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胡宁,男(1977-),重庆三峡,实验师,硕士研究生,专业:计算机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2
在,高等院校教学活动论文网的开展紧紧围绕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为顺利达成这一培养目标,高等院校应该要正确处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培养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而不是单项度“的技师匠人,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虽然性质迥异,但是两者却不能分割和对立,而应该在实际操作中将两者结合起来。本文就对在本科阶段处理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1。通识教育的涵义
通识教育是一种对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被认为是扩展大学生知识综合语用能力的有效培养方式。该思想最早可追溯到亚里斯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以正确的推理来培养人的思想。大学通识教育(UniversityGeneralEducation)是19世纪初美国博德(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首次提出,是指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共同科目课程的教育,它属于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是非功利性的,它秉承的是完人“的教育理念。1在哈佛红皮书将通识教育“定义为首先将学生教育成为民主社会中负责的人和公民的那一种教育“,认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的和全面发展的公民,此种人具有以下4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做适当判断的能力。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2从广义上来说,通识教育是贯穿着呢改革大学教育过程中的,其具体表现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训练。通识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宽阔的视野,并为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号扎实的基础,更赋有人格魅力。从狭义上来看,通识教育是不能够为学生直接提供职业以及工作的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从非职业教育的角度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2。高等教育的现状
中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已不再是精英化教育,已经实现全民化大众教育。因此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再是单一地为学生的专业成绩服务,而是要承担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任务。然而高等教育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办学体制,表现为国家集中计划,政府直接管理“。这种模式的特点就是它培养目标的单一性,以至出现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的局面。高等本科教育也带有浓重的功利的气息,狭隘地只关注学生专业的发展,从而忽视了素质的其它方面,致使素质构成一直处于一种相互遏制的状态,而成为单项度的人“,从而与国内现阶段的高等教育现状不符,从根本上暴露了高等教育体制的不足。再者,大学的学科定位和发展有所偏离,实行的是以专业教育为导向,强调专业科目的?,课程的开设缺乏弹性,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来自主选择课程。且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一般比例较小,使学生的课程选择权受到限制,难以统筹跨学科的知识,未开设的课程知识难以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教学体系显得支离破碎。过早地开展专业教学,限制了学生的事业,使学生对学习的方面很模糊。除此之外,通识教育的开展都是从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入手,但是这些通识课程的开设仅从加强人文知识的角度出发,设置最基本的人文课程,例如作为大学副修的文学欣赏,音乐鉴赏等课程入手。这些通识课程的简单设置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实质,只是进一步弥补了自然科学的学术地位,
3。正确处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
3。1推行通识教育
虽然的通识教育面临各种困境,但是它却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20世纪以来的科技GM迅速发展,各个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出现了许多交叉的领域,很多最近科学成果都出现在交叉的的领域中,正是对独立研究各个分离学科的一种弥补。而现有的高等教育模式是沿用苏联的基本观点,强调专业细化,这容易导致学生知识面过窄,思维视野有限,限制了其学习能力的的发展,专注专业知识的培养,忽视了人文文化的陶冶和基本品德的形成。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门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新兴学科不断出现,在各领域中的人们将面临更为复杂和深奥的问题,因而专业教育就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全方面的素质作为支撑。由此,全国各高校必须大力发展和加强通识教育,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大学推行通识教育要特别调整好治学上的博与专或宽与深的关系。尽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相互联系的;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和延伸,专业教育是对通识教育的深化。在大学教育中,应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联系起来,将通识教育贯穿整个高等教育体系,通过环境熏陶这类隐形教育的开发与应用,才能构建起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4在某种程度上,各种类型的高校在治学原则上是一致得到,但在培养目标上应有所区别。对于研究型大学,它的主要培养目标不是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技工,而是培养全方面发展的创新型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以及各方面的领军人物。这无疑需要高等院校加强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为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做好铺垫。一次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并将其融入到已有的认知体系中,建立起知识迁移的桥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清华大学正是实施了梅贻琦提倡的通识教育,在宽厚的知识基础上,提升专业水平,从而造就了灿若星辰的各个行业中的大师级人物。通识教育的本质在于诗人会思考,会做事,会彼此协作,会做人。3。2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并非站在专业教育的对立面,相反是为专业教育的有效而顺利的开展提供宽而实的基础,而通识教育同样也需要依托专业教育才能达到其目标,而且通识教育最终会走向专业教育。5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总量急速增加和分化,大学教学出现很强的专业性。因此,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专业人才。通识教育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而应该在学生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科际整合,找出各个学科之间的关联,形成知识的大局观。整体观“,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6因此专业教育同样应该加强,提高其教学质量,特别是必修课和主干课的建设,是通识教育进行融合沟通专业学科的基础。哈佛大学在2004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界限很模糊,切可以实现相互渗透并相互转化。7
专业教育是培养在一个专门领域从事专门职业或专门岗位的专门人才的教育。这种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在专门领域需哦哪个是专门工作或专门岗位的专门人才;第二,教育对象的普通社会成员(在教育普及的理想状态下,是全体社会成员),因为任何一个专门领域领域的就职人员都需要掌握专门的知识;第三,教育内容比较狭窄,仅限于专门人才所需要的专门领域的知识。有部分高校对有关本科教学改革作出了以下尝试:一年级侧重通识教育,从二年级开始,经导师指导,学生重新考虑选择自己的专业,侧重于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提倡开展通识教育绝不是否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对学生整体素质构成的重要作用,而是认为在求学阶段学生应尽力拓宽学术视野,避免出现单视野的受教者。在教学的方面,高等应减少大班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能进行更直接的交流,引导学生在课堂各抒己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让学生了解到学科的发展前沿,突出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实践能力,这也是国外普遍采用的形式。
4。总结
由于各种历史和社会原因,高等教育体制仍然沿用培养工匠式人才“的教育观念和实践,暴露了在培养人才模式上的缺陷。因此应该高度重视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贯穿于高等教育的体系中,即在原有单一的培养模式基础上,增加通识教育的内容,吸取两者的优先,培养学生融合沟通专业学科的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强实践环节,实现通识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一体化。引导学生以一种人文的关怀去追求人生的意义,进而超越世俗功利,去追求科学的真谛。
浅析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的重要性
浅析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關系的重要性【3204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62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