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大學生外语教育与中國文化素养相互關系浅析【3419字】

时间:2023-04-15 08:19来源:毕业论文
大學生外语教育与中國文化素养相互關系浅析【3419字】

大学生外语教育与中国文化素养相互关系浅析

一。大学生中国文化缺失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世界范围


大学生外语教育与中国文化素养相互关系浅析

一。大学生中国文化缺失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及作用越来越大,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华文化尤其是汉语日益受到欧美国家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开办孔子学校,形成了一股汉语热潮,并且形势日渐高涨。然而论文网,与目前国外的汉语热潮相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概念较为模糊且意识缺失,同时,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断层与缺失,加上当今对外交流的增多凸显了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重要性,使得英语已然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位,以致中国语言一定程度上遭到漠视,导致大学生中国文化缺失。在现实生活中,某些大学生在诵读中国传统古典文学时味同嚼蜡,对端午。中秋。清明等民族传统节日的兴趣日趋淡漠,而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却趋之若鹜;不仅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团结友爱等许多优良传统没有得到很好地继承,反而盲目崇拜西方社会的价值观。

造成某些大学生中国文化缺失的原因主要有:(1)社会发展和变革造成的影响。如上世纪初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中国文化的精髓都是以文言文为载体进行保存和传播的,白话文虽然易于接受但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保留和传播。(2)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改变造成的影响。在当今网络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各种文化思潮及价值理念如潮水般涌入,一些利益。金钱等意识夹杂其中冲击某些人的精神世界,他们对物质的追求更突出个体利益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异化成金钱关系。导致某些人传统文化衰落,精神世界空虚。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不可避免地受到物质利益追求个体化泛滥和商品意识泛化的侵蚀。这些都阻碍某些大学生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使其一味追逐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物。(3)中国文化在当今教育中有所缺失。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才竞争和学校间竞争日益加剧,高校更注重科研水平的提高,缺乏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关注。某些高校虽然开设了一些政治理论和国学。历史等人文类课程,但仅作为考查课。选修课,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二。中国文化对外语教育的影响

随着科技和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趋于频繁,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与此相关,外语教育中文化因素越来越受重视,外语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国际意识,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语文化教学研究成果颇多。很多学者对文化因素作为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达成共识,认为在外语教学时进行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植入目的语文化是必要的,并探讨了文化导入内容。原则和方法等。如王海英在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1]一文中指出,如果不帮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习俗,就会影响交际目标的实现。事实上,在外语教育中除了目的语文化外,母语文化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母语文化尤其是学习者的中国文化素养会直接影响到其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外语教育中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2]更是这种中国文化缺失严重的具体体现:首先表现为对中国文化的无知。譬如,很多学生谈到外国的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和希腊神话。圣经故事时滔滔不绝,而很少有学生熟稔中国的京剧。太极。八卦图。文房四宝和论语。庄子。道德经。孙子兵法等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事实上,很多外国友人十分钟情中华传统文化,如果中国外语学习者能够借助外语优势,展现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就能更好地完成中外交流的任务。更严重的是不能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譬如,一些来自孔孟之乡的外语学习者根本不知道孔子的英文译名是Confucious,孟子的英文译名是Mencius,甚至一些文化学者也会犯错。1998年,安东尼?吉登斯的民族。国家与暴力出版中译本,译文中很多译名极不规范,最广为人知的要数将孟子(Mencius)译为门修斯“。此后,门修斯“成为一个典故,用来指代错误的译名。2008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中俄国界东段学术史研究:中国。俄国。西方学者视野中的中俄国界东段问题中,译者把英文中的ChiangKai-shek“(蒋介石)译为汉语常凯申“而贻笑大方。为此,对于中国文化对外语教育的影响亦有众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丛发表中国文化失语:英语教学的缺陷[3]一文,首次提出中国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张为民。朱红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4]。刘世文在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5]。肖龙福等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6]等论文中,从实证角度论证了中国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欠缺;马百亮在英语教育与中国文化自觉[7]一文中借用美国朋友的反问:你认为他们用汉语可以表达多少(中国文化)?“说明中国学生文化缺失的可悲性,得出提高学生本国文化素养和用英语将其表达出来的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的结论。严明主编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8]是对国内外近一个世纪外语文化教育研究的总结,从理论层面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容。目的和教学策略的问题,力图为英语教育改革提供思路。因此,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更可有效改变外语教育中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大大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三。通过外语教育构建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提升平台

文化作为一个繁复的系统,教育便是其中一个构成要素。从人类学观点看,教育是文化传递与传播的过程,是人类文化延续与发展的必需手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一种文化行为,教育也是文化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因此,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是系统与要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它表现为文化通过其构成要素相互作用支配和控制教育,教育通过与文化的其他构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而反作用于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产物,是人类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得以继续进行和进步的必要条件。文化是不能通过体内遗传的,而只能通过教育一代一代地传递。教育是文化传输最重要的手段,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鉴于某些大学生中国文化缺失的现状,通过教育提高中国文化素养是最有效的解决对策,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建议与方案:(1)通过开设中国文化相关课程和举办中国文化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会等方式,重视和强化中国文化教育。(2)运用现代科技教育手段(如网络资源和教育方式)提高大学生对中国文化学习的积极性。(3)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端正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并加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及运用。(4)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中国文化教育。然而,这些手段虽然都是提高大学生中国文化素养很好的手段,但由于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空前繁荣的社会,信息以爆炸形式在递增。对每个人来说,无论是大学在内的学校教育完成以后,还是继续教育的延伸,各种形式的教育仍不能满足现实生活工作的激烈竞争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在求学阶段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其他剩余时间则用于一些技能培训,很难将时间和精力用于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接受,导致上述中国文化教育手段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与当前英语在中国的地位相对应,外语教育已受到高度重视,整个教育体系非常完善,虽然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外语(英语)学习是造成中国文化严重缺失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考虑到外语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若能在外语教育过程中融入中国文化教育,则几乎全部大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都能得到提高。因此,外语教育本身就是学习和提升中国文化的理想平台,而该平台真正能在实际中得到利用的关键是结合外语和中国文化教育的特点,建立相对应的教学体系。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将中国文化教育融入外语教育过程中。在外语教学的一定阶段,引入英文版中国文化资料作为英语教育内容,可实现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学习中国文化。另外,由于学习的是英文版的中国文化资料,今后在文化交际时可正确运用英文表达中国文化。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有合适的英文版的中国文化资料,目前尚未发现完整的系列专用教材,有待整理编写。其次,对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是通过英文版教材进行中国文化教育,如果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不高,教授过程就难以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提高中国文化素养的目的就会落空。最后需通过中国文化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会等方式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邀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如研究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专家学者)针对所学中国文化内容进行专业角度的讲授和解读,纠正因使用英文版资料对中国文化理解造成的偏差,并强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最终达到提高中国文化素养的目的。

大学生外语教育与中国文化素养相互关系浅析

大學生外语教育与中國文化素养相互關系浅析【3419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59709.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