极满足其便利和需求。如今以人为本早已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营理念。传统甚至现在的很多高校博物馆仍然坚持着以物“为本的思路,展品数量和质量。展览的规划设计往往一成不变,观众参观完一次就再也没有二次参观的欲望。而乏人问津的现状又导致了高校博物馆缺乏改进动力,仅仅靠着有关部门有限的拨款勉力生存。在这种恶性循环下,高校博物馆很多情况下成了名校作为机构健全的高大上“标志。而如果一个博物馆不能吸引应有的观众来观看,最大的作用是作仓库的话,其现代性价值是难以表现的。
在管理经营上,虽然新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给了高校博物馆很好的传播渠道,而且高校博物馆由于丰富的展品资料可以有效传播干货“,但是对于机构来说,经营新媒体并不是简单的发发微博,经常性互动,而是要学会对资源的整合以及连同。例如这种整合可以是与学校官方社交媒体的连接。与学生的连接以及与其他社交性互联网的连接,如大众点评网的吃喝玩乐的连接就能带来极大的提升。其次,硬件方面:人才。技术及资金的挑战。硬件配置关乎高校博物馆的基本发展,但从实际看来高校博物馆的人。财。技术都有缺陷。人才方面,首先以馆长为例,国内高校博物馆的馆长一般多是兼职,考虑到其本身的地位和荣耀,这种兼职本身能给高校博物馆带来很多社会资源,但是问题的另一面是所谓馆长的分身乏术以及领导缺位。沟通成本太高带来的对博物馆发展的负面效应。另外,在基层管理方面,高校博物馆缺人特别是缺专业人才的状况也要改变,仅靠为数不多的学校行政人员调拨以及学生志愿者的培训上岗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资金问题,目前高校博物馆发展的一大掣肘便在于此,高校博物馆并非盈利机构,运作仅靠学校的有限拨款。就目前来看,财力严重制约着博物馆展览规模档次。展厅技术呈现以及新资料的扩充。目前看来扩大财源无非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加强社会沟通获得捐助,不过正如宋向光所言,当务之急是要挂靠一个能引领行业发展的政府部门。可以说资金问题若能解决,高校博物馆的技术以及人才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总之,新媒体的发展无形中正在以一种技术主义发展方式促进着进入者的合同进化,而且新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国外高校博物馆的发展状况似乎为高校博物馆的发展亮出了底牌,软硬件的挑战实则是需要突破的机遇。但是正如前文所述,高校博物馆因为身受高校与政府的二元管理以及体制内的政策限制,其后续发展在技术之外的政策改革(主要是逐步建立社会化。现代化的高校博物馆)也必须不断地推进。
五。结语
高校博物馆的发展目前看来呈现着向上的趋势,随着经济力量的增强以及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深化交往,高校博物馆在中外的对比中也会得到应有的重视,并获得相应的发展。不过新时代的博物馆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将学生以及社会人员吸收到馆里参观。无论是线下的实际展览的独具匠心,还是线上的积极宣传互动,其目的都在于此,因为观众是博物馆意义的前提。高校博物馆即便仍然面临着少有人知的局面,但是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机会与改变是显著的,特别是在数字化网络化。增强现实应用。软件开发以及社交媒体的交互方面,但是高校博物馆由于积习及政策原因也面临着管理模式。经营理念。以及人才。技术和资金问题的挑战。目前看来相比国外高校博物馆,高校博物馆由于起点较低,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后的效果会有积极改变。同时挑战也存在,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已经明摆眼前,而要克服困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媒体时代高校博物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时代高校博物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5587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9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