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童话作品的选编现状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46-02
儿童文学语言生动形象。优美流畅,符合儿童心理发展。审美接受与阅读兴趣,当前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童话以其丰富论文网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特色成功地塑造了无数个经典形象,成为儿童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体裁。
一。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童话作品的现状分析
教材是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媒介,在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童话作品的年段分布。类型和主题童话以及改编情况进行统计,尝试揣摩编者的编写意图。
(一)童话作品的年段分布情况
全套教科书中,童话课文共有46篇,仅在低年级就有36篇。但随着年级增高,数量逐渐减少,中年级有9篇,到了高年级,仅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入选六年级下册教材中。这可看出教材编写者对低年级学生的童话阅读更加关注。
(二)不同类型童话作品的比例情况
表1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不同类型童话作品统计
1。中国童话多,外国童话少
在全套教科书中,童话课文总共46篇,中国童话作品居多,外国童话仅有7篇。这就看出教材编写者在选编童话时是比较重视童话的实用性和知识性的教育。
2。现代童话多,传统童话少
从上表看出,教科书中现代童话课文比传统童话课文多得多。现代童话在内容上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呈现出更为多样的艺术形式和更为丰厚的思想内涵。也就是说,比起传统童话的单一主题,教材更加重视童话的时代精神及其丰富内涵对于儿童的影响。
3。拟人体童话多,超人体。常人体童话少
根据人物形象类型不同,童话可分为常人体。超人体。拟人体三类。从表1可知,教材中拟人体童话占大多数,超人体次之,常人体最少。从中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希望课文可以更加贴近儿童心灵的观念,但是对儿童想象力培养的力度不大,对儿童从现实过渡到幻想的铺垫程度较低。
(三)不同主题童话作品的比例情况
表2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不同主题童话作品统计
由上表可知,教科书中以人与自我为主题的童话居多,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的次之,而以人与社会为主题的童话仅有一篇。这说明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个性的发展,希望通过童话告诉学生做人的道理。而且对于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领悟大自然的规律也颇为重视。但在学生如何融入社会,与人相处的教育上,童话还没发挥出作用来。
二。对选文改编的分析
(一)童话作品的改编情况分析
在46篇入选童话中,有24篇都是经过改编后才进入教科书的。由于童话作品进入教材之前已经改编过的情况占大多数,所以笔者找来童话的原作与课文对比阅读,发现童话作品在教科书中的呈现方式存在不少问题。下面主要以雪孩子为例,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童话作品的改编情况。
1。骤减篇幅,丢失文学特质
为了在篇幅长度上更符合小学生的阅读水平,编写者一般都会对长篇童话删减篇幅。如雪孩子的原作有六千多字,分三部分展开故事,故事情节有铺垫。发展和高潮,过渡自然,并一步一步地塑造出雪孩子善良可爱。舍己为人的形象。改写之后的课文剩下197个字,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极为浓缩的故事梗概,原文里许多情节都被删掉了。这样仅仅给出简单的故事框架的改编,把具体的细节都删减了,或许更有利于孩子们理解,但实际上却使内涵丰富的原作丧失了大量文学特质。
2。情节单一,忽视情感体验
雪孩子的原作本是逐渐塑造出雪孩子善良可爱。舍己为人的形象,但课文却少了原作第一部分中有趣的生活场景,也没了第二部分对雪孩子形象的铺垫。雪孩子善良无私的形象正是来自于它对朋友的热心无私,这个故事的感人之处也正是雪孩子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单一的情节未免会使雪孩子在后面奋不顾身救小兔的时候显得突兀。这样削枝减叶的做法使这个感人的故事变得一点也不触动人心,很难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3。语言直白,缺乏感染力
童话作品的改编还体现在作品的描写性语言的删改中。雪孩子原文中在描写雪的厚度时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描写得具体细致,使读者的脑海马上就出现一幅冬日积雪的画面。但改编后的课文,只用了几个表示位置的词来表达四周都是雪,未免显得太苍白无力,毫无想象空间。童话作品中的描写性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铺垫故事情景。烘托情节诗意的重要手段,而通过改编把这些描写性语言都删减了,便直接造成了人物形象性不足和诗意的缺失。
(二)编者改编童话的误区
1。低估儿童的审美能力
儿童与成人相比,缺少的只是知识和经验,但他们却执有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这些正是文学艺术的精髓。“[1]儿童并不是没有审美能力的群体,从他们开始会表达喜欢“和不喜欢“的情感时,就已经具备了浅层的审美能力。然而编者对童话删繁就简,形成梗概性的课文不仅低估了儿童在文学审美方面的能力,甚至是扼杀了儿童的审美能力。
2。压抑儿童的天性发展
天性,即先天的本性。从改编情况来看,简化内容。删减情节等现象都在某种程度上与孩子们的天性相背离,因为被简化。被删减的都是贴近儿童的文学特质,都是可以引起儿童思考,唤醒儿童心灵的成分。能够在孩子们心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只有那些尊重儿童的,触动儿童心灵的,浸透温情世界的作品。3。误解儿童的认知水平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儿童思维在小学阶段的基本特点是:由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2]小学生的逻辑思维仍未成熟,仍是感性思维占优势。所以小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时会偏重那些形象鲜明。语言幽默。情节完整。具有幻想色彩的作品,他们正是借助童话作品的这些特点来认识。理解和感受童话的。但编者在对童话作品进行改编时往往把生动幽默的语言。铺垫性的情节和具有幻想成分的内容删掉。其实,这种揠苗助长“式的童话改编方式不仅不能推动儿童的认知发展,反而会在潜移默化间扼杀了儿童所独有的灵气。
三。关于童话教材建构的思考与建议
(一)适当调整教科书中童话作品的比例
童话作品只集中出现在低年级不利于小学生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发展的连续性,建议每个学期都应该有所涉及,不是要达到平均的程度,但也不至于为零。另外,教材编写者应该适当调整教科书中童话作品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比例。如适当增加超人体童话的比例。不同年龄段各类童话的比例可以不同,但不应该过分偏重于同一类型或同一主题的童话。不同的童话对于儿童天性的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过度侧重任何一边都会造成另一种素质培养的缺失。
(二)慎重选。编童话作品
当前许多教科书中童话作品都是空有童话的外在形式,却没有真正的童话人物形象。童话语言和童话情感,入选到教科书中仅仅是为了道德训诫。传递知识,难以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和情感共鸣。曾获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犹太作家辛格说:小读者要的是真正的故事,有头有尾的故事,这是千百年来讲故事的方式。“[3]换句话说,小学语文教科书给儿童呈现的童话应该是完整的,有情感的,能产生共鸣的,能放飞心灵的。所以教材编者在对童话进行改写。改动。节选的时候,不能只关注其学科教学的价值而忽视文学语言的价值,应该注意童话的完整性,尽量选编符合该年级学生阅读的童话,而不是找来一篇觉得寓意还不错但语言不是该年龄段学生阅读的童话来进行大规模改编。
(三)增设专门的童话课外读本
对于一些内容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但篇幅太长的童话可以考虑随教科书发放课外读本。这个读本除了收录优秀童话作品外,还可以包含各类儿童文学作品,这种由教材编写者选出来的作品远比市面上杂七杂八的课外读本更切合教材。
(四)利用好丰富的童话作品资源
袁振国曾指出:学校教育的课程是有限的,教材内容更是有限的。教材只是体现一种教育思想的工具,只是教授某种教学内容的例子。所以不能把教材看成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更不能把教材看成是对教学内容的限定。“[4]教师应利用好现有的丰富的童话作品资源,如音乐。插图。动画等,让学生脑海中模糊的形象变得鲜活,得到感官的体验,更有利于学生体会童话所揭示的寓意和主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材童话作品的选编现状与思考
小學语文教材童话作品的选编现状与思考【3162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56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