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从教育的产品属性看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选择【3110字】

时间:2023-04-15 08:12来源:毕业论文
从教育的产品属性看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选择【3110字】

从教育的产品属性看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选择

关于教育的产品属性以及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学界已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其成果为教育经济


从教育的产品属性看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选择

关于教育的产品属性以及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学界已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其成果为教育经济管理领域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但目前在此问题上仍存在争论,随着教育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理应对已有的观点和认识不断丰富和完善。

一。教育的产品属论文网

目前,关于教育产品属性的讨论,大多是公品理论之上的。公品理论最先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此后在经济分析中被广泛运用。

按公品理论,全部社会产品可分为公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品三类。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将公品定义为这样一种产品: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不会导致他人对该种产品消费的减少。公品具有三个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以及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如国防。路灯等。与公品相反,私人产品是同时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效用的可分割性,如食品。衣服等。介于公品与私人产品之间或兼具二者特征的产品属于准公品。

目前,不同学者对教育的产品属性这一问题尚未达成共识。从公品的定义。特征以及教育的外部效应来看,笔者认为教育是一种准公品。首先,教育具有部分竞争性和排他性。一方面,教育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如绝大多数类型的教育在技术上(如收费)可以实现排他;另一方面,教育又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教育传递的普适性知识。技术等产品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其次,教育的部分效益是可分割的,例如,教育使受教育者自身人力资本得到提升的效益不可分割,但与此同时教育还能促使受教育者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更快增长,此时教育所带来的效益分割给了受教育者的家庭及所处的社会。最后,教育具有正外部性,即教育使受教育者在劳动力市场和社会活动中获得更高的收入和地位,进而从受教育者本人及其家庭外溢给其他社会成员,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谐,但由上可知教育并非具有绝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教育是一种准公品。

二。教育的产品属性决定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选择

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如何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各地区之间和各学校之间进行分配,以期投入的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力求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品,其提供者不仅仅是政府,还可以包括市场。具体地说,教育产品消费的非排他性特征决定了其不能完全以市场定价出售,须经过公共选择过程由政府来提供;而教育所具有的部分竞争性和排他性又决定了教育产品的边际成本不为零,在技术上可以实现排他,可以通过市场价格来调节供求的平衡。正是因为教育产品兼具公品和私人产品的某些属性,所以教育资源的配置机制既可以是政府的公共配置机制,也可以是市场的私人配置机制,亦或二者的有机结合。

1。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共机制――政府

按照公品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为了生产“和提供具有公共利益的公品和准公品,以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政府提供或参与提供公品或准公品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生产。购买和补贴。此外,政府还需对市场经济生活进行外在的引导和调控,制定必要的规则并监督规则的执行,对市场本身难以企及的领域进行有效干预等等。

具体到教育领域,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品,其消费的非排他性决定了政府有承担教育发展和进行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义务和责任。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合理规划教育资源和宏观调控教育活动两个方面。在教育产品的提供上,政府可以通过生产。购买和补贴教育产品,进而科学合理地划归教育资源。如政府生产,即使用财政资金开办公立学校,对学生免费或只收取低于成本的学费;政府购买,即政府出资委托非公立学校和机构进行培训和教育;政府补贴,即对贫困学生或者非公立学校提供财政资助。在教育活动的宏观调控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教育做出科学的规划。制定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创设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提供必要的监督和评估等方面。

2。教育资源配置的私人机制――市场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迄今为止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和手段,能够通过价格体系使每个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获得简单。明晰的信息,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具体到教育领域,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品,其部分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决定了市场参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市场的作用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多元所有制结构,居民收入的增长,选择性教育需求的扩展,形成了发展民办学校的客观要求。在政府参与提供的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民办学校的发展不会带来严重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第二,建立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教育的准公品性质决定了应该由市场或由市场和政府共同提供教育,具体表现为受教育者和政府共同负担教育成本。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是增加教育供给的需要,也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主要途径。第三,学校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学校消耗的人力。物力等教育生产要素都受市场供求的调节,学校要在生产素市场上通过价格竞争获取。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了教育结构的多元化,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3。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

单方面运用政府机制或者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会出现政府失灵或市场失灵。此外,过于强调某一方的主导作用,将会导致缺效率的公平或却公平的效率。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必须充分考虑教育的公平和效率,公平与效率是衡量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尺度和价值目标。教育产品若单纯由政府提供,会导致效率的损失;若单纯由市场提供,政府不参与提供,则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教育价格必然会造成教育的排他性,从而影响教育公平。只有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才能尽可能以最小的公平损失换取最高的效率,或者以最小的效率损失来换取最大的公平。因此,在教育资源配置中,政府与市场是有机统一的,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同时又要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增加教育供给,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最终目的。

三。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机制

虽然教育从整体上看是一种准公品,但实际上各级各类教育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异。教育大体上可分为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两大块。从义务教育到非义务教育,它们在受益的外在性方面逐渐减小,在消费的排他性方面则逐渐增大,即教育的公品属性逐渐减少。私人产品属性逐渐加强,这也决定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差异性。

义务教育是通过立法约束受教育者的家庭和政府的行为。义务教育消费上的非排他性。供给上的不易排除以及具有广泛的社会效益表明,义务教育的产品属性接近于纯公品。因此,就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说,应由政府用计划方式予以提供为主,坚持以平等为基本原则,实行全面免费的义务教育。

非义务教育,就现阶段而言,包括初中后教育和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非义务教育在技术上容易实现排他,具有私人产品属性。非义务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因此,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应侧重效率,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政府主要从宏观上监管和调控。

四。结论

教育从整体上看是一种准公品。教育的产品属性,其最佳的资源配置机制应当是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机制。但是各级各类教育的性质有所差异,其具体的配置机制应当根据具体的教育产品属性,科学地。动态地进行选择,如义务教育应当以政府配置资源为主,注重教育公平;非义务教育则着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效率的提升。总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最根本的是通过对资源配置方式科学。有效的选择,促进教育均衡。持续。健康发展。

从教育的产品属性看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选择

从教育的产品属性看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选择【3110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5951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