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探析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4)17-0070-03
收稿日期:2014-04-12
作者简介:张三(1983-),男,河南泌阳人,台州职业技术讲师;吴耀(1977-),男,浙江丽水人,浙江论文网温州轻工研究院主任,工美师。
基金项目: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台州产业结构与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互动效应研究(编号:L2012
C014),主持人:张三;浙江省科协软科学研究课题先进生产理念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体系研究(编号:KX13C-22),主持人:张三。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已成为发展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大举措[1]。许多经济发达国家,本国实际情况,已经探索出效果显著的职业教育模式,如美国社区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英国GNVQ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2]。这些模式基本上都是采取与本地区产业深入。广泛合作的形式。目前,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不断地借鉴。吸收和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结构如何相互融合的细节还有待进行深入探讨。
一。区域产业结构及其与职业教育的相互关系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某一范围内经济空间布局在特定区域组合的结果,是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占有比例关系[3]。区域产业结构明显受到本地区科技储备与创新。人口规模与结构。经济体制与政策。自然资源。资金规模。需求结构。国际贸易等因素的制约,其中客观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经济措施和社会政策对区域产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影响着职业教育的产生。演变和发展[4]。
区域经济产业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一般区域仅有几个或十余个优势支柱产业,是小范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活动,而这些往往造成职业技能类型单一,但是职业技能的要求高,恰好可以与职业教育的专业性。社会分工的细致性有机结合起来,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就在于提供具有专业技能,又有职业发展空间的高级人才。职业教育本身的行为可以理解为职业教育的实施者―学校和职业教育的受益者―企业在区域产业的平台上展开的一系列活动。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程度取决于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程度,也决定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劣[5]。职业教育的规模化。人性化。多样化。区域化发展已经成为趋势,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紧密融合已经成为关键。
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具有紧密的联动性和互动性。职业教育为区域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区域产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肥沃土壤。职业教育具有区域性。职业性和高教性特征,而且区域性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因此职业教育提供的多为区域产业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6]。
在经济发展的各个因素中,人才的价值越来越显著,如果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合适得当,就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由于各个地区经济。社会等发展状况的不均衡性,职业教育模式必定会有所不同。无论是何种经济产业结构,无论是在什么经济区域,无论是何种职业教育结构,二者只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职业教育才能成为提高一个地区劳动生产率和该地区整体职业素质水平的最为有效的方式。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
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融合途径见图1。
(一)学校发展定位
职业院校作为地方性高校,发展定位有其特殊性,应立足打造本地特色,服务地方,谋划发展。其发展必须立足于本地区域产业,面向本地经济在相关科技和技能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及社会文化的需求,不断引领本地区职业技能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例如,某地职业院校的发展定位为高教性。职教性。地方性“,高教性指明了办学层次,职教性明确了业务范围,地方性表达了服务对象。
(二)专业设置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以本地的经济产业结构为依据,根据本地经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状况。就业结构来综合考虑专业设置[7]。目前,全国各区域都处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升级换代阶段,各地都在根据本地的自然资源。科技水平。经济产业。社会环境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规划适合本地的产业结构。职业院校必须切实做好对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的分析,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本地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相协调。同时,专业口径要与本地区社会职业分工情况相适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不平衡,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行业社会分工程度和劳动组织形式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专业设置应当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产业的具体要求。例如,东部沿海某地区制造业门类齐全,目前已形成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医药化工。家用电器等5+1“主导产业。职业院校就要根据本地产业优势,开设以机电工程专业为通用主导专业,分设数控。模具。缝纫。汽车等本地特色专业,以匹配区域产业发展。
(三)课程教学计划
课程教学计划是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规定不同课程之间相互结合方式,课程教学计划要体现本地产业的特点。例如,某职业学校根据本地产业结构开设汽车专业,涉及汽车的制造生产。质量管理。保养维修。营销管理。售后服务等多个方向,如果本地区具有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汽车制造业生产线,课程教学计划则偏重高技能生产型人才的培养;如果本地区经济发达,居民汽车拥有数量大,课程教学计划就偏重高技能维修保养人才的培养;如果本地拥有良好的商贸环境,课程教学计划则偏重高技能管理销售人才培养。课程教学计划也规定了不同课程的教学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也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开设专业课程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各个学期。学年。假期等时间进行划分。因此,课程教学计划也需要根据本地产业结构进行合理安排,如某一产业的发展具有多个产业链环节,在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时,本地的优势产业链环节应该优先安排,根据产业链环节的特点合理安排课程顺序并分配足够的教学时间,特别是根据产业链环节的管理方式实行教学管理。
(四)课堂教学内容
要认真分析课程教学计划和本地产业结构的特点,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并把本地经济产业的特点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如模具设计制造业已经成为本地的优势产业,相应专业的课堂教学内容中就应该体现这一优势产业,使用真实的企业产品案例作为讲解的基本载体,任课教师在安排具体教学内容时就应参考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测。市场营销。维修服务等各个环节一线高级技术人员的意见,把最真实产品全部生命周期内的相关基本知识。基础技能等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当地经济产业的细节渗透。融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而且,授课教师应当具备相关企业的一线生产管理经验,能把本地的优势产业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教学中。
(五)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指按照培养计划和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和安排学生深入实际企业。深入社会活动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育教学过程和活动,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教学环节的内涵丰富多样,区域产业向实践教学环节渗透。融合的方式也是丰富多样的,现在大部分学校进行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综合实训等都是以区域产业向职业教育渗透为核心,紧密围绕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的。
职业学校通过具体详细的教学实施过程,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使得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一体化。协同化。同步化发展,也是实现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渠道。
区域产业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探析
区域产业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探析【3057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62740.html