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有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250-02
数感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熟悉素养,以明确数的概念与进行有效计算等数学活动为基础,将数学知识和现实问题构建关联的桥梁,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应论文网用意识。在小学教育活动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数学教师应着重培养他们的数感,引导其联系实际生活现象,主动运用数学知识与教学信息,促使小学生逐步发展并形成数感。
1。紧密联系生活建立数感
数学知识源自生活,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更加密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不仅可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激发其学习欲望,还可引发其生活经验,增强对数的本质与意义的理解。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数感,应结合他们的现实生活背景,从他们较为熟悉的生活情境,或固有的知识经验着手,充分挖掘其身边的数学资源,努力联系生活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比如,在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时,教师可展示一幅情境图,让学生数出图片中苹果的数量,为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培养数感,教师应引领他们联系实际生活,数一数班内前三排有多少学生?有多少课桌和多少凳子,或者是统计一下自己一共有多少个作业本加课本,初步感知“11~20“内各个数字表示的具体数量,在脑海中大致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师让学生将“11~20“个数与自己身边的实物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对数产生一定的亲切感,从而促进数感的建立。而且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尝试感知与萌生数感。
2。相互交流表达形成数感
小学生对数的认识与理解有着差异性思维模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营造问题情境,使其在分析过程中进行相互交流和表达,从而形成数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在认数过程中相互借鉴和建立,在对数表达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个人对数的认识,并体会数的大小,进而促使他们形成数感。不过,教师需注重问题不能拓展小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范围。
例如,在长度单位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之后,教师可在课堂上直接设计问题:指着自己的手腕说:同学们,你们感觉一下我的手腕有多粗?大概是多少厘米?有的学生往往会采用通俗的目测估量法,说到有20厘米,有的则说15厘米。10厘米等等。个别学生会想到使用卷尺进行直接测量的放,可以发现教师手腕为18厘米粗。此时,教师可让这位学生说出自己对同学们的猜测和实际测量数据之间的关系,并发表个人感受,当他们在进行交流表达时可以发现:原来老师的手腕有18厘米粗,通过比较预测自己的手腕有多粗,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数感。
3。参加实践活动发展数感
数感的发展形成需要以大量的实践活动为前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营造大量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真正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方法和思想。小学数学教师需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增强认知,而且在这样的动态活动中,不仅可满足小学生好表现。好动。好奇的心理,还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其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认知,从而建立和发展数感。
比如,在进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时,教师准备好不少于20根的小棒,先让学生相互交流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组织他们进行实践操作活动,利用生活情境设计例题:麦当劳新推出一款儿童套餐汉堡(9元)+冰淇淋(5元),买这款套餐需要多钱?学生能够很快列出计算式:9+5=14。然后,教师设计问题:9加5到底是不是等于14呢?请同学们帮忙计算,可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小棒进行操作,可以发现9+5=14的原理是:把5分成1和4,先9加1等于10,再10加4得14。如此,通过让小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经历“动手操作-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悟数感,掌握计算方法。
4。总结
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教师需给予高度重视,认识到教学意义和价值。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紧密结合教材,多想办法。多思考,引导学生不断感悟。体会和积累数感,树立数感意识。
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有效教学模式
培养小學生数感的洧效教學模式【1663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53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