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野下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55-03
课程在现代学校教育活动中居于核心位置。著名课程论专家菲利浦?泰勒认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论文网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如果没有好的课程设置,学校教育的目标就不可能达成和实现。对于高等艺术教育来说,虽然艺术教育因其个性化教学的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传统师徒传授“式的教学模式,但是现代艺术教育与古代师徒传授“式的经验传授有着根本差异。其差别就体现在作为现代教育的艺术教育应该有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对人才综合素养和能力培养有整体性的考量,而不只是停留于纯粹的技能培养。在目前艺术教育持续扩张的背景下,要想保证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做深入的研究和相应的调整,以实现高素质。综合性艺术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满足社会对新型艺术人才的需求。本文以广西艺术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为例,探讨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一般原则和操作路径,以期对高等艺术院校的本科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有所补益。
一。以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这是我们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该把握的一个首要基本原则。学者陈侠认为,课程可以理解为为了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应该设置相对应的课程来达成目标。在艺术学科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编制中,经常会遇到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而导致课程编排混乱的情况。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调整的情况下,如果对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或者仅仅在旧有课程体系上做简单修补,都可能导致课程设置缺乏内在逻辑性和一致性,从而无法构成完备的课程体系。
所谓人才培养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对于当下的艺术教育来说这一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其主要原因在于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新的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有新的要求。近现代以来,的艺术教育,特别是高等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主要以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艺术家以及创作型。表演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然而,这种精英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中,在艺术院校扩招的背景下,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一方面,并不是所有接受艺术教育的人都具备成为专业艺术家的潜质,社会也无力消化大量专业艺术家型的精英人才;另一方面,社会对从事艺术生产经营。管理。策划以及艺术普及方面的人才却有着大量的需求。这就导致了人才生产与需求之间的严重矛盾。再则,以往那种不同学校。不同地域和不同专业所奉行的同样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做法也会带来大量的人才浪费,只有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才能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一般而言,传统美术史论专业都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优秀的美术史论研究人才和美术批评人才。起初,国内对这一领域的人才需求并不大,因而只是在中央美术。中国美术。南京艺术等几家专业艺术院校中开设有该专业。而在今天艺术学科蓬勃发展,在艺术学升格为门类的背景下,美术学科的诸专业包括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在内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近十年来,许多艺术院校都陆续开设了该专业。然而,学科和专业究竟如何发展必须考虑社会的需求。在国家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的背景下,社会对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艺术批评。管理和经营人才的需求显然大于专门的美术理论研究人才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人才培养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广西艺术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确立了以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了解美术创作。擅长美术研究。会艺术策划的一专多能型“美术史论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能够从事美术研究与批评。美术活动策划。美术教育与培训。文博艺术管理等工作,并能胜任新闻出版。艺术市场。博物馆。美术馆。网络新媒体等领域的工作。这一目标的设定充分体现了应对文化产业发展而对人才培养目标所做出的调整。广西艺术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就是在这一新的人才目标的统摄之下完成的。
二。按照能力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模块化建设
强调课程建设的体系性意味着课程设置应该具有有机性,也即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应该具有适应性。人才培养目标的清晰定位为课程设置奠定了原则性基础,但是要使得课程设置达到有机性,还必须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提出具体化的要求,然后按照不同能力要求进行课程的模块化设计。为了满足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高等艺术院校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自然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出于对不同维度的考虑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要求。对于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基本的造型能力和一定的艺术创作能力,具备对视觉艺术的体验。感受。认知和鉴赏能力;(2)掌握中外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对美术发展演进的规律有清晰的认识,熟悉美术学的理论动向及前沿课题,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3)熟悉艺术市场,了解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对本土美术文化和艺术生态有较为清晰的认识;(4)应该具备综合的人文素养,不仅对其他艺术门类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还应该掌握文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基本常识;(5)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能完成相关艺术活动和展览活动的组织策划。在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做出较为清晰的勾勒之后,广西艺术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的专业课课程设置按照人文素养模块。美术技能模块。美术史知识模块。美术理论知识模块。应用类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等六个模块来设置课程。具体情况如下:(1)人文素养模块: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古代汉语。艺术人类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2)美术技能模块:中国画基础。书法基础。油画基础。平面设计基础。摄影基础;(3)美术史知识模块: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20世纪中国美术专题。台湾美术专题。桂林抗战美术研究专题。新时期与中国当代艺术专题。文艺复兴研究专题。欧美战后艺术专题。佛教艺术专题。中国民间美术专题。西方绘画材料与技法发展史;(4)美术理论知识模块:美术概论。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中国古代画论选读。西方美术史学与研究方法。20世纪西方艺术理论。视觉文化理论导读。绘画语言解读。历代名画记精读。大众文化与传播。新媒体艺术研究;(5)应用类模块:美术批评与写作。展览策划与文案写作。博物馆学概论。编辑出版学概论。书画鉴定概论。美术市场与艺术管理。美术考古学概论;(6)实践教学模块:美术史迹考察。实践教学。毕业论文。毕业实习。这样六个专业课程模块和学校的通识课。共同课模块共同组成了美术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模块化建设的优势首先在于同类课程聚集的课程群对应于不同能力的培养,使得每种能力的培养至少能有3-5门必修课程作为保障,这样学生能力能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另外,课程模块化建设还可以使学生能根据能力菜单自主选择某类或某些类型的选修课程以加强和突出某项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这就避免了人才培养过于标准化而带来的缺乏个性的问题,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以人才培养过程的时间轴为依据进行课程的阶段性安排
如果说课程的模块化建设是学生能力结构的而对课程做出空间性安排的话,那么注重课程设置的阶段性和衔接则是对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的时间性的考量。人才的培养过程应该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不认清人才培养的这一基本规律,那么在课程设置方面,很容易出现课程之间逻辑关系不强。课程衔接先后顺序颠倒的情况。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事倍功半。
广西艺术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对每一不同培养阶段的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出要求,然后落实到具体课程。按照人才培养的这种阶段性特点,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划分为阶段目标:一年级,主要目标是建立学生对美术初步的感性经验和初步的理论认识,主要通过技能类课程来实现。同时,通过中外通史。古代汉语等课程打好学生的人文基础;二年级,要求对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知识的系统而扎实的学习,掌握美术批评写作的基本技能,熟悉美术展览策划的基本常识;三年级,继续完成对美术史与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引导学生对其他跨学科和学术前沿问题进行关注和学习;四年级,继续开展前沿的学术研究,使学生逐渐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并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
这种阶段性的安排旨在通过低年级与文。史。哲相关的人文学科和艺术实践基础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的知识结构,进而逐步进入到美术史及理论的专业学习,结合美术史论实践与考察课程展开美术史论的学习与研究,为高年级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四年的学习时间里,始终贯穿着实习。实践和应用类的课程,这是为了便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便于学生从书本知识走向文化市场。
四。因地制宜。以人文本构建特色课程
一所好的大学一定是具有自己学术传统和个性特色的学校,而鲜明的学术传统和个性特色又集中地体现在特色课程上。如何设置特色课程,这是任何学校。任何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时都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艺术院校的特色课程的设置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特色课程必须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相适应;第二,特色课程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学术传统和历史积淀以及现有师资力量的状况;第三,特色课程的设置应该注重对学术前沿领域的开拓;第四,特色课程的设置应该注重区域文化资源的利用和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功能需求。
广西艺术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在特色课程的设置就是按照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的。首先,将广西独特的区域文化资源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的学术(下转第63页)(上接第56页)视野。广西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进行特色课程构建时发挥着重要作用。美术学(美术史论)专业将广西近现代美术研究。民族民间美术等内容作为特色课程建设的内容,以期培养出能够积极参与区域文化发掘。整理。研究和建设的专门人才。
其次,在特色课程建设上,做到了以人为本,突出老师们的研究特长。如20世纪中国美术。台湾美术研究。新时期与中国当代艺术。绘画语言解读等特色课程都是广西艺术老师长期研究的领域。桂林抗战美术既是广西现代美术的发生,也是整个中国现代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课程既是地域性的,也有全局价值。广西艺术很多老师都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丰富的积淀。
再次,在特色课程建设上,突出学科发展的前沿性。比如本专业设置的视觉文化理论选读。大众文化与传播。新媒体艺术研究等特色课程都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的热门领域,代表了美术研究的最新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作为图像时代的新一代学人,应该对视觉文化以及在此影响下的美术及美术研究的走向有基本的认识。这类课程的设置开阔了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学术眼界。
总之,对高等艺术教育来说,构建一个成熟的课程体系需要有多维视野的关照,既要考虑到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到学生对不同能力的需求;既要考虑到人才培养循序渐进的阶段性规律,又要考虑优势和特色课程的构建。只有较为全面地考虑到了课程体系的有机性,才能构建出适应时代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才能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的保证。
多维视野下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多维视野下的艺术教育課程体系建设【4739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60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