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校个性化关怀少数民族学生的路径探索
少数民族学生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对象。新疆高校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怀与教育。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心教育应该有针对性的开展。
一。个性化关怀的理论基础
1。关于人的需要理论
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文网论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性的根本理论依据。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在说明人类发展潜在的唯物历史观中较为完整的阐述了这一学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了满足需要的巩固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这段话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个体不能单独完成全部需要,需要通过集群的力量,便结成了社会关系;另一方面,需要并非单方面的,独立的,而是多层次的,多角度的,需要是能够分为多个有序的层次的。这一理论对于在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开展个性化关怀具有根本指导意义,我们要求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满足教育主体的多层次的多样需要,实现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著述人的动机理论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从宏观上将人的需要视为一个有机系统,系统内部有其独特的组织结构,并且这一结构是按照由低到高的螺旋上升体系,人类就是通过这一规律来使自己的需求得以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个性化的学生关怀提供了理论指导,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性研究的理论基点之一。首先,它为我们树立了对少数民族学生关怀的起点和切入点,在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关怀教育时要了解学生的内心真实想法,掌握他的实际需求,做到有主有次,真正解决少数民族学生最迫切的需求,实现不同对象的区别化教育关怀。
3。因材施教“理念
教育主。客体的沟通协调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的主体性依赖“,只有教育者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和方式将教育内容外在作用于教育客体,教育对象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所受教育内容内化于自身思想体系,才能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这一要求的实现的关键则在于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理念源于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虽历经时代久远,却依然为中华文化所运载,所传承,由此可见其内在力量的强大与充分的科学合理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承认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并以之作为立足点,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实施具有差异性的教育内容。方法。途径和目标等一系列的个性化教育过程。“学生个体之间的客观差异与其独特主观体验要求了对学生的教育关怀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否则会偏离教育对象实际,甚至出现南辕北辙“的不良效果。另一方面,当今社会的思想动态。个人需求日益多样化,单一的教育目标已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学生的客观要求,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才能不断满足学生的真实需要,实现关怀的有效性。新疆高校在个性化关怀少数民族学生的时候应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分层,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关怀方法,大力拓展不同的关怀平台和载体。
二。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组成现状和思想特点
1。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组成现状
新疆医科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人数比内地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多。少数民族学生多来自于自治区区域内,学生民族成分包括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在内的4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心理状态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2。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特点
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特之处:从生源上来看,主要是以本地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从民族上来看,主要是以维吾尔族学生为主。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较为活跃,纪律意识相对较差,掌握熟悉他们的思想状态可以使学工干部更好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关怀。新疆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数来自偏远贫困地区。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的限制,学生多不善于用普通话交流,遇到熟人的交流方式以维语为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速度较慢,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
三。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个性化关怀的路径选择
在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新疆医科大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针对不同民族的学生尽量协调分配相应民族的学生工作干部,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尝试设立了辅导员与学生的定期座谈。深入宿舍了解学生的状态等。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根据民族学生的特点,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个人情感等,从朋辈体系的形式,真正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积极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上,将学生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作为理论指导,从学习。生活。资助。心理和就业等各个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学业导师制度
新疆医科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自自治区的各个地方,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自于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贫困边远地区。与汉族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学生基础知识仍然处于显著劣势,文化课学习效果仍有很大的差距。在课堂的讲授中,任课教师需要全面考虑全班的情况,无法有针对性地照顾到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依托课堂外的时间进行调整。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建立学业导师制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学业导师主要由高年级的学长来担任,这样的设置可以消除学生之间的隔阂,有助于提高支持和辅导的力度。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从学校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中选拔专门的人才,指导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学习。在学业导师的选择上,学生学业导师以学习成绩和相同民族或相同家乡作为主要考虑对象,而教师导师则以青年教师骨干中的了解少数民族生活习俗和基本特点作为主要考虑的要素。通过在选拔时把好第一道关,在心灵上拉近少数民族学生和学业导师之间的距离,从而保证在课堂之外的辅导中,能达到更好的辅导效果,改变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上听不懂。跟不上。不想听的不良现状。2。资助工作细致化
资助工作历来是新疆医科大学在少数民族学生工作方面的重点,也是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帮扶的重要渠道。家庭经济水平的高低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状态影响很大。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往往会受到影响。一些学生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逃课去校外进行兼职,将全部精力放在了赚钱上,导致学业成绩一落千丈,最严重的学生由于挂科门数太多最终不得不退学。
新疆医科大学在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工作开展方面,坚持做好基础信息系统建设。每年开学新生报道之时,就组织做好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的了解与登记。通过学生工作干部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单独交谈,查阅学生个人档案,与学生家长进行电话沟通交流,全面深入的掌握每一个少数民族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在全面收集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了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基本档案,详细记录少数民族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为资助工作更有针对性的展开提供了基础数据。在奖学金的发放方面,坚持以综合测评为导向,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努力学习,在校内宣传少数民族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在助学金的发放上,坚持定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原则,做好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学生之间的合理资助。另外,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不仅进行经济上的资助,更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心理上的关注与辅导。
3。走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心里,做好心理辅导
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由于离开了从小到大一直生活的故乡,在新的环境容易出现不适应。由于宿舍同学家庭情况。各自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一些学生容易出现不适应,将自己与其他学生隔绝起来,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新疆医科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自自治区各个地方,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偏远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这部分学生来到学校之后,对于新的学习生活适应起来比较慢。对于城市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等不太适应,容易出现自卑。自闭等现象。通过入校的新生心理健康大普查,学生工作干部可以全面掌握新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基本状况,对于测试中发现的存在问题的学生,安排专职的心理健康老师和他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进行引导。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出现的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本着早发现。早干预。多关注的原则,开展专项的心理健康教育。新疆医科大学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生活积极进行关注,每逢少数民族的节日时,安排他们进行庆祝活动。定期与随机的组织一些小型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和团体心理活动。
4。拓展就业渠道,帮助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就业
就业是学生大学阶段的最后一道关口,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关口。就业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今后的个人发展。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文化基础相对较弱,语言沟通能力相对较差,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难题。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在求职方面的特点,新疆医科大学通过为每位少数民族学生制定求职规划方案,为每位少数民族学生设立求职导师,开设求职技巧课程,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的顺利就业。针对每位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个人职业能力测评,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求职方案。加强对学生求职方面的专项支持与补贴,将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主动推荐到一些大型企事业单位。通过个性化求职方案的制定,多种手段的推荐与支持,保证少数民族学生的良好就业。
新疆高校个性化关怀少数民族学生的路径探索
新疆高校个性化關怀少数民族學生的路径探索【3775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39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